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1 04:44:08 点击:

      [摘 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表现为“离土不离乡”的特殊模式。笔者选择松原市永久镇这一吉林省典型乡镇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专项调研,并以长春市为中心向周边城镇发送专项调查问卷,在结合了近七年来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的农村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永久镇;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47-02
      吉林省松原市永久镇全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水平等多项平均指标及变动趋势均与吉林省总体水平接近,基本反映了吉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针对实际问题,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项调研,并以长春为中心向周边城镇发送了近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26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符合问卷调查分析要求。此外,本文的分析还结合了近七年来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的农村调研数据。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其感情波动越大,孤独感越强,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之前孩子差距较少,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见图1、表1)。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代理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观念落后,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ZW(]据吉林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适龄儿童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义务阶段在校生37.27%。[ZW)],这一庞大的群体,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形成制度性障碍。同样,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城乡经济的差异,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离土不离乡,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代理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ZW(]到2011年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49.41万人,乡镇人口占53.4%达1468.19万人,乡村人口占46.6%达1281.22万人。[ZW)],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没有财政的后援,缺乏专项资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赌博、打架、闹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繁荣,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亲密的邻里关系,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代理监护人”,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孤寡老人,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摆脱以往的旧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不论是学校大环境,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避免意外的发生,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主动与老师沟通,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代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 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保障制度环境,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黄祖辉,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5):73-74.
      [4]周惠珺,兰欢,潘鸿.资源诅咒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10(7).
      [作者简介]罗甜(1985—),女,新疆库尔勒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2010级研究生;王卓识(1990—),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2009级;潘鸿(1970—),女,贵州贵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农学部“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创新。

    推荐访问:吉林省 儿童教育 留守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