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王云鹏:保护山林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保护山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9 04:50:58 点击:

      从什付村昌化江源头边到道银村工作点只有6.5公里的路程,却几乎无平路可走,只有一条小路盘桓在连绵不尽的悬崖壁上。山路上,一个身影走得飞快。他个子不高,皮肤很黑,戴着一双高度近视眼镜,穿着朴素……这就是王云鹏,现任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社区宣教科科长。
      “这样的山路常常走,一个月都有好几趟。”在鹦哥岭工作的五年多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尽管是土生土长的海南黎族人,但在2007年以前,王云鹏没想过人生会有机会与鹦哥岭这个名字挂上钩。
      海南人对鹦哥岭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海南最著名的两条河,一条是南渡河,一条是昌化江,其源头都在鹦哥岭。鹦哥岭,被视为海南的“水塔”。海南人喝的水,主要是鹦哥岭热带雨林涵养的。
      王云鹏2007年迈入鹦哥岭时,却被眼前的陌生吓了一跳:在大山里的黎族村庄,村民居住的是茅草屋,四处透风,屋顶漏雨,里外见人,白蚁、蜘蛛、蚊子、臭虫满地都是。不通电,不通路,手机更是没有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现代社会的一切,似乎与鹦哥岭没有任何关系。
      王云鹏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忘记:“建立保护站的目的,除了进行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地百姓粗放、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好鹦哥岭珍稀的热带雨林资源。”五年来,他们把环保的理念带进大山,努力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寻求出一条环保致富途径,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割舍不掉的山林情结
      从城市回归山林,是王云鹏做出的第一个选择。2005年,王云鹏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先是在海口一家农业公司做技术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足够开销了,但他内心并不快乐:“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大山有不一样的感情。开荒,种植……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喧嚣的城市让他感觉苦闷压抑,儿时的山林生活不时在心头缭绕。已心存去意的王云鹏偶然听朋友谈起鹦哥岭,兴起了试一试的念头。在和周亚东站长打过几次电话后,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尽管心里有准备,但王云鹏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条件的简陋:“我差点没找到地方!一般单位不都是有办公楼的吗?这里没有。甚至连牌子都没有挂。”
      当时鹦哥岭保护管理站就设在道银村一栋租来的民房里,距离县城30多公里,周围没有像样的商店、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民房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十分拥挤,采光也差。面对低矮破旧的平房和木板床,还有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王云鹏感到了极大的落差。
      让王云鹏留下的是信心——上至领导下至团队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王云鹏自己也觉得:“这里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到这里工作会更有意义。”
      最初的一个多月,大家都一起去野外调研,去村里做宣传,没有定岗。
      王云鹏最终选择做社区工作。“我是本地人,加上懂黎族的语言,了解当地风俗,村民们容易接受。”社区宣教科的工作,就是去跟村民打交道,宣传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自然保护简普知识,唤醒村民们内心深处的自然保护意识。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地跨5个市县,周边有6个乡镇,103个自然村都是黎苗村寨,共有18000多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这一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缺乏生产资金和科学种养技术,当地人毁林开垦,无序采集,难以避免。保护区的设立“切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形成了的矛盾关系——社区工作不好做!
