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归来吧,学者风度!】学者风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56:01 点击:

      好多年来读过好多挨批者的文章。但是,没一篇象读苏晨同志的《多识而少惑》(见《读书》一九八○年第七期)这样令我感动。久违久违了,那难能可贵的学者风度!   苏晨在去年五月一篇文章里,把四川大足县一个儿童“以耳认字”的报道,斥为“不值一驳的荒唐消息”,以为是“迷信式的想当然”――不幸他的文章偏巧又是批评“想当然”的!因而杨龙同志在去年三月号《读书》上批驳了他的意见。
      真叫人哭笑不得!但苏晨老老实实地承认:“批评是对的”,“事实已证明其实正是我自己才‘出于迷信已堪悲’!”他没有用《人民日报》否认此事的权威文章、继而当地医学专家的否定证明、继而许多报纸的自我检讨等证据为自己辩解开脱(其实,巧借此类阶梯下台的聪明人太多了)。相反,却援引了友人、读者及刊物的来信、文章,认真反省自己“无知、迷信而随梆唱影放大言”的弱点,真挚地道出了:“谁也别怨,只怪自己学习差劲,孤陋寡闻,学到的马列主义过不得硬,自己的知识太不够使”!这种坦荡磊落的襟怀,这种“闻过则喜”严于责己的气度,在今天确实(!)已属不可多得了。试打开手头报刊随意翻翻那些“争鸣”文章吧,态度较为公允谦朴的虽有,但令人遗憾的是“多乎哉?不多也!”那种文过饰非、唯我独是的倾向,那种以棍棒代说理、以尖刻充尖锐、以嘲讽当规劝的文风,那种明明已经理屈词穷、偏要扳个“舅舅理”的阿Q式诡辩,怕也不算少见吧?舍远而求近,仔细品品《读书》里发过的某些争论文章,不也有点这股味道吗?
      但《多识而少惑》的作者没有这样做。他非但没有止步于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却征引了十分丰富多采的资料来论证自己的错误,来阐述“以耳识字”这类“超感官知觉”在国外的研究历史,介绍了世界的著名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并通过针麻、“飞碟”、冰海沉船、气功技能等一系列奇异现象,导出了一条为他进一步认识了的真理:对某些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事物,先不要粗暴地否定或轻易地肯定,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积极认真地加以探求,观察,实验,分析,然后再审慎地归纳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这样,苏晨同志就不仅虚心而严格地校正了他自己,同时也生动有力地教育了少识多惑的我,感动了许多热衷于“上下而求索”的读者!他写下的就不是一篇消极认错的检讨,而是一篇刻意开拓、追求真理,映现出智慧和情操闪光的力作!
      这可真不容易。须知,文过饰非,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种历代不衰的遗传病(智士仁人不妨费心研究一下个中的“遗传基因”)。解放后的头十七年里,这病情其实也在“形势大好、愈来愈好”的高温下与日俱增,“深入人心”。待到用棍棒和镣铐讲话的十年间,更是热昏到了“唯我独左”、“唯我独革”、唯我真理在握的地步。批评变成了批判,棒喝,围剿。而被批评者呢,若是强者,就诡辩,“反击”,就制你“反党……”而实施“全面专政”;如果是弱者,你就只有招供,认罪,言不由衷地自戕,“臣罪该万死,死有余辜……”。如此而来,哪里还有什么“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哪里还有什么切磋学问、探求真理?科学和艺术研究中的好风气好传统,早已被那班牛鬼蛇神们“横扫”到“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然而,历史总是在嘲弄得意一时的愚蠢的权势者。时代跨越到今天,“二百”方针终于被提升到空前重视的地位上来,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正在得到上下各方的倡导和鼓励,前景确实令人充满信心和希望。但我们也当看到,沉疴日久,积重难返,克服邪恶的习惯势力,也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前亟需整顿好文风学风的普遍要求下,苏晨同志立言行文中表现出的这种知过必改的治学精神,这种虚怀若谷的学者风度,实在是十分令人赞赏,并值得尽力发扬光大的。因此,在感佩之余,我不禁引吭高呼:
      归来吧,学者风度!

    推荐访问:来吧 风度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