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老房子改造装修_无数幢老房子从我眼前掠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49:11 点击:

      我一直对福建地方文化充满兴趣。   因为闽文化的破碎,福建传统民居类型非常丰富,从闽北的青砖灰瓦,到闽东的弧形山墙,闽南的红砖大厝,再到闽西南的圆形土楼,反差极大。然而,每一种民居类型都不是偶然形成的,都深深奠基于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中。
      2002年春,因为写作《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一书,和摄影家曲利明一道,深入闽北乡村,到处寻访残存的古民居。我看到许多古建筑已经衰朽不堪,正在毁坏。这是真的,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些黝黑的古宅,许多方面已经不符合今天的居住理念。例如,关于隐私和卫生,古人的要求显然比我们更低。从前的豪宅大院,变得不适合人们居住了,受到遗弃。
      然而,那些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古老民居,大多肃穆庄严,雕饰华美,工艺精湛。比较起来,我们今天的房屋就潦草多了,雕花的门楼、窗格、梁枋、飞檐……等等,基本上消失。甚至连擅长这些技艺的匠人也不存在。这意味着,在我们的居住理念里,消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美。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人对我说过的话:“传说建这幢房子时,没有用一枚铁钉!”他的语气里,包含着对传统手艺的崇拜。传统手艺未必不如现代工业。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看似坚固,使用寿命却不会超过百年。
      古人是不会花工夫去建一幢活不过百年的建筑的。
      闽北农村的公路边,到处是尚未完工的新建筑,千篇一律:三层或四层,四面砖墙高高垒起,楼板则打水泥,屋顶也是水泥,仿佛一座座方形碉堡。没有挑出一块多余的砖头,没有一点装饰和美化。我对曲利明说:“看多了老房子,这种房子真是惨不忍睹。”
      我真的很矛盾,无数幢老房子从我眼前掠过。我翻阅方志、族谱,访问房屋的居住者,试图了解它们的秘密。再好的房子也是由顽石、砖瓦、黄土、木头这些平常的材料造起的。它们原本无知无觉,默默朽烂,偶然间,它们幸运地落在了能工巧匠的手里,被精心组织和雕饰,于是大地上竖立起一个充满人性温馨的空间。
      一幢房子就是一个家,遮风蔽雨,抵挡猛兽,在每个夜晚庇护我们深沉的睡眠。我们离开多少次,就必须归来多少次。一幢好的房子,比我们的生命更持久。有时,一片黎黑的屋顶,覆盖过一个家族十几代人的生活。世代如流水,屋宇犹存,我们不免百感交集。
      对我来说,一幢老房子就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能够感人至深。
      令人遗憾的是,它们正在加速坍塌。举个例子,泰宁县龙湖镇童家宅院,五年前还有十幢完整的清代建筑,我拍摄了一组图片;这次前往,竟扑了个空,仅剩下几堵孤独无靠的封火墙。可以肯定,除了个别特例能够作为文物保存下来,绝大多数古民居注定要在数十年内完全毁坏。当我拿起相机拍照,我感到,似乎是在为它们留下遗像;我拿起笔描述它们,似乎是在追忆。
      我在邵武大埠冈采访一幢大厝,对里面雕饰之美啧啧称奇。这时候,房屋的主人,一位中年妇女却说:“房子是漂亮,但是不好住。把你们城里的房子换我们的房子,你们肯吗?”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经常思考这问题。
      审美与实用,有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我从小在这样一幢传统大厝里长大,深知里面住着并不舒服,私秘性很差,没有浴室,没有厕所――通常只在角落放个尿桶。这倒无法苛责古人,要知道,隐私和卫生观念都属于现代意识,很迟才从欧美传入中国的。我们如今欣赏传统建筑,是把她当成一件古董或艺术品,与生活无关。
      许多人认为,古人建房子,必然是以实用和舒适为首要目标的。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觉。我们回到原初的观念。房屋是什么?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类遮风挡雨和防御猛兽的庇护所。然而文明太悠久了,原初的本质很可能失落。《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这是什么意思?死人(宗庙)与牲口(厩)都比活人优先。如果你发现一个村子最豪华的建筑是宗祠,一点也不奇怪。古人的确认为最好的建筑要献给死者。
      我们再回到民居建筑。在古代中国,即使你富可敌国,房子也不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历朝都颁布过严格的营缮法令,规定天子、公侯、一品至九品官、庶民的房屋制度。例如通面阔,九间为帝王专用,公侯七间,普通人只能建三间架;明朝规定官员盖房,不许使用歇山转角、重檐、绘画藻井;甚至连门环、门钉的使用,都有规矩。违章建筑,按《唐律》杖一百,强行拆除;《明律》说:“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明朝就拆毁过伊王府的违章部分。和坤被抄家,他的楠木房屋与皇宫制度相仿也成一大罪状,“不知是何肺肠”。你必须依照你的社会等级建房。
