•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沂蒙山的席夹蓑衣】 蓑衣黄瓜不容易夹断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1 04:51:06 点击: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初期,我到了沂蒙山区,第一次在画册和电影以外的世界里亲见到席夹和蓑衣。头戴席夹,身披蓑衣,几乎是沂蒙山区山里人的形象。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在沂蒙山区乡村集市的村头路旁的空地上,摆放着一摞摞的席夹,一捆捆的蓑衣,那是沂蒙山人一年当中的必需和必备。男女老少,闺女媳妇们在那里细心地选购着。这时的阳光下,如果你站在高处看那集市的街道,你几乎看不到人的影子,看不到街道的身躯,只看到明晃晃的一条一条的河,看到那河水的微微的波纹或轻轻的涟漪。其实那不是河,那是人们头上戴的席夹或身上披的蓑衣的反光。移动着的人被席夹盖着被蓑衣挡着,街道被戴着席夹披着或挟着蓑衣的人遮盖得严严实实。明晃晃的席夹的反光成了闪亮的河水,毛茸茸的蓑衣成了飘渺的水草,远看不就成了河吗?
       席夹蓑衣本是两种什物。席夹形如斗笠,是戴在头上的;蓑衣形如雨披,是披在身上的。席夹蓑衣的原料和工艺也不相同。就说席夹吧,它的用料主要是苇篾,也有用高粱篾的。姑娘媳妇们戴的席夹比较讲究,不仅用料上乘,而且工艺精湛,质地细致,圆锥顶下的席夹盘面六个角对称且有镂空的某种图形接连成的内托。这样的席夹,有时就是姑娘小伙的定情物。再说那蓑衣,它的用料主要是蓑草,也有用谷物的叶子的。用蓑草编结出来的蓑衣质地柔软,轻便耐用,很受人们的欢迎。不过,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季节,蓑衣的大小、长短、厚薄也是不同的。
       不过,从总的方面来说,席夹蓑衣的用途基本相同,都是用来遮烈日蔽雨雪的。这两种不同的什物,就像手和掌,就像牙和龈,很难把它分得利利索索,清清楚楚。有人说席夹可以用来遮烈日蔽雨雪,蓑衣只能用来蔽雨雪。其实不然。盛夏,赤日炎炎,大地炙烤,在山上或田间劳动的人们披着一件薄妙合体的蓑衣,烈日晒不透,汗水浸不湿,蚊虫叮不着,那是有钱买不来的惬意。就连村里那些顽童也常常自己动手,用荷叶做成席夹状,将高粱叶子穿连成蓑衣的样子披戴起来。或烈日下放牛,或细雨中赶鸭,或信马游缰地玩个痛快。有时天气突变,风起云涌,顽童们拍着蓑衣遮盖着的光腚帮子唱道:风来啦,雨来啦,和尚背着个鼓来啦……有了席夹蓑衣的庇护,人们对那风雨烈日或严寒大雪可以不放在心上,正如唐朝张志和在他的《渔歌子》中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多数情况下,戴着席夹的时候,往往要披着蓑衣;披着蓑衣的时候,往往要戴着席夹,它们好像是形影不离的孪生。你若不信,请看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不就是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自在江面的孤舟上垂钓的老翁既戴着斗笠(沂蒙山人叫做席夹),又披着蓑衣吗?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的席夹和蓑衣也是有过功劳的。那时沂蒙山区的地方部队和民兵,为了粉碎日寇的扫荡,化整为零,组建了许多支快枪队(即小股游击队)。快枪队的队员,头戴席夹,身披蓑衣,肩挎马枪,腰束手榴弹,装扮成推车的、挑担的、扛锄的、打柴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神出鬼没。有机会就打,打完了就走。弄得鬼子汉奸看见戴席夹披蓑衣的人就胆战心惊。一次,鬼子提心吊胆地行进在大道上,猛地发现岭坡上有几个戴着席夹披着蓑衣的人。鬼子一声嚎叫卧倒在地。接着,机枪步枪齐射,雨点般的子弹将那席夹蓑衣人打倒。鬼子撒开扇面的队形,端着枪猫着腰爬上岭坡一看,他们才知道被打倒的竟是农民扎来驱吓鸟雀的草人,让鬼子虚惊一场。鬼子恼羞成怒,下令禁止买卖席夹蓑衣。在集上看到成总的席夹蓑衣就点火烧掉。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在沂蒙山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顶席夹,就有多少件蓑衣。淮海战役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年要推着小车上前线。那时人们的生活困难,几家人腾不出一床被褥,但是却少不了每人一顶席夹和一件蓑衣。有了席夹蓑衣,不怕烈日晒,不怕风雨狂,既能挡热,又能御寒。行军了,戴上席夹披上蓑衣就走;宿营了,摘掉席夹铺下蓑衣就睡。大家唱道:席夹蓑衣两件宝,支前路上少不了,遮日蔽雨当铺盖,打败蒋匪立功劳。可见,沂蒙山的席夹蓑衣不是普普通通的什物。
