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古风神韵 聚英叉会]古风神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6:36 点击:

      2007年6月28日,“曲周南阳庄聚英叉会”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石激水,浪花四溅,聚英叉会这一在民间绵延生息了三百余年的艺术形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南阳庄聚英叉会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及其艺术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南阳庄聚英叉会的起源


      南阳庄村位于曲周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明洪武二年,远祖刘文进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距今已有638年的历史。明清时代,该村村民为防匪患,农闲之日,习武成风。康熙年间,有一江浙抗清复明义士,为躲避清政府追杀,来到此地。因跋山涉水,旅途劳顿,不幸身染重病,卧倒在一家店铺前,被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南阳庄村民发现后,马上为其安排住处,饮食调理,又慷慨解囊,踊跃集资,并遍寻名医,为其悉心诊治。旬余,义士身体痊愈,念及当地人扶危济困、古道热肠的义举而无以回报,遂于农历7月30日这天将自己密不授人的舞叉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的先民,并组成“聚英叉会”。关于“聚英叉会”名称的由来,虽然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但有口头传承,意为“聚集英武之士,以叉会友,习武健身”。
      钢叉是冷兵器时代十八般武器之一,常为勇猛刚烈将士选用。“聚英叉会”以武术和舞蹈为主,又揉进了戏曲、音乐、美术、服饰、雕塑、编织等姊妹艺术,渐渐演变成为文体娱乐项目。逢年过节和庙会之日,作为“社火”项目之一进行演出。据传,农历7月30日这天是阎王的生日,于是,南阳庄村的先民们也把这天当成了他们聚英叉会的诞生日。每逢这天,叉会会员都要捐钱捐物,购置供品,集体到关帝庙、菩萨庙烧香跪拜,祈求平安。此后,聚英叉会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演变、创新和发展,延续至今。

      南阳庄聚英叉会的表演仪式

      聚英叉会的主要器具有:钢叉。铁头木柄,叉头套双环,叉脖系红缨,分二齿叉、三齿叉和阴阳叉三种。乐器。包括:大鼓、大镲、中镲、小镲、铜锣、小手锣等。道具。有制成牛头马面等各类形象的面具、令牌、铁链子等。聚英叉会表演前有一套比较系统的、严格的、庄重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程序和仪式,用今天的话说,叫做表演前的准备工作。主要仪式有5项:
      1、打鼓聚人。鼓是聚英叉会的主要乐器之一,一般为牛皮架子大鼓。表演前,往往在场院敲鼓或由两人抬着架子鼓沿街敲打,意在通过鼓乐召集会员和观众,类似现在的喇叭广播和口头通知。在鼓声催促召唤下,叉会会员很快便从四面八方携钢叉、带道具、涂脸谱、着戏装聚集在叉会的大旗下。

      2、上庙祈祷。打鼓聚人后叉会全体会员要到关帝庙和菩萨庙烧香跪拜,祈求平安。其场景为:会员整装束巾,手持钢叉,列队整齐,由会首在前,会员在后,观众尾随。队伍前方一人肩扛大旗。旗为黑面白边,绣有“南阳庄聚英叉会”几个大大的醒目黄字。队伍两侧的前后,各有两人执蓝色小旗指挥调度,维持秩序。聚英叉会鼎盛时期,会员多达100余人。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旗帜飘扬,一路井然有序地行进。及至庙宇,把钢叉排架在一起,在庙前摆上供品,由会首烧香焚纸,全体跪拜,此时会首向神像祷告,祈求关帝或菩萨保佑平安。
      3、鸡血祭叉。上庙祈祷归来,聚英叉会会员还要在演出场地集体祭叉。其仪式为:每两人一组,舞动钢叉依次出场,面对面分列为两队,而后改排队形,成“一”字排开,钢叉插在地上,由会首烧香焚纸,由一人点燃鞭炮围队伍绕行一圈,然后再由一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只白色活公鸡提到队伍前面,用牙一咬,以齿断喉,待血液流出,再手提公鸡绕钢叉一圈,而后随手将鸡抛向空中。最后,全体会员单腿跪地三叩首,打踢脚,弓步取叉。叉乃利器,之所以祭叉,意味着叉已见血,表演时不会伤人,取吉利之意。
      4、列队跑场。顾名思义,所谓跑场,就是绕场转圈。但聚英叉会的跑场与一般意义上的跑场不尽相同,自有其独特之处。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排队跑场。会员持叉排队绕演出场地跑圆场两圈。其二,闯八调。又叫插花空,即会员手举钢叉,动作协调,步调一致,相互之间插空跑。其三,下场。会员列队整齐会首手握钢叉,叉头向上,站在队伍排头,会员依次来到会首面前,会首用叉把向会员脚下扫去,会员腾空越过而下场。待最后一名会员下场,还要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动作。往往是:右手将钢叉在空中一舞,插在地上,迅即转身打个“踢脚”,再转身来个“旋风脚”回到叉前,顺手抓起钢叉下场。
      5、阎王登殿。一般来讲,阎王登殿是聚英叉会正式演出前的最后一道程序。作为文体娱乐项目和民间文艺团体,聚英叉会与戏曲的表演可谓相辅相成。就其戏曲特质而言,因时代局限,往往带有宿命观点和宗教色彩,经常表演的传统剧目有《捉秦妻》和《捉野灵鬼》等,其中《捉秦妻》演出最多。
      《捉秦妻》,民间称之为《捉秦桧婆子》,反映的是南宋奸佞秦桧之妻王氏构陷谋害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被阎王(秦光辉)发现而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擒拿秦妻王氏的因果报应的故事。表演前,场中放一方桌,桌上置一几或一椅,两侧站有头戴牛头马面面具的琉璃鬼(判官)和黑白无常,其中琉璃鬼手握“生死簿”,黑白无常手提索链。桌前方聚英叉会会员整装束巾,戴面具,持钢叉,由里向外,呈“八”字形列队排开。
      若是表演《捉野灵鬼》,扮演野灵鬼的则要戴鬼面具和高尖白帽,穿白色长衫,而地方鬼则手执令牌、铁链或钢叉,戴鬼面具,上穿红色或黑色短马褂,下穿红灯笼裤,黄丝巾束腰。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追赶和躲避,地方鬼终将野灵鬼擒获,除去地方一害,确保了一方平安。倒也有趣。

