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朱光潜与梁宗岱“崇高”论的比较研究 朱光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51:33 点击:

      摘 要:崇高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我国现代学者朱光潜和诗人梁宗岱都曾提出自己的崇高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关于崇高的认识几乎是截然相反的,将两人关于崇高范畴的释义不同点放在宏观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关键词:崇高;优美;雄伟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0-01
      自古罗马的郞吉弩斯在他的《论崇高》中第一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后,一千七百多年来,学界从未中断对其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各自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给予了“崇高”在美学上的理论的规定性。朱光潜先生也对“崇高”范畴进行过理论的阐释。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梁宗岱先生以批评者的角度,写成一篇《论崇高》来驳斥朱光潜关于崇高的观点,提出了许多与朱光潜先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两人关于崇高范畴释义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译名、研究对象、内涵这几点上。
      一、崇高的译名
      sublime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郞吉弩斯,如今我们都知道sublime译成中文既是美学上的重要范畴“崇高”,但是在美学开创时期,对它的译名却颇费周折。朱光潜从中国传统文学寻找切入点,在姚姬关于“阳”与“刚”的界定中找到了理论支撑点,正式将sublime翻译为“雄伟”。同时朱光潜还从康德的理论体系出发来进一步阐释其译名的合理性,康德认为sublime的特征是“绝对大”,这个“大”包括两方面,“数量的”大和“精力的”大,前者指体积,后者指精神气魄,而前者可以用“伟”概括,后者可以用“雄”概括。
      梁宗岱在他的《论崇高》中,质疑了将sublime翻译为“雄伟”的合理性,他从字源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一个词的翻译,不应该以某一家的释义为基准,应该从字源上进行考察,郞吉弩斯只是最早用“修辞学的眼光解释这词罢了”,而在他之前,这词是已经存在的。而康德也无非“是第一个从心理底观点”来阐释了这词的涵义,而我们也“不能接受他底主张作为定论”。梁宗岱从字源学的角度指出,sublime的拉丁文sublimis从动词sublimare变出来,sublimare有高举的意思,据于此,他将sublime翻译为了“崇高”。至此,崇高的译名就广泛地被学界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二、崇高的内涵
      康德将崇高分为“数量的”和“精力的”两种形式。朱光潜接受了康德的观点并认为崇高的内涵在于”精力的崇高”。康德所下的崇高的定义是“绝对大”,这个“绝对大”的事物的一个特质就是“不可测量的”,朱光潜认为,有限的东西例如一座高山和雄鹰都可以给人以崇高的感觉,但是它们都不是“不可测量的”,与其说是“不可测量的”倒不如说是“未经测量的”,正如他所表述的“我们在觉得一件事物‘雄伟’时,心中只是惊赞其伟大,并不曾有意要测量它究竟伟大到何种程度”。
      梁宗岱也对康德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新的阐释。他认为“数量的”崇高与其说是“不可测量”或“未经测量的”,不如说是“不能至的”或“不可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优美在登峰造极的时候,一样可以使我们惊叹,激起崇高的感觉。对于“精力的”崇高,他认为“力”所展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强力、体力或是善良的力,还有“智慧底力”,“智慧底力”不但体现在自然美之中,也体现在“和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它诉诸我们“清明的理性”,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领会、了悟,和领会与了悟后的诚心悦服”的结果,只有优美才能更好地展示“智慧底力”。“智慧底力”扩展了美学理论中 “力”的概念外延。显然,“智慧底力”从根本上颠覆了朱光潜引以为理论基础的康德“精力的崇高”的内涵。
      三、崇高的研究对象
      关于崇高的研究对象问题,双方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与崇高相对的优美是否可以成为崇高的研究对象。
      朱光潜对优美和崇高的界定是严格的,他认为优美和崇高都各有其质的规定性,是不允许有任何混淆的,他认为世间只有这两种美,任何事物都可以按这两种美的标准分类。梁宗岱在这个问题上和朱光潜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朱光潜曾把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视为优美的典型,而梁宗岱却认为蒙娜丽莎那空灵神秘的微笑和耶稣眉眼间那彻悟与慈悲、光明的宁静、严肃的温柔都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形式上的优美恰恰给人一种精神上崇高的享受。而且他认为,优美不仅可以成为崇高的研究对象,而且优美可以比崇高更为崇高:他引证了法国19世纪诗人格连的一段日记:“昨天,西风狂暴地吹着。我看见那汹涌的海了。可是这凌乱,无论怎样崇高,在我看来,也比不上那平静而且蔚蓝的大海底景象。但是为什么要说这比不上呢?谁能够测量这两个崇高的境界,并且说,‘前者比不上后者呢?’让我们只说,‘我底灵魂爱宁静比波动多’好了。”可见,在某些时候,平静的大海比汹涌的大海更能激发崇高的感觉,也就是说优美有时候更会震撼审美主体的心灵,它会比崇高更崇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推荐访问:崇高 研究 朱光潜 梁宗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