      看古民居的结构,我们就知道并非以人为本。
      我经常要向人解释:传统的中国民居,死者与生者混居,死者优先;一幢房屋最重要的位置必定是留给祖宗的。中国的建筑为什么讲究中轴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那个最重要的位置:居中;居上。
      《吕氏春秋》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则国之中而立宫。”民居辨方正位,也要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在最中央建起神龛,供奉神灵和祖先;中堂的左右厢房,前后厅,依长幼尊卑,分别住着父母、长子、次子,至于佣人就要住到护厝房去了。
      典型的传统建筑,是高度伦理化、等级化的。礼制优先于实用和舒适。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闽西北一个河谷盆地里度过的。村庄紧依山脚一字排开,面向稻浪起伏的田野,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对面矗立着险峻的红石山,以及重重叠叠的远山。我最初和最深刻的记忆,就来自于村子里一幢烟熏火燎的老房子――萧家大厝。
      萧家大厝,是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后分家,中堂四间分属四家人。我家也分到中堂一间,另一间在正厅后面,还有三间新建在大厝外。大厝里面家家如此,左一间右一间的,生活极不方便。房屋窗户小,隔音差,上趟厕所要大老远跑到厝外。后来我有段时间经常去尚书第,那可是明代一品官的府第,厅堂宏大,等级森严,然而也没有专门的浴室和厕所。
      舒适从来只是古民居的次要目标。
      萧家大厝是典型的闽西北传统民居,背倚古木参天的后山,门前依次是空坪、水井、池塘、稻田――专家会告诉你,这是有风水理由的。大厝五开间,前后两厅,左右封火墙外各有一排配房。从结构看,天井是大厝通风采光的中心,接受四面屋顶的落水――民间称四水归堂。而大厝的政治核心,显然在高敞的正厅,那里有一个供奉萧氏始祖昭穆牌位的神龛,所有的重大仪式,例如祭祖与婚丧,都在这个厅堂举行。
      萧家是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裂变后的每个小家庭都分得正厅或前厅的房屋一两间,不够住,就在附近另外建新房。上世纪末我回老家,只剩两三户人家留守,绝大多数都搬到新建的砖混结构住房了。曾经深情庇护过一个家族两三百年的萧家大厝,被人遗弃,在短短20年内,进入风烛残年。因为数十户人家对这幢祖宅拥有产权,任何改变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命运就是不断地衰败,腐朽,坍塌。
      这也是绝大多数传统民居在今天的命运。
      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建筑难以满足我们对住宅的多方面要求,正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被拆毁,或者被遗弃。几千年来,这是第一次,中华民族累积下来的悠久的建筑文明,除了个别作为文物保护,绝大多数将在半个世纪内彻底消失。历史像被一把快刀斩过。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房屋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今天我们觉得,一幢理想的住宅,除了满足我们新陈代谢和安全需求外,还必须能够调节温度(例如安装空调),为各种工具补给能源(例如电源插座),与外界沟通(例如电话、电视和网络),提供便利的实用平面(如符合人体工学的书架、桌面、楼梯)等等。我们对实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城市的单元房是很民主很世俗的一种居住方案。失去了中轴线,建筑的伦理功能荡然无存,祖先和神灵黯然离去,生者的人性需求终于成为建筑的首要目标。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大体满足了我们吃喝拉撒坐卧晒太阳的需要,惟一的遗憾是我们与大地疏远了――如果你住得起别墅,问题就解决了。
      ……
      对于古民居,我的确持一种复杂态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在岁月的尘埃之下,她们雍容华美的气质仍然让人心动。然而我明白,在今天看来,古民居的确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居住方案;依照社会等级和传统礼制建造房屋,显然也属于文化迷误。谈到生活,我还是喜欢一幢围绕着我的身体建造出来的房屋。
      【责任编辑 泓?摇 莹】
      摄影 肖点点

    推荐访问:从我 掠过 老房子 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