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大学教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感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5-12 09:34:02 点击:

    文库编辑精选《大学教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感受[6篇]》一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您喜欢的更多同类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  大会心得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因与时代内涵

     

        作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导 陈明凡
        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其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着民族复兴大业走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激发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二者互为动力,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发展奇迹。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雄厚根基
        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雄厚的现实基础。中国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表现出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始终保持国家整体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令世人叹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不少志士仁人为救国拯民而不懈奋斗,流血牺牲,但由于缺乏先进政党领导和科学理论引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指出:“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新中国70多年发展的历史对毛泽东的“建国之问”作出了回答。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铸造了历史平台,是当代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走向胜利的旗帜。
        三大攻坚战凸显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世界局势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战,攻坚克难,中华民族凝聚力也跃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意志的凝聚,也是智慧的凝聚,是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统一。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关键时期,二者的历史性交汇,提出了一系列高难度课题需要破解、一系列艰巨任务需要完成。这项时代的大考,中华民族已经交出优异答卷,并将继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2020年是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三大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在这一年集中表现为抗疫攻坚、脱贫攻坚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等。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各国的社会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民族凝聚力的一次检验。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西方国家的政府没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民众也随之放松警惕,漠视疫情,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疫情失控。面对疫情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迅速提出应对方案,及时采取有效和完善的防控措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各地区和各部队的医务人员立即奔往疫区,各种医疗物资源源而至。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伸出援手,纷纷捐款捐物,迅速形成了一场抗疫攻坚的人民战争,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抗疫攻坚战初战告捷远未结束,脱贫攻坚战又进入决胜阶段。抗疫攻坚、脱贫攻坚和恢复发展经济同时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担当起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重任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在脱贫攻坚战中,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视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为己任,贫困地区人民激发内生动力,自强不息,将外部“输血”和自身“造血”有机结合,形成强大合力。脱贫目标的实现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一个人。中国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场脱贫攻坚战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在人类反贫困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被紧迫地提上日程。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奋斗,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应对世界的变局特别是“逆全球化”势力的猖獗,中国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构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同时,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率先复工复产,有力维护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中国也因此成为疫情发生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多难兴邦,经历了巨大风险和考验,中华民族凝聚得更加紧密,磨练得更加坚强。中国的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了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中华民族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近代以来,西方先进东方落后,西方国家侵略压迫和剥削东方国家,是长期不变的世界定势。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东方世界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新中国的诞生以及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革命运动的中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而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却长期陷入低潮。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赶超资本主义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世界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东方,世界经济的重心仍然在西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迅速崛起,许多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由西方向东方转移,这已经成为国际舆论的共识。
        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在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法、德、美等国迅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并在快速兴起的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当前,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将来自中国。当代中国的崛起正在开创东方反转影响西方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破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中国发展道路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对广大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经验和理论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如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绝不能依赖外援,不能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必须走对外开放道路,绝不能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相隔绝;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求使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绝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要注重社会公平,协调好利益关系,警惕和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要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外国发展的模式等等。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逐步摆脱落后状态,走向民族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走向复兴。20世纪末期发生的苏联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悲剧。西方评论家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并且预言中国将成为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效应”的牺牲品,中国将步苏联之后尘,上演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同西方政论家的预言相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大旗不倒,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中国发展的奇迹不但使西方政论家的预言不攻自破,也使世界人民为之振奋,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之光。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力量重整旗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现生机。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战胜重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越南革新事业借鉴中国经验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被西方媒体称为“第二个中国式奇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历史终结论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转型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向全党发出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动员令,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党的历史,不仅要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更要着眼未来、坚定前行的脚步。从山西来讲,就是要把党的光辉历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磅礴动力,满怀信心地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历史使命。
      学而深“悟”,感悟思想伟力,高度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纵览百年历程,中国从积贫积弱、饱受欺凌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关键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发生的重大变化、经历的重大转折,从一个区域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力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不断提高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三晋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学而图“强”,巩固制度优势,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历史昭示我们:在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所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不渝地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山西全面贯彻落实。
      学而观“势”,把握历史规律,乘势而上抢抓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加快山西转型发展。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历史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就是顺应历史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之举,这也必将给地方发展带来重塑性、竞争性重大机遇和变革。近段时间以来,我们着眼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机遇,努力找准山西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提出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在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中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在推动信创、半导体材料、大数据、光机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锲而不舍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十五五”基本实现转型、“十六五”全面完成转型的宏伟目标,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而思“源”,牢记初心使命,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个无比重要的道理。山西是革命老区,抗战期间,山西15万名优秀儿女加入共产党,60万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
    解放战争期间,广大民众积极支前,大批军政干部南下东进,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我们就能克服任何困难。这几年,山西深入推进精准脱贫,通过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等举措,实实在在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按照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既注重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和群众的烦心事,更注重健全完善解决群众问题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而除“患”,总结经验教训,更加有力地应对各方面风险挑战。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历览百年党史,从大革命失败到建立中央苏区,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长征胜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从肃清十年“文革”影响到实行改革开放,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系列艰辛曲折,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斗争史。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从历史中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坚持敏锐洞察果敢,坚持预测预警预防,强化底线思维,深化源头治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以高质量转型发展有效防范经济大起大落,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创建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有效防止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历史重演,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学而奋“进”,继承精神谱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山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荣的土地,15.6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上流淌着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传颂着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毛泽东在1936年亲率红军东征,转战山西50余县,历时75天,发展了党的组织,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1948年春天,毛泽东又一次东渡黄河走进山西,走向西柏坡,开启了中国革命通往全国胜利之路。作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山西战场歼灭日军人数占侵略华北日军总数的1/3以上。为有牺牲多壮志。山西所孕育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刘胡兰精神等,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其内核都是不畏牺牲、艰苦奋斗。革命理想高于天,艰苦奋斗永不过时。这几年,山西经济总量连年进位,转型发展态势强劲,“十三五”顺利收官,这与我们持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但要看到,山西欠发达的省情依然没有变,山西人民的收入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革命先烈为了救亡图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和平时期的党员干部更不能丢掉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带领3700多万山西人民持续在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创新生态、聚力“六新”突破、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披坚执锐、勇立新功,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生动实践中续写新时代山西人的精神史诗。