       当然,笔者对席夹蓑衣也是情有独钟的。在沂蒙山区学习、工作、生活的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从没有离开过席夹和蓑衣。有一年,我读书的学校放了寒假,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天又在下雪,只得和几位同学一起步行回家。接近200里的山路要走两三天,随身要带的当然是席夹和蓑衣。白天,我们几个人戴着席夹披着蓑衣,顶风冒雪但却是无惊无忧地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一边说着笑着一边欣赏着雪天的山色美景,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天晚了,我们找到村头农家的主人,在人家厨屋的柴草窝里和衣而眠。虽然热情的主人点起柴来为我们驱寒取暖,但半夜醒来,柴温散尽,还是寒气袭人。这时我们便将那蓑衣盖在身上,渐渐也觉得有了暖意,一直酣睡到雄鸡报晓。50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谈得最多的竟是那段戴着席夹披着蓑衣的“长征路上”的情景。席夹蓑衣的相助,真可谓终生难忘。工作以后多在基层,那时通讯条件差,集合会议多。到区里(公社里)开会,没有礼堂,没有会议室,夏季的河边浓荫下,冬季的向阳岭坡上便是会场。蓑衣一铺,席地而坐,你靠着我的背,我挨着你的肩,会上聚精会神,会下屈膝畅谈。中午休息的时候,就地往蓑衣上一躺,舒个懒身;搭手将席夹往脸上一盖,闭目养神。一个美美的小盹过后,驱走了一个头午的疲劳,唤来了精神的饱满。最不能忘记的是有一年的夏季,沂蒙山区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沂河河水猛涨。浑浊的河水翻滚着咆哮着,灌满了五六里宽的河床,大大超过了警戒线。从上游漂来的房顶、树木、牲畜、庄稼,在洪水里滚滚而下。我们公社所在的堤段,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紧急关头,县委通知沿堤段的所有干部奔赴防汛第一线,带领群众固堤抢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傍晚时分,乌云压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就要来到。供销社和各门市部将所有的席夹蓑衣送到沂河大堤,分发给抢险的干部群众。那一夜,我和所有参加抢险的干群一样,头戴席夹身披蓑衣,淋在冷雨里,干在泥巴中,确保了沂河大堤的安然无恙。我更体会到席夹蓑衣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关键时刻的作用以及它给予我的温情。
      几年前,沂蒙山区的一位老友要来看我,电话里问我想要他带些什么,我告诉他给我带一顶席夹和一件蓑衣。几天以后,老友到来。我仔细地抚摸着老友从沂蒙山区带来了席夹和蓑衣,犹如抚摸失而复得的爱物。这时我发现,那席夹,苇篾有些粗糙,没有了以往的细致和色泽;那蓑衣,蓑草有些瘦弱,没有了以往的肥韵和韧筋。更谈不上编制手艺的讲究。过去的乡村集市上,这样的席夹蓑衣是无人问津的。所以,我见到它们像见到已经疏远和已经淡漠的朋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老友忙解释说,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太习惯戴席夹披蓑衣了,所以那编制席夹蓑衣的人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心劲和兴趣,因此……。我问,那山上或田间干活的人靠什么遮烈日蔽雨雪?老友好像觉得我有些迂腐,笑答,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戴的是遮阳帽,披的是雨衣。上了几岁年纪的人,不那么讲究,化肥袋子折起一个角往头上一顶,或塑料薄膜往身上一披就能应付。我说那些东西不透气,远不如戴席夹披蓑衣舒服。老友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有些年轻人宁可晒烈日,淋雨雪,也不戴席夹不披蓑衣,执意和老天较劲。据说,那还是一种时尚。听了老友的话,我很怅然。至少我个人认为,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时光疏远了,被人们冷漠了。虽然明知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我的心里对它们仍然感到留恋,觉得婉惜。若干日月以后的一个风雪天的中午,我戴着老友送给我的席夹,披着老友送给我的蓑衣,骑着三轮车去学校接我的孙子。一队小学生或撑着五颜六色的小花伞,或穿着花花绿绿的小雨衣,迎面向我走来。他们见了我,出乎意料的亲热。招着小手向我喊到:圣诞老人来了!圣诞老人好!听到孩子们的喊声,我无意责备那些充满天真和稚气的孩子们少见多怪,亲切地告诉他们,我不是圣诞老人,我是至今仍然戴沂蒙山区的席夹,披沂蒙山区的蓑衣的老人!

    推荐访问:蓑衣 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