      南阳庄聚英叉会的演技

      作为古老的民间舞蹈和文体娱乐项目,聚英叉会在其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屡遭波折,甚至面临被取缔危险,但却为群众喜闻乐见,历朝历代生生不息,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舞叉的技艺也日臻完善,可以说,个别老艺人的舞叉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叉会成员大都身手灵活,舞技高超,闪转腾挪,蹲裆跨步,抬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有板有眼,精彩纷呈,让人叹服。其表演,惊险刺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场面蔚为壮观。就其舞技来说,花样繁多,达10多种,主要包括:排叉、朋叉、双十花、单挑花、背剑、双打锣、单打锣、怀中抱月、小拐线、蹿叉、猫洗脸、手捻花等。现择其要者描述如下:
      1、排叉。一般是五杆叉表演,五人持叉,叉头合一,挑起一人绕场疾行一圈。如表演《捉秦妻》中就有五叉并一挑起王氏绕场疾行的场景。
      2、朋叉。属多人表演。一般为五人,前四人执二齿叉疾行,后一人执叉追赶并将叉向前抛去,前四人迅即转身,四叉头并一将抛来的钢叉接住,架起。然后五人在场中舞叉,中途,一人出场(男人化妆扮演的女性,在《捉秦妻》中为王氏),五杆叉随即围追堵截,经过几个回合,终将来人团团围住,一杆叉叉颈部,两杆叉脚脖,另两杆叉腋下,一起用力,将被叉人举起,绕场疾行。
      3、双十花。钢叉头朝里、自上而下在胳膊上旋转、滚动,叉头旋转成一朵花,及至叉杆到手心,用指尖迅即将钢叉挑到另一条胳膊。以此往复循环。
      4、单挑花。钢叉头朝里,在一条胳膊(一般为右胳膊)上自上而下旋转、滚动,待滚至手心,用指尖将钢叉用力向空中挑起,高达丈许,待钢叉落下,急用右臂接住,照常在胳膊上旋转、滚动。如此反复,持续四、五十次之多。
      5、背剑。在双挑花基础上,让钢叉旋转、滚动至臂膀处,而后侧头,让钢叉旋转、滚动至肩背,再从肩背旋转、滚动到另一臂膀。如此循环,最多时一人能背剑100多次。
      6、双打锣。叉头向下,叉在右胳膊旋转,而后倒换到左胳膊,如此循环。
      7、单打锣。开始叉头向里,而后向外,在一条胳膊上上下旋转、滚动。
      8、怀中抱月。叉头向下,两臂前伸,双手交叉,呈搂抱状,让钢叉在怀中绕两臂和腹部旋转、滚动。
      9、小拐线。是在双十花的基础上,用胳膊挑起钢叉,让其在空中旋转一圈,而后落下,再用胳膊接住,左臂倒右臂,如此重复。

      10、蹿叉。叉头向上,以左手握叉杆,右手托叉柄,将叉旋转着抛向空中,然后翻个跟头,叉头朝下落地,双手接叉。演技好的,蹿叉高达一丈五、六。此技的难度在于钢叉落地时,与舞叉人的平行间距不能大于一尺,否则将危及到众人安全。

      南阳庄聚英叉会的特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筛选和过滤,很多久远的传统的东西被淘汰、取缔和扬弃,但聚英叉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非但没有被淘汰和扬弃,反倒老树新枝,呈现出勃勃生机,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
      其一,体育性。民间舞蹈是聚英叉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凡聚英叉会会员,大都身强体健,且在表演过程中,要适应一系列高难度的体育动作,客观上起到了强身健体作用,这与当前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相吻合,由此,便赋予了聚英叉会新的时代特征。
      其二,娱乐性。聚英叉会的表演形式多样,趣味十足,活跃了生活气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犹如给农村生活注入了一脉清泉,滋润着每一名观众的心田。
      其三,文化性。主要体现在其戏曲唱词、鼓乐伴奏、道具制作、服装服饰等方面。所有这些,无不渗透、包含、展示和张扬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可以说,聚英叉会的表演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其惩恶扬善的民俗文化,与当今倡导的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相合拍。
      其四,审美性。聚英叉会的表演,从舞技到戏曲,从服饰到脸谱,从音乐到动作,无不精彩独到,自成一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如其鼓乐伴奏,高亢激越,声震屋瓦,具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再如其或挑、或抄、或捧、或翻、或滚、或跳、或蹿的一系列表演动作,无不给人以矫健、灵动之美。
      此外,聚英叉会的表演还融合了竹编、绘画等姊妹艺术,如人物面具,过来是由竹篾编制而成,然后涂漆绘画,绘成牛头马面等类形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古老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必将在现有基础上有个长足的发展,成为生长在冀南大地的一株奇花异葩,光华璀璨,芬芳四溢。(责编:孙达)

    推荐访问:古风 神韵 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