    关键词:党史,转型发展,中高端,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杨新华 百年变局是中国智库的重要机遇,应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

     

         
         编者按:2020年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出席分论坛一第一环节“中美危机管控中的智库责任”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分论坛一现场图
         谁都不会否认,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里,中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进入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现在比较主流的预测,都认为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上台,过山车式的中美关系会告一段落。但减少混乱并不意味着减少对抗,中美所谓“危机状态”的常态化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中美关系既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实际上也是当今世界少数牵一发动全身的多边关系。在过去四年里,中美之间前所未有的连环博弈,让双方对对方的底牌和底线有了充分了解,势必要寻找到一种相处、共生的方式,在长期的战略竞争中有效管控风险。这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中国智库在过去几年里快速成长,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发声的频率和能力显著增强,有很多也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和公众的联系和互动更加密切。尤其是经过中美冲突的洗礼,智库机构成熟、理性了很多,也强大了很多,国际化和公共性有所提升。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智库是推动建立和塑造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
    同时智库又是一种稀缺品,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智库,也只有强国才能够拥有强大的智库。中国智库的繁荣与中国崛起、民族复兴是相伴相生的。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一方面不能对智库期望过高,但我们也有理由寄予更多的合理期望。
         从影响和构建舆论的角度,智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美的舆论场和两国关系是同步的,我们也往往从舆论来分析评价一个国家在另一国民众中的影响力和好感度。疫情期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民众的对华好感度也不断突破新低,美国涉华舆论呈现整体恶化、局部毒化的趋势。这种态势也连累了其他国家的对华态度。在目前的中美对抗环境下,政府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的能力和空间是有限的,而智库机构却可以有所作为。从宏观的方面,智库可以提供战略判断,帮助政府决策,间接影响舆论;
    从具体的层面,智库也可以直接持续稳定地向舆论场释放信息信号,帮助国内社会公众构建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知,让国内舆论场更加健康和安全,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
         百年大变局是中国智库的重要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大动荡、大变革中,中国智库有机会正面直接深入地参与国际舆论构建和议题设置,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和西方争夺话语权、定义权、解释权,并且通过斗争让自己更加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像1959年用一份对华政策报告震动美国外交界的“康隆”咨询公司,就像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对美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影响力,我们智库应该把握和用好这样的机会。
         政府、智库和媒体都是塑造舆论的重要力量。但智库在信息传播中理性思考、去伪存真的功能,在国际交流中搭建桥梁、构建共识的功能,是其他类型机构不可替代的,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舆论角度,关于中美危机管控中发挥智库作用,我想从国内国际舆论场两个方面提几点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国内舆论场,智库可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一是厘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判断。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国内舆论场高度聚焦,产生了很多新词、热词。但与此同时,公众对一些基本概念又缺乏了解,在话语领域引发一些误解和争论。
