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大善王平安:为身陷绝境者打造平安家园|身陷绝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0 04:19:18 点击:

      35年前,他病重倒卧在异乡街头,一对老夫妇把他带回家,细心照料他一个多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从此,他萌发了帮助流浪者和孤残人的念头。他把多年来做生意赚的钱,全部投到了自己创办的免费养老院上。23年间,他凭一己之力,为103位流浪者和孤残人营造了一个平安家园。
      他叫王平安,今年71岁。
      当年曾被好人救,
      富裕后专救孤苦无助人
      王平安是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北小店村人,说到他创办养老院的初衷,还得从35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情说起:
      1975年12月底,36岁的王平安到京北滦平县办事,事情没办成,他却染上了重病。钱花光了,病越来越重,旅店住不起了,他只好扛起行李露宿街头。在刺骨的寒风中,王平安奄奄一息。就在他感到绝望,以为自己要客死异乡街头之际,一对老夫妇发现了他,并合力把他背回了家。老两口把王平安安置在家里温暖的炕上,为他抓药、煎药,擦屎端尿,前前后后伺候了他一个多月,王平安的身体才康复。
      离开那对老夫妇时,王平安眼含热泪,趴在地上“咚咚”磕了几个响头,说:“二老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会报答你们的。”那对慈爱的老人把他搀起来,说:“孩子,我们不要你报答,以后你见到需要帮助的人能搭把手,就算报答我们了。”王平安郑重地点了点头。
      改革开放后,脑子灵活又能吃苦的王平安开起了小工厂,挣到些钱。有钱后,他没有像一些暴发户那样整天打牌喝酒忙享受,而是想着怎样去帮助别人。
      1986年6月底,王平安和妻子范凤朵下地干活时,发现麦场有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们都叫他“八傻”。见“八傻”饥一顿饱一顿很可怜,王平安就把他领回了家。
      收留“八傻”以后,王平安的工厂越办越红火。考虑再三,他决定开个养老院,专门收留街上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和没人管、生活极度困难的孤寡老人。善良的妻子对他的想法也很赞成。
      这一年,王平安50岁,三儿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是厂里的骨干,二儿子在政府部门上班,三儿子是医生,小女儿开着一家超市。为了征求儿女们的意见,王平安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郑重地宣布:“你们混得都不错,往后我再挣了钱,就不管你们的事了,我要和你妈做点大事!”弄懂老爹说的“大事”后,儿女们没意见,平时他们经常听父亲讲他当年病倒在异乡街头,被一对老人救助的事情,知道父亲这样做是另一种形式的报恩。三个儿子统一了意见,说:“养老院全年的煤钱,我们包了!”女儿说:“油盐酱醋日用品,去我超市里拿吧。”儿女们的态度让王平安心里更有底了。
      为了让自己的养老院有正当名分,王平安专门跑到民政部门“起照”,工作人员不解地说:“开养老院你去工商局办照啊。”王平安说:“我办的养老院不收费,不牵涉税的事情,不用找他们!”结果,民政局给他出具了办养老院的证明,还特地注明“非盈利单位”。
      有了名分,王平安给自己的养老院取名“平安养老院”,但他没有挂出牌子,怕别人说他办养老院是为了出名。
      养老院悄然开张了,除了“八傻”以外,王平安把村里四个孤寡老人接到养老院,由他和老伴精心照管。他还四处打听哪儿有需要照顾的孤寡老人。王平安的举动让不少人纳闷:“听说过捡钱的,没听说过捡爹捡娘的。”
      王平安对这些话从不在意,还放出话来,自己的养老院不管本村、其他村,还是外地的,只要是孤寡、流浪或残疾人,他来者不拒。
      消息传开后,十里八村的孤寡老人都被送到王平安这里来了。
      23载,上百名孤苦无助者享受家的温暖
      养老院收来的孤寡老人、流浪汉越来越多,花费也水涨船高。为了节省资金,王平安舍不得多雇人,他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助手主要是老伴高凤朵。
      1996年,养老院开销太大了,为扩大工厂产品销路,多挣些钱,王平安亲自到天津开辟市场。
