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中国画【中国画的“不似之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1 04:43:47 点击:

      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造,均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主观发挥。客观现实是“范本”,但必须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提炼,对范本有所加工改造使其产生形态、面貌的某些变化,显示出异于客观物象的风采,即从“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方能受到人们的欣赏。当然,绘画创作展示出来的新风采有种种不同的形态,面貌酷似客观物象而又含有新意的谓之“写实”,有所夸张、变形,强调艺术家主观感受的谓之“表现”,借一物之形暗示另外意思的谓之“寓意”或“象征”……不过,写实、表现之类的词汇均引自于西语,中国古代画论中乃用“工笔”或“细笔”、“粗笔”或“写意”来加以表述。如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指“写意”,后者指“工笔”。其实,不论写意还是工笔,都忌讳客观物象的复制和翻版,要写形传神,形神兼备。这关系到画家如何观察和如何描写的问题。
      绘画创造是十分富于感性的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缺少不了画家的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帮助,但不能用理性和逻辑的正确与否来要求绘画的表达方式,应该允许艺术语言在这方面的“破格”表现。中国画论中常说的一句话“不似之似”,就道出了绘画创作与描写对象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区别的辩证关系。“不似之似”的论述最初见于明代沈颢《画塵》:“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也有题诗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黄宾虹又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齐白石反复强调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说不似“欺世”,太似“媚俗”。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和研究,那就是作画怎样做到“不似之似”。画家观察自然,一般凭直觉,同一自然物象眏于画家眼帘和感动画家心灵的一定是因人而异,而不同于他人之所见、所感,这对画家来说是最珍贵不过的了。这样说来,画家面对自然时就是要狠狠抓住自己独特的感受不放,而决不要拘泥于所谓“客观的真实”,不要面面俱到。感觉中允许幻觉和错觉。画家在感受客观对象的过程中产生错觉和幻觉是很自然的,有益于艺术创造,要敢于利用和善于利用。即使在落笔过程中产生“错笔”,也要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加以发挥。但画家要做到这些,必须谙熟绘画创作原理,懂得什么是绘画的情趣和味道。也就是说,不怕“不似”,也不怕有“错”,怕的是没有艺术味道,没有艺术感染力。所以潘天寿告诫我们:“画家必须有画得最似的工夫,也要懂得最不像、最幼稚的画的味道。……光在形似上花工夫,会削弱神似,各人画得和对象一模一样,就无艺术风格可言了。”
      有人以为作画时注意物象的夸张和变形,就可以达到“不似之似”了,这是一种误解。“不似”肯定离不开客观物象的夸张、变形和抽象化,但是夸张、变形和抽象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出于画家内心需要和充满感情的夸张、变形和抽象化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为了造成“不似”而刻意地去求变,便是一种造作和矫情,而在做出来的“不似”中不可能有“似”的存在。需知“不似”是指毋需酷似客观物象的形,“似”是指神似、神韵,是指画家领会的客观自然的精神。要达到客观物象的神似,表现其神韵与精神,虽然离不开画家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的专注与真挚,即不仅要忠实于客观对象之研究,更要忠实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中国画 不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