         比如“新冷战”。有的说中美已经进入“新冷战”,有的说我们要防止被拖入“新冷战”,意味着新冷战还没有开始。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冷战”?进入“新冷战”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指标是什么?这个公众不清楚。比如“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中国进入全球化大家庭美国是重要的推动力,现在为什么会出尔反尔?中国支持的全球化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是不是一回事?美国要搞的是“逆全球化”还是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有的说,中国崛起是百年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或者说中美关系是最大变量,也有说美国是最大变量,到底怎么评价谁是最大变量?这些概念上的混乱,在我们舆论场上很常见。
         要定义好这些概念,还要靠智库的专业能力,不能任由这些概念在舆论场上“裸奔”。智库要帮助公众厘清这些基本概念,帮助公众基于共同的基础和前提看问题分析问题。同时更要防止一些所谓专家信口开河,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得出一些惊天动地的结论,那只会损害我们的公共利益。
         二是构建公众共识。观察中美贸易战以来的国内舆论场,撕裂和对立经常出现。新冠疫情出现以来,特别是中后期,在中外抗疫的情境比较下,国内舆论相对来说进入了理性通道,但舆论场仍然是暗流涌动,重大热点往往会伴随着舆论极化。
         自媒体的繁荣最能说明问题,它一方面解放了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表达,中美关系成为显学,另一方面,自媒体也在制造着舆论极化,所谓“小粉红”和美分公知、“跪美派”。即使在知乎这样一个用户层次相对较高的知识问答平台上,关于中美重大热点问题的讨论,往往是极端化、情绪化的回答点赞更多,客观理性的回答点赞数明显落后。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有人说,在社交平台上消费和发表极端情绪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看到它们对于公共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社会公众心理带来的长久不利影响。
         从培育一个理性包容的社会出发,我们需要构建更多共识,不能听任撕裂和对立大行其道。智库有能力为弥合舆论场上的极化情绪做出贡献。近年来,智库专家发言非常活跃,疫情期间更是参加了很多“云中谈话”,建议智库瞄准舆论场上的用户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这不是说智库有责任去统一思想或者提供标准答案,但培育公众适应百年变局下的外部环境变化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国际舆论场,智库需要积极参与构建话语体系。
         一是中国话语出海,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现在积极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但讲故事的效果目前还比较有限。问题在于我们把讲好中国故事理解的过于狭窄,一是主要在国内讲,即使我们组织了很多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活动,也是对着国内讲,另一个是主要讲“中国好故事”,好故事的价值选择限制了故事的范围。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好三支力量,一是媒体,二是公众,三是智库,智库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端力量,要动员组织好百万大军,高端对高端,专业对专业。
         二是探索中外话语对接。目前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声音太少。特别是在美国把中国驻美新闻机构纳入“外交使团”管理以后,我们的官方声音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受到了很多限制,被贴了不少标签,关了不少账号。另一方面,我们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很多问题的讨论都处在不同频道里,我们讲生命至上,他们讲自由人权;
    我们讲国际援助,他们讲“口罩外交”,讲产品质量。西方的涉华话语体系大量来自于二战以后、冷战时期,在西方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政治正确。我们在对待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往往不够理性客观,容易把一篇报道、一种声音和政府、社会对中国的整体态度挂钩。改变涉华话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中外智库加深交流,共同构建中外话语通道。
         三是为国际舆论斗争提供智力支持。在涉华负面舆情出现时,智库要主动发声、恰当应对,在国际舆论场上帮助中国最大限度趋利避害。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文明冲突论”等各种论调交替出现。智库应保持头脑清醒,不被噪音恫吓和裹挟,而应从国际法和文明对话角度加以阐释,有理有据维护中国的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最大限度挤压负面舆论的传播空间。舆论斗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赢得主动、实现共赢,我们要从中美关系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管控斗争。
         
         2020年12月5日,“十四五规划与思想强国——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国内知名智库学者、社会贤达及媒体界200多位人士齐聚一堂,旨在加强智库国际影响力建设,提升中国智库全球布局,以思想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杨新华:百年变局是中国智库的重要机遇,应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百年大党的历史担当

