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蒋鹏:让残酷柔软一些 蒋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1 04:58:48 点击:

      艺术  简历  1976年  生于四川成都  1999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2009年  毕业于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艺术设计
      1999年7月~2011年
      6月
      就职于成都某报社,任美术总监
      2004年~2005年
      参与上海某新锐财经类日报的创刊出版工作,任副主编、视觉部主任、美术总监
      2011年6月~至今
      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个展
      2010年
      「游戏场」 静泉画廊 美国
      2011年
      「洗脑」 静泉画廊 美国
      2012年
      「镜像」 颖空间 北京
      三年前和蒋鹏相识于成都的一个派对上,当时他还是成都一家大报的美术总监。当时只把他看作一个成功的媒体人,直到后来看了他的画,才发现媒体人和艺术家并不矛盾。和许多「70后」艺术家一样,蒋鹏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场景、沉重的人物,而是带有一些童话色彩。但以美好的视觉体验讨好观众绝不是蒋鹏想要的,如果你静下心来看看那些作品,就会发现蒋鹏的「童话」无一不是源于现实。比如2008年前后在拍卖场上颇受追捧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系列,就源于蒋鹏童年时代的记忆,那时大人们总担心大洋那头打来飞弹,所以孩子们要学习如何在飞来了核、生物、化学武器的情况下求得生存。而蒋鹏这样的小男孩,就在懵懂之中听从着大人们的教导,并陶醉于这种预设了情节的真人版战争游戏。《消灭一切害虫》《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系列组画,也同样是蒋鹏童年记忆的载体。
      去年,蒋鹏突然决定辞去媒体工作,去西南民族大学任教。朋友们都惊讶于他的决定,毕竟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一份大报的美术总监,对于许多艺术院校毕业生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不过他很轻松地表示,只是希望多一些时间用于创作。今年10月19日,蒋鹏于北京呈现了新展「镜像」,新作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主题更加严肃。蒋鹏表示,和美好的画面相比,他更看重作品的内容与意义。或许他虽然离开了媒体,但媒体人的视角会成为他独特的艺术养料。
      BM=BIZMODE
      J=蒋鹏
      BM:新展览的主题是「镜像」,这个词该如何理解?
      J:我的画就是镜子,反映我眼中的世界。中国当代艺术有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就是文革后当代艺术第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关注「宏大叙事」,现在年轻艺术家更多「个人经验」。好像我两边都不沾,就画点我看到想到的,说点真话。
      BM:你为什么强调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J:我不甘心自己作品就是「美术」而已,艺术家要思辨。读大学时,老师曾经经历过文革,说到创作,就只是「形式美」 「形式大于内容」,我一直不赞同。画点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没什么意思。
      BM:你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J:谈不上灵感,就画点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国的现实。此时的中国到底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感触,但现在中国的复杂局面很适合艺术家创作,有几个国家的艺术家天天看着巨大的改变、感受巨大的价值观冲突?我从小学毕业,懂点事起,二十多年一直觉得变啊变啊变啊,最近一个在美国待了多年的朋友回来,觉得中国变化是美国的六、七倍。多好的创作土壤啊!我的创作都来自于我对周围的观察。
      BM:新作的主角更多地从人物转变成了动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J:题材更严肃,画人有点直接刺激了。我不想把对现实的思考以血淋淋的方式直接表达,还是想画得好玩点。我干过多年媒体,认可一个事实:标题惊悚的,事情大都插科打诨;真正大事来了,标题都很含蓄。
      BM:你一直使用类似卡通的表现形式也是这个原因吗?
      J:不能算是卡通吧,是柔软的方式。我的作品说的都是严肃的话题,表达方式上我选柔软的方式,好比我告诉人家要减肥,如果说「你像猪一样了!」人家非但不减肥,可能还会收拾我一顿。我在媒体时看到过很多人,觉得自己铁肩担道义,不注意说话方式,最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BM:这样含蓄,你觉得观众能够理解吗?
      J:有类似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理解。国外经营我作品的画廊告诉我,这些作品的收藏者主要包括他们的议员、律师、医生,商人和高校教师,显然我想说的话大洋彼岸也能听懂,没有语言障碍。观众不能理解我也不失望,反正不是考试,无所谓及格过关,看着高兴也好啊。
      BM:在你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内容该如何平衡?
      J:这取决于艺术家对作品创作结果的设定。如果作品创作出来就和自己无关,自己过了创作的瘾,就无所谓怎样平衡。但如果作品要展示自己的立场,就多少要考虑观者的心态。我媒体圈曾经的一个同事,学中文的研究生,问我:「是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有审丑的倾向?」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后遗症,觉得艺术作品一定是世俗定义的「美」。我不认同大众的美丑观,但我创作时注意不要因为形式原因,让观者第一反应是排斥。
      BM:你曾经是一份大报的美术总监,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放弃?
      J:28岁那年我去上海一个媒体做更高的职位,这是在媒体圈我能做到的最高职位,每天pk对手取得成果也比较轻松。但是我发现,走到这行当属于我的最高处,我不喜欢,这是个大问题。参加一个硬件商举行的摄影师讲座,看见台下绝对数量的退休爱好者,我恐惧,恐惧我喜欢的事最后变成退休后老年大学的业余爱好,于是想转变、回归。当然,我运气很好,之前从事的是非常棒的工作,年纪轻轻就轻松取得收获。只是按我个人规划,大学教师更适合我,可以静心沉淀,专心学术。
      BM:那为什么不做职业艺术家?
      J:心爱的事情变成饭碗,难免为五斗米低头折腰,我宁愿业余身份,专业水平,做点真正发自内心的作品。
      BM:你的作品产量似乎不高,是你画画的速度比较慢吗?
      J:画得慢,想得多,作品肯定少。我画稿出来会放上3个月,新鲜劲儿过了再回头看看是否值得画。媒体过分发达,有时会让艺术家有脑筋急转弯的状态:在网上看见个新闻个案就创作,其实是跟着易碎的新闻走。我对本质问题更感兴趣。
      BM:下一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有没有想过做一个大的转变?
      J: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谁知道呢?新作品出来会第一时间请您批评的(笑)。

    推荐访问:柔软 残酷 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