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学术打假:让伪造的“贝壳”现原形:现原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0 04:21:04 点击:

      科学巨匠牛顿曾回顾自己的一生说,他就像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碰巧在海滩上捡到了漂亮的贝壳,距离发现真理的大海还差很远。这位以三大定律传世的科学家是如此谦虚,但他如果看到后世一些学术欺诈的案例的话,一定会气得突破地球引力限制,一蹦几丈高。因为有些“学界中人”。不但离海岸距离甚远,就连找到的“贝壳”都是伪造的。
      可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在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国际学术界正在逐步形成一套监管学术腐败的机制。那些伪造的“贝壳”,终究会被学术打假的火眼金睛看得一清二楚。
      
      韩国科研同事举报“克隆之父”
      
      近年来,最著名的学术欺诈丑闻莫过于韩国的黄禹锡案了。被人捧上云端的“国家英雄”一夜之间变成声名狼藉的学术骗子。
      1985年,32岁的黄禹锡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进修,这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两年后。黄禹锡进修结束回到首尔大学任教授,开始其克隆方面的研究。黄禹锡带领他的科研小组在其后的十几年创造了多项第一:1999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体细胞克隆牛:2002年克隆出了猪:2003年又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抗疯牛病牛”。此后,黄禹锡的研究重点逐步从动物转向了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的研究。2004年2月,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
      随着一系列丰硕成果的发表,黄禹锡头上被罩上了一圈耀眼的光环,他被不少韩国民众捧为领导韩国科技未来的民族英雄:韩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他的名字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黄禹锡不断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公开场合,成了韩国“国宝”级人物,甚至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镖服务,
      然而,肥皂泡再漂亮也有被戳破的一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神话破灭的起因竟然和学术无关,而是伦理问题。2005年年底,有媒体披露黄禹锡的研究小组接受下属女研究员卵子用于研究,并向提供卵子的妇女提供酬金,违反了伦理道德。
      随后,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指出黄禹锡论文中有造假成分。首尔大学随即成立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研究小组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属于造假,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黄禹锡“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真相大白,“科技英雄”黄禹锡遭首尔大学辞退,韩国科技部收回政府提供给他的研究经费,所有部门都雷厉风行,黄禹锡以比被捧红更快的速度被打落凡尘。
      
      美国贝尔实验室自查造假者
      
      作为工业实验室的最杰出代表,贝尔实验室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方面有惊人成就,贝尔实验室前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了6个诺贝尔物理奖,一共推出了2.8万多项专利,其中包括现在生活每天都离不开的远距离电视传输、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按键电话、数字调制解调器、通信卫星等。然而,这块几代科学家共同打造的金字招牌。却因舍恩一个人的学术造假而蒙羞。
      学术造假的主角亨德里克・舍恩1970年出生于德国,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技术。1998年正式加盟贝尔实验室后,短短3年时间内,他与其他2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先后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多篇,有一段时间舍恩平均每8天就发表1篇论文,被称为“火箭速度”。他的论文有很多是发表在顶级刊物上,如《科学》和《自然》争着发表他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的都是超导等前沿领域,其中一些研究还被认为具有突破性。舍恩的成果产出率和重要程度,都远远超出大多数同龄科学家,他因此获得了3项奖励青年科学家的大奖。
      由于舍恩在论文中表述的成果实在重大,因此全世界有上百个实验室都跟风试图重复其结果,或在其结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但却无一能够成功,这让人疑惑不已。
      2002年4月,有人透露舍恩2001年发表在《科学》的一篇论文和同年发表在《自然》的一篇论文的数据有问题,他们用的是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测得的数据却完全相同。于是研究人员对舍恩其他论文的数据图做了核对,发现了更多问题:同一组数据还被用于2000年《科学》的另一篇论文中,舍恩的论文共有6篇有类似的问题。
      舍恩对此答复说,他在写论文时用错了数据图,并登文作了更正。可质疑的火焰一旦点燃,就很难再扑灭了,有更多的舍恩论文被其他人怀疑有问题。贝尔实验室当即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涉及25篇舍恩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24项造假指控作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舍恩没有做实验笔记的习惯:储存在计算机中的原始实验数据则已被舍恩全部删除:舍恩制造出来的实验样品或者已被扔掉,或者已毁坏,没法重新测量。
      最终调查组认定,其中的17项造假指控成立。这是贝尔实验室77年历史上第一起科研不正当行为。接到调查报告的当天,丧失颜面的贝尔实验室解雇了舍恩。也没有哪家研究机构愿意雇用舍恩,甚至他的博士学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学撤销。
      
      顶级学术刊物的尴尬
      
      在一桩桩学术造假案中,屡屡出现《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刊物的名字,然而它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有时是推波助澜的帮凶,那些造假者利用刊物的审查漏洞,拿出发表在上面的虚假论文为自己成果的“真实性”提供强力证据,比如无论黄禹锡还是舍恩,都凭借一篇篇“重量级”文章奠定了学术地位:有时这些刊物却又能化身为正义使者,登高一呼,以正视听,让虚假的东西无所遁形。
      其实在科技界,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知名科学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期刊实际上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看门者”。
      为了做好“看门”的工作,专业期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要经过专家学者的层层把关才能公之于众,以权威的《科学》杂志为例,《科学》杂志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到《科学》杂志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
      顶级学术刊物都会严格按照科学界通行的同行评议程序审定论文,即论文发表之前必须通过同行的评议,这些论文只有约1/4能通过编委会的审查,然后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而能够最终“闯关”成功并发表的,在收到的论文总数中不足6%。
      此外,对一些阐释敏感发现内容的论文,学术刊物的审查工作异常谨慎严格。除常规审查外,还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不过,再严密的审查工作也不可能完全封堵住所有造假者,一些造假成果最终仍会被刊登。如舍恩在2001年10月与其同事联合发表的一篇关于利用单一有机分子制造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的论文,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科技重大突破之一。
      有科学家认为,在这个充满浮躁的年代,《科学》和《自然》等顶级杂志或许已经染上了这样一种病症,为了争先发表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有时也会牺牲论文的品质。看来身处学术打假第一线的学术刊物,它的工作和角色确实尴尬。
      
      (刘名远荐自2009年4月9日《特区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推荐访问:伪造 打假 贝壳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