     

        内容提要
        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奋斗、在开拓中前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引领历史航船乘风破浪、昂然前行。在新征程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我们党创造了非凡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以深沉的使命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使命在肩,永不止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00年中,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勇担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奋斗、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交出了一份十分优异的答卷。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100年中,我们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光辉灿烂的篇章。面向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秉持这一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任务就越艰巨。不负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托,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将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我们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征程在前、使命在肩。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大党,今天的历史担当,就是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不断创造新的伟业、铸就新的辉煌。
        顺应潮流,引领时代
        人类历史如同汹涌奔腾的江河,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时代潮流奔涌向前、浩浩荡荡,展现世界发展大势,折射人类文明波光。我们党在顺应时代潮流中诞生,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成长壮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党要更好担负历史使命,就要不断适应时代、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引领历史航船乘风破浪、昂然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这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因此,百年大党的担当,不仅体现在走过的百年,更体现在未来的征程;
    不仅体现在以往的赶上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更体现在更加科学地认识当今时代、把握未来潮流,并发挥引领时代、推动潮流的积极作用。这是百年大党的历史担当。
        这样的历史担当,要求我们敏锐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深刻洞悉表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制定正确发展战略,作出科学决策,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历史担当,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同时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的历史担当,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创新精神,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制度、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引领中华民族更好走向未来。
        应对挑战,砥砺前行
        前进的道路上,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百年大党的自信与担当,不仅体现在风平浪静时的一往无前,更在于风险挑战来临时的镇定自若、科学决策,引领历史的航船驶向胜利的远方。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应对经济、金融、网络、粮食、能源、生态、核、生物、海外利益等安全问题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深入思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重大风险,深入思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路举措。
        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这个外部环境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还受制于许多外部因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态势还在持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复杂问题,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在百年征程中,我们党成功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并一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应对挑战,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深刻洞悉历史发展规律,在挑战面前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把握正确方向,始终砥砺前行。
        自我革命,永葆初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是对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一大考验。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只有在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这个角度说,勇于自我革命也是一种历史担当,是党的历史担当的重要体现。在新征程上,我们党要继续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思考党的历史担当,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百年大党的历史担当,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关键词:党要管党,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严以治吏,历史发展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楠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乡村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也影响着党执政根基的巩固和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党获得农民支持,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我们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实践历程,总结学习党治理乡村的历史经验,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改革,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政权下乡:民主革命时期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与实践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可以看作是特殊的乡村治理,它为积蓄革命力量,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战略依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起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实践,开始了乡村治理的有益探索。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从军队抽调党员干部帮助地方发展党组织,保证党组织对根据地的领导。二是不断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实践,工农红军组织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建立了各级工农民主政权。三是积极进行武装斗争,为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四是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先后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在边界各县开展分田运动,满足农民的土地诉求。这些举措大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保障胜利的前提下,我们党领导乡村治理的政策也进行了一定调整。一是积极推进乡村基层政权建设。通过“三三制”吸纳社会各阶级参与政府组织以适应抗战需要,通过广泛的民主选举巩固提升基层政权。二是成立各类群众组织。鼓励并指导农抗会、妇抗会、青救会等社会组织发动群众从事抗日救亡、社会生产等活动,使其赢得民众的信赖,成为乡村社会重要的领导权威。这一时期,群团组织对瓦解封建保甲制度、拓宽党在乡村的社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兴修水利、发放贷款、组织互助等办法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各解放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和群团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干部配备、健全领导机制等,使人民解放军有了稳固的后方。此外,这一时期的土改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和强大的物质保障。
        政社合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乡村治理探索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一方面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也提升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为农民融入新生的人民政权打下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重塑基层政权,规范了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开始在城乡基层普遍建立区、乡(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同时还规定乡和行政村并存;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明确了乡镇政权在乡村的合法地位,为我国乡村基层政权奠定了制度基础。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乡、镇建制逐渐被初级社和高级社所取代,形成了以“一村一社”为典型特征的村社合一的体制,农民不仅被纳入到国家的经济体制中,也被纳入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中。这段时期,以政权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基础,我们党进一步发展了党支部、共青团、妇女会、农会等组织,为打破乡村治理族权、重建乡村治理秩序打下了组织基础。
        乡政村治:改革开放后党的乡村治理实践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模式也实现了转型发展。在经济体制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农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乡村治理模式也开始寻求突破。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一举措经过两年的总结和完善,在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写进《宪法》,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此后,我国基层政府逐渐恢复乡(镇)建制,乡村治理开始由政社合一向村民自治转变。
        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1998年该法正式通过,村民自治不仅有了实践基础也有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中国的乡村治理进入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阶段。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废除了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保证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农村的社会环境。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提出要通过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来促进农村发展。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多元共治:十八大以来党对乡村治理的创新与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乡村治理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农村党组织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引导农民进行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及时办理反馈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和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同时,强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活力,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二是由单一治理向多元协同式治理转变。过去的乡村治理以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为主。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党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也开始向多样、动态、多元化转变。首先,治理边界变得更为开放畅通。过去在村委会和党支部共同承担乡村治理主要任务的情况下,村委强调村民自治,党支部坚持党委领导,村两委关系不够协调。十八大之后,两者边界变得更加开放,沟通更为顺畅,关系更加协调,联动性更强。其次,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由过去单一依靠政府,向政府、基层党组织、农民群众、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机构协同治理转变。第三,治理方式更加多样化。由单一行政命令、运动式推进向多元平台互动、广泛协商民主转变。
        三是乡村治理力求务实化具体化精细化。我们党始终强调一切工作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过去,乡村治理比较重视脱贫致富、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大事,现在的乡村治理在抓好大事的同时,更加关注群众身边的“小事”,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治理单元下移、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单元,1980年,村容整洁,1950年