      热带雨林不会自毁,保护这片热带雨林,最终就是管人。王云鹏意识到社区工作是保护自然生态的根本。“我们的任务重啊!保护森林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帮这里的百姓致富!”站长周亚东叮嘱王云鹏。
      化解无声的抵触
      “我们不习惯这样!”道银村里,村民一脸固执的反对房屋改造。
      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委会的道银村是王云鹏开展社区工作的第一个站点。为了做好社区工作,他选择长期住在村里,与村民一起生活。这样的反对,王云鹏数不清遇到第几次了。由于环境闭塞,长期靠渔猎和刀耕火种为生的村民们不轻易接受新事物。“环保旱厕”、“松软猪圈”、“林下经济”都是他们软磨硬泡反复商量的结果。
      “刚到村里我发现这里没有厕所,环境很差。”团队商量的结果是,根据当地的特点,在村里建一座堆肥环保旱厕,能实现尿粪分离。村民们一开始觉得这些大学生胡闹:搞什么旱厕,不就是拉泡屎撒泡尿的事嘛?后面的树丛里就解决了。
      王云鹏不嫌脏不嫌臭,粪尿收集满后,手把手地教会村民如何清理。软床猪圈也是一样,猪圈里的猪粪如何收集处理,猪圈如何清洗,他得做示范。村民们一看这种旱厕既卫生,又能很容易地实现堆肥,很快就接受了。
      这种改变当地人生活习惯的项目还好,最让他感到头痛的就是如何改变村民们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要吃肉,就上山打猎,下河抓鱼;要吃菜就进山挖野菜,摘野果;要用钱,就卖山货,或者直接毁林开荒种橡胶。鹦哥岭保护区一成立,就规定不允许砍伐树木,不允许打猎,不允许私自采集草药。“不让我们打猎砍树不是断了我们的生活嘛!”,村民说。
      王云鹏奔波于鹦哥岭各处的村寨里,除了于情于理地跟村民解说保护山林的重要性,他和同事还凑钱买些酒菜,到村民家里跟他们交流及喝酒,醉过几次,最终村民们接受了他。
      有时王云鹏遇到的是无声的抵触。“设立禁渔区时,工作挺不好做的。”以前他一进村子,有的村民就热情地打招呼,而现在面对王云鹏的问候却假装没听见。
      “我能理解他们的这种抵触,毕竟保护区的设立约束了他们的行为,封山、禁渔这些都给他们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保护生态环境不意味着让周边百姓贫穷。我们尝试寻求别的途径,让这里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笔财富。我们不是限制,而是帮助他们发展。”
      王云鹏和同事们从贵州引进了“稻鸭共育”技术,他亲自学习“稻鸭共育”,回来后领着村民插秧、浇灌,手把手教他们在稻田里放养鸭子,并自己掏钱给村民买来鸭苗。
      这种生产方式让鸭子在田里吃杂草,吃害虫,鸭粪还可以当肥料,节省了人力,亩产也由原来的500多斤增加到600多斤。在其他一些村庄,鹦哥岭青年团队又推广了软床猪圈、橡胶林下套种、水稻覆膜等生产方式,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经济状况,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长期在大山深处,与外界联系很少,王云鹏的婚姻问题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直到2009年,在白沙工作的钟玉珍经朋友介绍走进了王云鹏的生命里。谈起妻子,王云鹏言语中有感激和幸福。
      尽管两人工作的地点相距20多公里,在恋爱中小伙子眼中也是咫尺。但在大山里工作,打个电话都不容易。“有时候下乡,我会提前通知她,要去多少天,可能没信号,免得她联系不到我而担心。”一到休息时间,王云鹏就爬上驻点的屋顶,寻找那微弱的一格信号给恋人打个电话报平安。
      两人婚后,考虑到王云鹏经常上山下乡,工作非常辛苦,钟玉珍果断放弃在南方电网的高薪工作,选择到鹦哥岭与王云鹏同甘共苦,并肩工作。
      从城市到山村,同龄人拥有的优厚待遇、名车豪宅是否羡慕过?王云鹏说他没想太多物质的东西,在城市坐着办公不是他的追求,在山林里他才能找到灵魂。“如今我们的办公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这几年感受着领导的关心,有这样一个喜爱的事业平台,认识了一帮志趣相投的伙伴,这是鹦哥岭赠予我的最大的礼物。”
      谈到未来人生的计划,王云鹏说以前觉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将全身心投入进去就行了。但在鹦哥岭与同事们一起做的这些项目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渴望学习深造,也许会继续读书或对外交流。“希望未来我能多开发一些适合当地的项目,让更多村民改变观念,也是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种选择。”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离开鹦哥岭,”王云鹏一脸慎重,“我不敢说不会。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不会离开林业系统工作,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责任编辑 董颖

    推荐访问:我一 山林 事业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