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李敖父子两代人的北大情缘 两代人父子对银行的特殊感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0 04:30:13 点击:

      台湾文化名人李敖的儿子李戡7月14日确定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李戡此次是放弃了台湾最著名大学台大(台湾大学)的录取而转投北大的。   李戡在给北大的申请书中写道:“今年台湾的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总计考生140540人,我的成绩超越135864人,排比在全体考生96.67%之前,5月大学放榜,我已考取台湾大学。虽然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国念好的大学,因为希望我是她的一部分。例如我的祖父,我的大姑、二姑、大姑丈都在北大毕业,我的父亲李敖困于台湾六十年,以未念北大为憾,我希望能超越这六十年的海峡,衔接这一心愿。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是太狭小了,我写了一本书(今年8月出版),一方面检讨台湾的狭小,一方面展示我辈的心愿。雁行折翼是无奈的,台湾总是要归于正果,我愿我的振翅高飞,能给台湾留下片羽,能为祖国闪出吉光,直接在中国本土生根、发叶、开花、结果,我愿意梦回,一旦成真,az岂不正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吗?”
      儿子李戡深情寄北大
      李戡之所以对北京如此向往,是因为2005年时曾跟随父亲到北京参观故宫。当时故宫方面给予了高规格接待,不但为父子俩准备专车,还特地展出了几乎从不示人的国宝,更赠予李敖著名的《出师颂》临摹作品。面对在北京故宫受到的高度礼遇,当时年纪小小的李戡说:“以前在台湾从来没跟父亲一起公开露过面,这次来北京看到大家迎接爸爸的阵仗这么大,觉得爸爸真勇敢,很伟大,文章也写得好,对我也很好,很佩服爸爸。”
      如今已17岁的李戡跟父亲一样,一身反骨,出版的第一本书《李戡戡乱记》就是批判目前台湾的教育体制。
      李敖一生风流,最后情定小他30岁的妻子王小屯,婚后生下一儿一女,取名为李戡和李谌。一直对家人极度保护的他,甚少让妻儿曝光。李敖7月13日难得与儿子李戡一起上陈文茜的《文茜的,与我们的人生故事》节目,向来言辞犀利的李敖,也因宝贝儿子在旁,脸部线条柔和许多,陈文茜笑道:“李敖和儿子一起,变成侠骨柔情的爸爸。”
      李戡今年从师大附中毕业,当年以一分之差没考上台湾重点高中建中,但在附中的自由校风中,于玩乐和学业中顺利取得平衡,保持优异成绩,但却对教育现况强烈不满,还说:“自己做了很多烂题目、看了很多烂教科书。”
      李敖曾表示,将儿子取名为李戡,“戡”字在古代有平定、消灭叛乱之意。自认受台湾教育荼毒的李戡,便在新书《李戡戡乱记》中,展现企图平定目前教育乱象的决心,他为推翻教科书中的内容,多次进出编译馆希望能找出理想的诠释,例如“二二八事件”在他的笔下,即衍生出有别现有史家的观点。对于儿子在文坛初试啼声,李敖预言:“儿子比我可怕,我只会越来越老,他会超越老爸,指日可待。”
      李敖年轻时最爱奇装异服,在台大校园里常身着一身长袍,陈文茜戏称他为“LadyGaga”。但李戡穿着朴素,丝毫没有遗传到父亲的搞怪基因。李敖说:“我是反叛大王,儿子虽然正值青春期,不仅没有反叛我,反而对我多了点尊敬。”两人目前还联手在“李敖李戡,双双落网”博客中发表文章。
      今年李戡考上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由于大陆新政策,台湾高中毕业生学测成绩达“顶标级”,即可免试申请,李戡因此也申请了北京大学,由于北大的大一新生不分系,这让文理都不错的李戡,还有时间考虑是否遵循爸爸的脚步,在文史的领域钻研。
      姐姐李文原不支持弟弟读北大
      李戡的名人姐姐,在大陆号称“投诉女王”的李文日前告诉媒体,她7月15日中午跟父亲李敖通了电话谈到弟弟的上学事宜。李文原本不赞成弟弟来读北大,“作为我个人的意见,我是第一希望李戡去读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是希望他去读香港的大学。”李文说,“因为你是知道的,我们李家的人都受爸爸影响,有要说话的毛病,就像戡戡在台湾写书骂台湾教育,如果想说说不出来,就会比较痛苦。”但弟弟既然已经做了这个决定,李文表示她也跟爸爸表了态,有需要的时候,会照顾弟弟,尽到姐姐的责任,带弟弟早日融入并认识这个国际大都市。
      李文说,李敖年事已高,大部分时间都在阳明山上写他的李敖大全集,只有周末才下山,平时跟子女们接触也不是很多。所以弟弟上北大的事,完全是弟弟自己的决定。
      对于这个惟一的弟弟,李文坦承,由于地理距离等原因,两人没有很亲密的关系。但她对弟弟的文笔很佩服:“他写东西没话说,中文很好,但是不够活泼,不像他那个年纪应该做的。我更加美国,他更中国化。像他17岁还没有谈恋爱,我17岁时都已经结婚了。”
      李敖欠胡适“1500倍的人情”
      2005年9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李敖展开了他“神州之旅”的第一场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了一个和他、和北大都有深厚渊源的人――胡适,并在结束时说:“今天我做个样板给大家看,我捐了35万人民币是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中国人最有利的,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立个铜像给他,当时胡适在我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元给我,今天我相当于用1500倍来还这份人情。”
      李敖一次性拿出100多万新台币,并非一时冲动。李敖的父亲和李敖在台大的老师姚从吾都是胡适的学生。而李敖自己也与胡适相识相交,对胡适及其思想学术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他之所以扬名文坛,也源于为胡适辩护而发起的“中西文化之争”。因此,胡适之于李敖,当然不止是资助过1000元的恩情。
      在北大107年的校史上,共有过29任、28位校长。但至今仍为人传颂的,不过四五位而已。在这几位中,胡适任期最短,只有3年多,但是他和北大的渊源、感情,却无人可比。虽然他并非北大毕业,却一直将北大当作自己的“第一母校”。
      1929年,去沪3年的胡适回到刚刚复校成功的北大,写了这样一首诗:
      三年不见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北京已不是那个北京
      李敖曾不止一次地跟北京人比北京话,还经常担心北京人听不懂他的北京话,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还是我,北京已不是那个北京了。”
      李敖说,自己“在北京天天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要不睡不着觉。”他生于哈尔滨,北京不是他的故乡,不是故乡就没有“情怯”,所以“有兴奋,但是没有什么伤感”。唐诗里有一半都是思乡的诗,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为什么要想念家乡呢,因为离开家乡再回来很难了。现在不会了,朝发夕至,我那么快就来到北京了。并且很多媒体找到我的故居,拍了照片,我的老房子什么样,弄得非常清楚,所以没有那么多乡情了。”
      李敖总认为自己才是北京人,而今天的北京人已听不懂他的“北京话”了。当被提到56年来第一次回来时。李敖立刻纠正说:“我根本没走。”
      李敖觉得,他们当时说的北京话是纯正的北京活,因为他们住在“大圈圈里的小圈圈,小圈圈里的黄圈圈,就是皇城”“现在大圈圈已经拆了,河北三河话都混进来了,现在你们北京人讲的话,我们也不讲,我们是北京的‘贵族’。”
      (叶熙寒荐自《人物画报》)

    推荐访问:李敖 父子 北大 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