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精神的绿洲|液化气绿洲精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3 04:28:55 点击:

      编前语:去年,《北京文学》创刊60周年,本刊发起的“《北京文学》60年”征文吸引了广大作家、编者和读者的来稿,即便过了截稿时间,来稿仍源源不断。为尊重各界朋友对《北京文学》的厚爱和期望,本刊拟从今年第1期起继续开辟专栏,诚邀广大作家、编者和读者拿起笔来,以“我与《北京文学》”为主线,写一写您与《北京文学》相识、相知的经历与感受,也可以写一写您对《北京文学》的期望、寄语与建议,题目自拟,篇幅以1000~2000字为宜。来稿请寄:(100031)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请在信封上注明“《北京文学》60年征文”字样;也可将电子稿件发至:bjwxjcyd@vip.省略,主题注明“我与《北京文学》征文”。来稿一经刊用,稿酬从优。
      本刊编辑部
      
      朋友,或许你曾经仰视过一个伟人,而我却一直仰视一个刊物。
      我曾经只对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感兴趣,乐得一时消遣,浮躁之心可见一斑。然而是什么又让我对纯文学开始关注起来的呢?是《北京文学》。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正在家里看《北京文学》,见朋友看得入迷,我便也拿起一本来看。《天使在作战》,我一下子被这题目吸引住了,天使是女医生吗?都什么年代了,女医生怎么还上战场?是外援医疗队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个叫陈晓兰的女医生在为揭露医疗腐败内幕而作战,这个女医生被她家的保姆称作是想用石头砸破天的女性。最后,我深深地为这位天使,哦,不,是为这位女战士舒了一口气,她终于“砸破了天”,也为《北京文学》舒了一口气,为这位责任编辑和刊社社长以及作者朱晓军舒了一口气,他们也真够胆大的,他们都是敢撂石头打天的主。
      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之后,我便也订阅了《北京文学》,并把朋友家里往年的《北京文学》全借回家来看,几乎废寝忘食。妻子说:“你变了,以前的三脚猫,捧了书就瞌睡的人,现在居然变成了不挪窝的书迷。”嗯,能够成为书迷,还真的要感谢《北京文学》,我深深感到文学的震撼力。
      我不仅自己订阅,我还急切地把她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北京文学》是一块精神绿洲,我要我的学生一起到这块绿洲感受文学春天的诗意,接受大师的熏陶。
      今天的人们似乎缺乏精神寄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大有人在。如此的文化环境,要让我的学生能够寻找到精神的绿洲,《北京文学》当为首选。《北京文学》不愧是老舍创办的刊物,其大家风范仍然代代相传。
      这里的文字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贴近现实,那种温暖直抵人的心窝,那种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从此,我熟悉了一个个闻名遐迩的作家名字,欣赏到一篇篇赏心悦目的精彩华章,了解到一个个敬业的编辑。
      从那里我知道了刚刚故去不久的李清泉编辑的感人事迹:那时他才平反,竟敢编发那私下传阅的汪曾祺的《受戒》,还有方之的《内奸》、宗璞的《红豆》。正是因为有像李清泉这样的一代代编辑团队的敢为人先,才会有许多作家从这里脱颖而出。另外,从前几期征文看几位著名作家叶广芩、杨少衡、阿成、陈世旭、范小青等的深情表述中,显见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北京文学》的栽培和扶持,他们内心对《北京文学》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刘庆邦、韩少功、陈建功、葛水平、李春雷、朱玉、石钟山、梁晓声等大名一个个深入到读者的心目中。
      从现任编辑看,师力斌、王童、白连春、张颐雯、王秀云这些原创部的编辑都在严格地坚持办刊宗旨: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可读性。小说力求好看,散文力求用真情打动人。总之,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力求将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最让我感动的是编辑们对新人的扶持,看了他们为新人写的点评文字,字字珠玑,语重心长而给新人以莫大的鼓舞和温暖。请看师力斌给新秀盲人王海龙《小别》的点评中最后几句话:“王海龙还是个新人,但这篇文字足以让人产生信心。照此下去,他一定会为我们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我是王海龙的话,眼睛一定就在那一刻豁然亮堂起来,而不再是一片漆黑,因为师老师的话就是一盏明灯。此类例子在编辑中不胜枚举。
      一边捧读《北京文学》,我爱不释手;一边我也小心翼翼地试着投了两篇“文化观察”的稿子,一篇是关于韩寒的,一篇是关于当代文学评价的。而且在短期内连投连中(分别刊于去年的第12期和今年的第4期)。特别是后一篇,我是不抱发表的希望的,因为,我看到前三期的评论作者都是北大、清华、北师大教授,当代著名文学专业研究者,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作为一个只有本科学历的中学教师的我,参与这样级别的讨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结果不仅被录用而且刊发速度之快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可见我是幸运的。但我坚信:《北京文学》对稿件的审核是高要求,对作者的服务是俯下首。此例充分证明《北京文学》选稿是看稿不看人的。
      我读李春雷的《组织部长》就被王彦生部长的事迹感动得落了泪;我读冯小娟《铁皮在风中悲吟》时,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汶川的天灾;我读葛水平的《荣荣》明白了作家对人们的提醒:赶快改掉那私藏的人性弱点;我读耿翔的《土地的黄昏》被那土地,被那草木,被那有泪水的牲口,为他母亲用头抵住冰冷的铁门环止头疼(所谓的“穷人的偏方”)而伤感。我是堂堂男儿,可是我没有止住眼泪,因为我联想到小时候目睹的我父亲类似的情形,都是因为穷的缘故。还有胡传永的《天地无距》,把人性的真实,把人间的夫妻真情,把阴阳相隔的心伤,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述出来。我读梁晓声的《回家》仿佛感到人间还是会有许多好人,并不是一上大街就会遭遇“碰瓷者”甚至抢劫者。这些都告诉我:要无私工作,珍爱生命,真诚待人,爱护家庭,信任他人。
      我由衷地感谢编辑们给予读者和作者的温暖,你们编发的作品期期精彩,篇篇好看。
      《北京文学》你永远是我仰视的纯文学刊物,从这里一定会走出更多的名家。
      《北京文学》――是你让我浮躁的心安静了许多,你是我的精神绿洲。
      
      责任编辑 王秀云

    推荐访问:绿洲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