     

    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以百年党史学习助力“四个自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此之际,学习党史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百年党史绘制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征程、增智慧,定信仰、增信心,是学史增信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
      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
      路在何方,明灯指引。我们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在强调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主体性。但实际上,党在寻路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回顾历史,中国人民也曾尝试过改良和改革的道路,但最终都失败了,虽然原因在于这些道路不能适应中国实际需要,但最重要的是缺少一股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力量。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由此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学习百年党史,明晰在中华民族前行方向不明、人民遭遇苦难之际,党是如何坚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又是怎样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取得胜利的,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来源和领导力量。
      行程万里,旗帜如初。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把握好百年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也就把握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百年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党又通过一化三改造,使全国人民正式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的路线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又有了新的发展格局、理念和步骤。百年党史,中国人民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万里征程,也证明了中国道路的科学合理性,理应自信。
      道行且长,使命担当。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质。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尽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推进两大历史任务的同时,仍不忘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大党对民族、人民、人类的贡献和担当。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就是将党的使命担当对象化在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之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没有出现历史的终结,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更加坚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
      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
      一脉相承,固本培元。理论自信源于理论科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从诞生之初就尤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在党成立前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以各种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为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党在成立后,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分析和处理问题,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努力学习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奠定了思想基础。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时代和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始终做到与历史实际、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相适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的理论更具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这一体系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中国的实际,而且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现实,强化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和信心。
      思想引领,行动指南。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能够历经艰难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协调的行动。百年党史表明,党的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是在感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学习党的百年理论史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
      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
      理论根基,创制经验。制度自信基于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表现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和体制改革迅速得到优化,实现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也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创制过程中的优势沉淀而成。
      完善体系,政治保障。制度的价值在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的特征,发挥着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党指挥枪将支部建在连上整顿党的学风作风实施三三制原则等影响至深的制度建设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党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入新时代,党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为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治保障,更加坚定了党和人民的制度自信。
      凸显效能,优势转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优势也只有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体现出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百年党史表明,制度的其他显著优势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这些显著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转变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上,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既能发挥一般选举民主的功能,也能发挥我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既能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运用制度体系协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又能有效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对于强化党和人民的制度自信、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精神滋养,凝聚力量。恩格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战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党和人民的精神世界,而且凝聚了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感悟和传承革命先烈的思想境界、家国情怀,有助于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的文化自信。
      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百年党史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宝贵经验。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过去历史问题的总结和纠正,使得党在思想工作作风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真理认识问题上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革命品格。党在历史上开展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党员干部素养能力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形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理想信念,赓续力行。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百年党史表明,党正是在最高理想指引下,确立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任务。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进前行的精神动力,需要在与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抗争中不断赓续力行。力行不仅是力所能及,更是力量延展,使党史成为生动教材、融入生活,有助于将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动力、文化力量转化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以百年党史学习助力“四个自信”



    《大学教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心得感受[6篇]》

    推荐访问:大学教授 庆祝 周年 感受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