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_古今“乐活”第一人陶渊明的隐逸人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5 04:26:17 点击:

      小时候读陶渊明的诗,学陶渊明的文章,知道他是胸怀“大济苍生”理想抱负的文人志士,后来读他的诗歌多了,才知道陶渊明也有乐山乐水的可爱一面,可谓古今中外“乐活”第一人。   陶渊明出身诗书之家,家境贫寒,陶渊明的生活轨迹可以较清晰地分为两段:以“五斗米”事件为界,前期热衷政治生活,有很高的政治期望,渴望“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主要从政经历如下: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中任镇军参军;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辞职,同年秋任彭泽令,遭遇“五斗米”事件,疾呼“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并就此告别仕宦生活。
      几度出仕,又几度沉沦之后,陶渊明辞官归里,悠游世外,开始了自己“躬耕自资、怡然自得”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渐渐成为了乐活一族。十三年的仕宦生活遭遇将陶渊明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却又打开了另一道门,自此陶渊明真正把自己置于自然田园,乐山乐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卜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情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括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通过亲近自然,田园乡村的真实触感也影响到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即:真,真性情。辞官归家后,他过着“食为果腹、衣为遮体”的普通生活,但他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逢丰收时,“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性嗜溜,饮必醉。朋友来访,则不亦乐乎,无论贵贱,有酒则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如此这般,不为虚言俗套束缚。苏东坡这样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陶诗中处处显现着经久不衰的真性情。
      陶渊明的种种经历,杂糅在时代的脉络里,成就了他“人的觉醒”。东晋是乱世之末,兼有儒、佛、道风行,风流名士辈出。时代的剧变促使陶渊明不仅仅关注眼前光阴,他还把眼光投射到精神世界,正视自身,从而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手拈来,让人心向往之。
      陶渊明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那么平和,那么诚恳。可见,陶渊明不仅关注自身健康,还在热切关注着周围世界,渴望能够在天地之间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渊明在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其中两旬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的淡然与平和。回顾一生,陶渊明虽然有着种种的不容易,却在自然田园中找寻到了真我。通过对桃花源的描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渴望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陶渊明用他的大半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健康、可持续的快乐生活。在经历了并不平坦的一生之后,他是带着大海一样纯净的心灵和火一样炽烈的情怀故去的。摆摆手轻轻一挥,斯人已去。我们后来人,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日益损毁的自然环境,我们又将何去何从?这时候回头读一读陶渊明,或许会有所启示。

    推荐访问:隐逸 第一人 古今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