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如何在中小学中科学运用惩罚教育] 中小学应该如何运用记忆心理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46:44 点击:

      摘要: 针对中小学惩罚过度的情况,本文认为,一方面,惩罚教育不等同于体罚,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惩罚,防止因随意性的惩罚而酿成悲剧。另一方面,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中恰当地使用惩罚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现今教师无度惩罚学生的现象,揭示和反思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以达到落实惩罚教育的效果和切实改善教师使用惩罚教育的情况,使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惩罚教育。
      关键词: 惩罚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震惊全国的事件的曝光,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随意惩罚或体罚学生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上一些人士对惩罚教育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那惩罚教育和体罚到底存在什么区别呢?人们又应怎样看待它们?
      一、惩罚教育与体罚的区别
      尽管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但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体罚现象都是很普遍,由体罚学生而引起的案件纠纷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许多学生的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由老人照顾。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存在迟到、早退、上课说话、调皮捣蛋等问题,所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惩罚教育定义
      为了消除人们对惩罚教育的偏见,我们首先要对惩罚教育做出一个科学的解释。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改正错误,也有利于维护校纪校规。惩罚是为减少某种行为重现的概率而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是与奖励相对的心理学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惩罚教育包含以下内容:从惩罚的对象来看,惩罚教育是针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从惩罚的目的来看,惩罚教育时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从惩罚的方式来看,惩罚教育应采取一种否定性评价方式。当然,对于惩罚教育的方式,目前的争议还比较大。
      (二)惩罚与体罚的对比
      惩罚教育和体罚有本质的区别。惩罚不是教育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要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且并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因此,把惩罚等同于责打或是体罚,是对惩罚歪曲的理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就“教育意义上的惩罚”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虽然从表面上看,惩罚和体罚都有罚的意思,但是要强调的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对象来看,惩罚是不触及学生的皮肉,只触及其灵魂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体罚是以损害学生的身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第二,从结果来看,惩罚教育是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是要造成学生行为的改变;而体罚却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
      第三,从方式来看,惩罚采取的是对事物的否定、限制等可接受的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否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发生改变;而体罚是以身体受苦为主要的特征,用武力或其他间接的方式接触学生的肉体的方式,这种粗暴的手段是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的。
      二、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惩罚消极影响的扩大,以及人们对惩罚片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对惩罚持抵制的态度。“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且得到了大家的推崇。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多方的肯定。但是只有赏识教育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惩罚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性的思考相对较弱,他们对某些事情的做法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为之,很少顾及后果。教师要制止这种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在谈及教育的意义时说过,正如奖励并不必然就是具有教育性的方法一样,惩罚也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现在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活在赏识之中,社会中的各种游戏规则我们不得不遵守,惩罚教育能让如今的学生更加从容地适应社会。从学校教育的形式看,有表扬就有批评,有赏识就有惩罚。惩罚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都存在惩罚教育。学校教育中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适度、恰当的惩罚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在规范中有序,促进学校各主体的和谐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社会化。
      三、惩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自身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二是学生在受到惩罚教育时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惩罚教育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虽然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但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侵权事件不断发生。一些教师在实施惩罚时比较随意,没有特定的标准,缺乏科学性。学生常在受罚中得不到尊重,受到教师有意无意的伤害。教师在实施惩罚时常常忽视了惩罚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教育手段。
      惩罚能够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如痛苦、愤怒、恐惧、怨恨等。当然,消极情绪是人生活的一部分,适度的消极情绪有利于人的发展,但过度的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四、解决惩罚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的对策
      1.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使教师惩罚行为有法可依,也对违法惩戒予以坚决的制裁,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教师以身作则,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惩罚教育。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方法的革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防止教师过度依赖惩罚。   2.惩罚教育要坚持尊重的原则。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需要、情感。惩罚的实施应该与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惩罚时应明确学生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告诉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即着眼于惩罚的远期效果。人生而平等,为了让学生做得更好,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确实做了错事,不要说一些伤害学生感情的话,因为没人愿意被侮辱。
      3.惩罚后学生出现消极的反应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学生如何反思与调节自身对惩罚的消极反应。学生在惩罚后出现消极反应时,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把消极的反应转化为积极的认识,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而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并让他理解惩罚的意义,从而有利于实现惩罚的最终目的,即为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学校中的惩罚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惩罚具有教育性。就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需要成人理性地指导。但惩罚教育制度必须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在实施中灵活运用,不断完善。所以政府要切实地做好立法工作。
      在学校中,教师是惩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是互补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并恰当地使用惩罚教育。必要时,应该给教师做有关惩罚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以理服人,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同,促使学生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加强完善惩罚教育,以便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惩罚教育,使惩罚教育的作用得到正确的发挥,从而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惩罚教育的立法,对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加以明确,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使惩罚教育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提升公众对惩罚教育的认识。当然,如果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科学地运用惩罚教育,大家自然能够逐渐端正对惩罚教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6.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立峰.惩罚的哲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冉玉霞.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来看惩罚——从教师不敢惩罚的现象说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43-46.
      [5]宋晔.教育惩罚的伦理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7):45-47.
      [6]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J].家教博览,2003,(1):4-5.
      [7]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0-23.
      [8]王辉.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7-30.

    推荐访问:惩罚 学中 科学 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