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点辩证思维|辩证思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39:08 点击: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是单纯教学生化学(教化学知识和技能),还是用化学教学生(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形成观点,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对此问题最好的回答。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点辩证思维,对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适时引出,逐步渗透,讲清其中的道理。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为什么会不断发展,其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在于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我们想问题,做事情,既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又要抓重点,抓关键。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矛盾统一体。比如,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心,电子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既被核吸引,又欲离核而去,当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达平衡时,原子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当电子离核而去(失去电子)时,原来的原子则变化为阳离子;当外来的电子被核吸引(得到电子)时,原来的原子则变化为阴离子;原统一体破坏,新统一体建立。又如,在阳离子(如钠离子)和阴离子(如氯离子)相遇时,阴阳离子在静电作用力下相互吸引,同时,离子的外层电子以及原子核之间又相互排斥,当两股力量达平衡时,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形成。氯化钠在条件具备时(如,将熔融的氯化钠通电),也可再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物极必反。等等,说的都是事物向其矛盾的对立面转化,对立统一。
      (二)内外因辨证关系
      毛主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段文字,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自身内部的矛盾,外因则是外部的矛盾,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变数。
      如,KClO3、KMnO4、H2O2等物质,因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条件不同)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如果只用NaCl作为反应物,无论你提供什么条件,都不可能生成氧气。由此可以辨清许多谬论,避免上当受骗。诸如:“水变油”、“点石成金”等等。又如,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而充分燃烧则生成二氧化碳。这里条件不同,产物不同,但与碳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这个碳的内因(碳原子的内部矛盾)息息相关。因此,事物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如无内因,发展变化无从谈起。但外因条件也很重要,也不容忽视,也能影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
      推及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是外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产生效果。教师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励学生好学、能学、会学,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师生内外共同作用,形成辩证统一体,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原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时时处处不在。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我们认识事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言以蔽之。
      比如,我们说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而氢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但它却是非金属元素。再如,降低温度,一般可以使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氢氧化钙溶液却例外。上述二例中,“一般”两字必不可少。教学中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告诉学生,看问题不能绝对化,要搞清事物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表述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留有余地,一般不要把话说死,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宜一概而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此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变化。一切事物发展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破了度的界限,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又是新一轮量质变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事物的“质”,决定了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度”是临界点,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而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这个“度”。
      现实生活中,要想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坚持过程,这就是一个量变累积的过程。熟能生巧,也是这个理。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熟悉了,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才可能有办法,有思路去解决问题。所以古人说,不因恶小而为之,也不因善小而不为。小恶累积多了就会变成大恶,小善做多了就会成为大善。要让学生懂得,人是不应该拒绝做小事情的,小事情中蕴含着大道理。佛学中讲究由渐修到顿悟,亦是同理。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此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有回复的,遵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行的规律,一件事物否定前面的事物,还要被后面的事物所否定。 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是客观规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处理。要教育学生懂得,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很多内容,都要被后面学习的内容否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比如,氧化还原反应,需经过得失氧,化合价改变,电子转移等多次重复才能逐步接近其本质。故学习有个阶段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老师要提醒学生这是客观规律,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改变策略方法,以期进步。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扬弃,不是推倒重来。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就好像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一样,其实,素质教育中有应试,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否认这一点,就不是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

    推荐访问:学点 思维 化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