      在天津,王平安是老板,但是一回家,他放下包就直接去老人们的房间里。有一次,他发现有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床铺臭得熏人,撩开被褥一看,天啊!被屎尿浸透的褥子多达六层!一问,原来雇来的那个护工忙着抢收自家的麦子,没工夫料理老人,老人尿一次床,他就把干净的褥子往上铺一床――王平安耐心拆洗那六床褥子,晒干后一床床缝好,然后才回天津去忙生意。就这样,他在天津、河间市来回的路上奔波了十年。
      2006年6月,老伴突然患了脑血栓,坐上了轮椅。这件事对王平安打击挺大,他后悔自己光顾在天津挣钱,把养老院的担子全都交给老伴,结果把她给累病了。考虑再三,他撤掉了在天津的店,回家当起了全职“院长”。
      王平安回家后,养老院的规模仍在扩大。对那些身陷绝境需要帮助的人,他几乎是来者不拒。
      2009年3月初,王平安一开门,便闻到一股强烈的腐臭味,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子倒卧在家门口。这是一位疑似精神障碍的无名女,她双脚严重冻伤,继而坏死、溃烂并散发着恶臭,眼看就要死掉,被人偷偷送到王平安门前。王平安让人给她清洗一番,赶紧带她去看病,医院却不愿收,理由是必须截肢,但谁敢为她签字?
      不料,王安平提笔就签,毫不含糊。医生问他:“签字是要负责任的,不怕有人来找你麻烦?”王平安坦然答道:“今年我已70整,我怕什么,我只要救这女人的命!”做过截肢手术后,王平安把这位孤女拉回养老院细心调养,她至今活得仍很好。
      现在,王平安的养老院还有流浪残疾人员和孤寡老人40名,最大的88岁,最小的46岁。算上在养老院辞世的63位老人,王平安23年来一共收养了103人。
      办法总比困难多,
      誓将慈善之路走到底
      2002年,随着收养流浪和孤残人的增多,王平安决定扩建养老院。他找村里要了一块三亩多的废墟地,把它填平盖房子。由于资金短缺,房子前前后后盖了三年,王平安把全部积蓄60多万元都花光后,养老院还是未能全部完工。
      儿女们知道父亲的难处,都伸出了援手。2005年9月,一座有花草、树木、假山、凉亭和水池的养老院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
      养老院的老人们欢天喜地乔迁新居后,王平安眉头依然紧锁,他在为经济上的窘迫发愁。养老院开支日益增大,每年的正常开销差不多要10万元,而王平安的厂子效益却一天天下滑。尽管如此,可谁要跟他说别再收养老人了,他就跟人急。王平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能看着无家可归的人流浪受罪。
      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骨膜受损,一走路两个膝盖就疼,但他硬是忍了四年不吭声。2008年冬天,王平安疼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在儿女的劝说下入院开刀。左膝盖手术后,看着三万多元的收费单,王平安心疼了半天,说什么也不做右腿的手术了。而就在他住院期间,得知河间府北小区有一位流浪老人,他立马脚步蹒跚地赶去接人。
      养老院遇到困难后,王平安也曾到当地民政部门求助。民政部门的答复是,由于资金紧张,民政部门下属的养老院有些也难以为继。而王平安收养的流浪和孤残人,大多没有户口和姓名,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当地民政部门没有救助这些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王平安收养的这些身陷绝境者,是国家救济制度中的一个空白。
      王平安决定自己想办法。他带着养老院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种菜,吃的菜大部分能做到自给自足。王平安还根据养老院里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让王平安感到欣慰的是,儿女、亲戚、朋友现在都非常支持他的行动,总是想办法接济他。通过志愿者网上呼吁,关心养老院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少陌生人自发来到这里,送米、送油、送衣服。
      如今,凡是走进“平安养老院”的热心人,都会被眼前的一幕场景感动:明媚的阳光下,那些动不了的老人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坐在一排排长椅上聊天;那些还能走动的老人,有的在切菜、淘米,有的在菜园里种菜,有的在洗衣裳……
      而在这动人的场景里,王平安脸上漾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在这条艰难的慈善之路上,这位71岁的老人倔强地要一直走下去。
      (摘自《今天・人物》2009年12月下图:刘非)

    推荐访问:平安 绝境 身陷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