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整体牵引,一线串珠——小说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之策略 什么牵引整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3 04:45:11 点击: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353000)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57-01  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它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主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选择提问切入点,提炼以点带面的主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盘活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提问效率。那么,可以从那些角度入手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现结合人教版教材谈谈在教学中对主问题教学的一些设计及策略。
      一、紧扣题眼,了望全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学生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把课题作为提出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学生一看课题便能扣住题眼“壮士”进行质疑:“五壮士”指谁?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就此轻轻一问就切入课文要害,学生通过对掩护过程的解读,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分析,英雄的形象便在心中定格了。因此,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蕴义,能使学生达到析题明理的效果。
      二、找准文眼,层层推进
      有些课文某个关键词便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来提出我们的主问题,便可以做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可抓住“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在哪里?儿子了不起在哪里?这一主问题,如剥笋般层层推进,使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从而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明晰线索,以简驭繁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缀玉连珠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课文的主线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的主线。我们可以提炼以课文的“主线”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学生对课文能作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中透露出细腻,凸现课文内涵的最佳信息,为学生自主研究提供广阔空间。
      如《凡卡》一课,根据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偷偷给爷爷写信过程中的几次“叹气”这一线索, 可引导学生质疑:(1)课文写了凡卡几次叹气?(2)每次叹气时的心情怎样?信中叙述了什么内容?(3)从凡卡的几次叹气中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几个主问题的解答,学生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又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凡卡的第一次“叹气”,怀着恐惧与不安的心情写信,信的开头抒发思念爷爷之情,想象爷爷的和善乐观以及乡村冬夜迷人的景色;第二次“叹气”,怀着凄苦与悲痛的心情,信中叙述“不幸遭遇”,哀求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第三次“叹气”,怀着无比忧伤和痛不欲生的心情,回忆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活情景,向爷爷发出了最后的呼救。作者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同时对每次叹气的描写,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就把课文中写信的内容与插叙的内容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巧妙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起伏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见,只要循着作者的思路脉络,沿路而进,登堂入室,就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悟到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真谛。
      四、解除疑点,化难为易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懂,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解除疑点,突破难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写作背景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因此,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学生在穷根探源、民主与互动中,便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五、把握中心,提纲挈领
      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而中心句则是文章中心所在,它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它有时统领全文,有时则是全文的总结。围绕着文章中心句设计课堂主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而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抓住中心句“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引导学生设疑: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一主问题的切入,就将整篇课文的脉络串联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感受到作者父母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达到“牵一句而动全篇”的功效。   六、聚焦矛盾,激发生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就是文章里所体现的矛盾冲突,甚或是作品中的一种“两难境地”现象。为此,我们可以针对课文中看似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矛盾点设问,形成一种认知冲突,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
      七、留意细节, 深挖文本
      新课程、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为苦觅一个能“整体牵引”文本的主问题而努力,也要为寻找一些能“深挖文本”的细节问题而奋斗,只有这样“主问题”教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主问题,往往能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悟作品主题,揣摩人物的性格。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可以抓住阮恒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提出问题: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阮恒为救小姑娘,竭力掩盖痛苦时,那种复杂、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对阮恒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良好品质的认识及肯定。
      总之,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找准切入点,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它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

    推荐访问:串珠 牵引 阅读教学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