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诗情画意教古诗|诗情画意的古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52:22 点击: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程式化,课堂缺失美感。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不少教师多半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练背诵”的模式,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理解分析古诗词内容,学生没有学会吟诵,没有学会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古诗词所隐藏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缺少“情”的涌动,自然就缺乏“美”的体验。
      二是教学要求数量化,学诗缺少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有了这个量的规定,很多教师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词的背诵、积累,但他们更多地关注了“量”的积累,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可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三是教学途径单一化,课后缺少延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我们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在很多的情况下,还只是局限于课堂,紧盯着文本,古诗教学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就缺少了一些灵动。
      古诗词博大精深,文思隽永,耐人寻味,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古诗时,必须讲究“诗情画意”。
      一、巧用导入,培植审美心境。古诗的导入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古诗内容、学生实际、教学设施等情况,因时、因文、因人、因地而异,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1.直观演示,引入情境。教学时,根据古诗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及有关图片,或听录音来导入新课。这种创设情景的导入法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活跃气氛,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春景图:通向远方的小径,稀稀落落的篱笆,金灿灿的油菜花,吐着新叶的柳树,图上暮春时节,春意盎然的景象一下子就能深深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2.温故知新,迁移情境。古诗的导入,有的也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融合进去,串连起来,调动学生的已知,促进学生探求未知。如教学《游园不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篇,然后点明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此导入,既复习检查了旧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新课的信心,在情境的迁移中自觉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3.介绍作者,纵横类比。教学时,我们可采用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故事,或联系作者所写诗词进行类比的导入法。如李白的写景佳作《早发白帝城》与《望庐山瀑布》都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送别名篇《赠汪伦》与《送孟浩然之广陵》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只要教师深究教材,便能找出联系,进行类比迁移,从而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二、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精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吟”指的是“吟诵”,即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在古诗词的朗读教学中引入吟诵的指导。
      1.初读感知,读准字音。古诗词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类字,在学生初次感知诗词大意时就应及时提醒或纠正。如《清平乐村居》中“溪头卧剥莲蓬”中的“蓬”字,为了合平仄韵律,其读法与当今现代汉语中的读法就大不一样。
      2.再读理解,读出节奏。古诗词的音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张弛、韵律的抑扬,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诗句中的停顿,这对理解诗句的大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大有帮助。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一般来说,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一二”节奏。把握节奏的同时,指导学生把诗词的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这样,既能琅琅上口,又可以读出音韵之美。
      3.想象画面,诵出意境。古诗词大多言简意丰,含蓄蕴藉。教学中,通常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在头脑里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学习《江雪》一诗,在指导学生读懂诗句大意后,可以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背景,想象一叶孤舟,一位老者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顶风冒雪,凌寒独钓的画面,从而感受一颗虽几经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的坚强灵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诵,就可以进入一种声情并茂的佳境。再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们就启发学生看图,说一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如此深入地追问,学生自然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此时指导诵读,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但是,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而诗则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语言的媒介,启发学生想象并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1.借助课本插图。小学教材的古诗文很多都配上了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化静图为动景,化粗轮廓为细线条,化虚为实,引发学生的联想。   2.创设古诗情境。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如《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练,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的问话也很简短。教学中,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表演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不知不觉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3.调动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一幅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在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再介绍一些过年的风俗,学生便会很自然地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4.披文入情,领悟古诗意境。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为再现古诗意境,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通过画面展示、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实现。
      (1)语言描述。在再现古诗意境的过程中,教师贴切、优美的语言描述,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体现主导性,引导让学生注意什么,观察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其次要体现形象性,如果语言干瘪,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兴趣,抑制学生的思维;三要体现启发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借助于眼前的文字符号,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感受意境之美。
      (2)背景介绍。古诗词的学习,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更接近、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至时代背景,小至诗人的人生经历,一首诗歌具体的写作过程,这些方面学生是否了解,了解多少,对鉴赏一首诗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欣赏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很多,大体有如下几类:一是作者的人生经历。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江雪》是一首难度较大、意境深远的古诗。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没有飞鸟、没有人迹的严寒冷寂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塑造了在孤舟上独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千山鸟绝,万径人灭,茫茫大地,只有“蓑笠翁”在抗寒斗雪,垂钓舟头。在这个诗歌形象身上,反映了孤单、苦闷但又坚强不屈的复杂思想。只有联系诗人的政治生涯,才能看出他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知道寒江独钓的“蓑笠翁”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二是作品的历史背景。比较全面地了解诗词特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如《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江夜泊图。在空旷寂寥的画面中,呈现一个孤单寂寞、充满忧思的诗人形象。诗句描绘的色彩、声响和诗人心境是完全一样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就点明了诗人的心情。那么,诗人为什么“愁”得难以入眠呢?从诗歌字面上找不到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当时北方“安史”叛乱,朝廷在南方紧急征召农民上前线,种地人少,田里长满了青草,这正是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写照。诗人处在那种动乱的环境里,只身羁旅他乡,因而愁思满怀,夜不成眠。老师在讲到“愁”这个关键词时,自然地介绍了当时的情况,揭示了诗人愁得难以入眠的原因,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诗人忧国思乡的深沉感情。三是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然后进行比较赏析,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就可能逐步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高爱,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1)

    推荐访问:诗情画意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