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坚守只为【郑天存:四十年的坚守只为“一粒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43:07 点击:

      这是一条承载着黄泛区人民世代企盼的开拓之路,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郑天存在这条路上,已经整整坚守了40个春秋。在中原大地上,他写下了中国小麦育种的光辉史诗,截至目前,共培育出已审定的28个小麦品种,其中有11个通过了国家审定。在一个育种家身上,有如此多的品种育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育种界都是极其少见的。40年的育种生涯,他洒下了汗水,播下了智慧,也收获了民族种业的希望。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每年都有近4亿亩小麦播种在黄淮海地区及其他区域,而在这些播种面积中,“周麦”系列已成为当家的主导品种之一,其主要育种人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郑天存。今天,郑天存的名字和他培育的“周麦”系列品种,早已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2012年秋末,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如约来到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见到了这位享誉中外的小麦育种家——郑天存。
      “很高兴接受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的采访,咱们具体谈些什么?”已近古稀之年的郑天存开门见山地说,笑容里透着刚毅。对于惜时如金的郑天存来说,效率的高低意味着做事的成败,记者的采访也随即展开。
      “饿”出来的育种专家
      1944年,郑天存出生于河南省西华县,刚出生不久,因为生活艰苦,家人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郑天存一出生就没有奶吃。在那个时候,没有奶吃的婴儿几乎是难以存活的,父母只好把红薯嚼碎了喂他,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如今,郑天存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心酸不已。从他记事起,家里就没有房子,得以栖身的是茅草庵。因为当时的西华县,是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淹没最为严重的黄泛区。每年父母都是以砍草卖草为生,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就去逃荒要饭。于是,能吃饱饭,能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馍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愿望!上中学时又碰上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再一次唤起了他那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暗暗发誓,不仅自己吃饱饭,还要让大家都吃饱饭,都吃上白面馍馍!
      1964年,郑天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68年,他从河南农学院毕业后,参加了青年学生支援湖北的部队农场水稻种植工作,在那里他学会了种植水稻,还成为青年学生的科技种田负责人。1969年,郑天存被派往河南商水县,对当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进行帮扶。根据商水县水滩多的现实,他把在湖北学习水稻种植的方法,帮助当地农民种起了水稻,由于在技术指导方面工作做得好,帮扶地的粮食获得了丰收。当地的老百姓对此非常感激,以至于在1972年郑天存被调往周口市农科所时,还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很远。也是从那时起,郑天存便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依赖。从此,他为农服务的理想也升华为一种责任,一种为三农服务终身的责任!
      郑天存刚进单位时,正是周口市农科所组建不久,那时所里一无实验仪器设备,二无试验基地,条件非常艰苦,完全是白手起家。郑天存谨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古语,决定要在这里兑现对农民的承诺。
      众所周知,科研经费不足是一个长期制约我国科研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那么,一个“先天不足”的市级农科所的科研又该怎样开展呢?郑天存到周口市农科所工作的第一天,就主动要求下到农村蹲点,把农民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实验室”,把农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2005年5月15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周口市农科所正式更名为周口市农科院。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个由研究所改为农科院的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又有谁能想到,周口市农科院今天的辉煌,是从一个既无实验仪器也无实验基地的“两无”农科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赶超时间的育种人
      在河南省科学功臣审批表中,我们看到了对郑天存这样的一段评价:“郑天存自1980年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在起步晚、条件差又没有小麦育种基地的不利条件下,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刻苦钻研、拼搏精神,赢得了超常的育种速度和水平。他因陋就简在省内首次研究成功了冬小麦育种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使育种年限缩短近一半。”
      1978年后,郑天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在实际育种过程中,他发现小麦育种周期长,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到外地加代培育,于是他开展了在平原地区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研究,并应用于该所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缩短育种时间,无论在科学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一个重大难题。冬小麦是秋播夏收作物,必须经过越冬低温阶段,才能春化发育,否则很难抽穗结子。如果按常规季节育种,培育一代就要一年时间,那么,育成良种要花多少年?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缓慢的过程。国外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曾搞过人工气候室,但造价昂贵,我国有人尝试到高寒山区异地夏繁加代,效果也很不理想。
      郑天存根据国内外经验,巧妙地利用冰箱对种子进行低温春化,经过长期探索,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建起了低温春化室,创造了“绿体营养春化法”。仅用三四年,郑天存利用这项技术就成功培育出了“周麦8048”“周麦8088-46”小麦新品种。他的“平原条件下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也得到同行的认可,并被国内的许多育种单位广泛采用,该技术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科研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工作,一半是农民,一半是专家。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生长期8个月,这8个月都要深入田间,不允许有一丝疏忽和怠惰,要知道,一旦有了差错,一误至少是一年,你要能够把试验田的小路踏得连草都长不出来。不仅如此,还要经常研究分析育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国内外资料,不断提高育种技术和水平。”这是一位农业专家的肺腑之言,从中我们不难想象,郑天存在农业科研的路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世界罕见的高产育种家
      在中原大地,在黄淮流域,在有小麦生长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郑天存的足迹。郑天存以创新的科研方法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赶超着时间的脚步,如今他历经40个寒暑,培育出了两个高粱品种、28个优良小麦新品种,被同行誉为“高产育种家”。
      第一批4个品种,分别是周麦8048、8846、8826、8833,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该批品种使小麦单产从每亩150公斤左右提高到300~400公斤,使小麦产量首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二批6个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5年时间,郑天存相继培育出了周麦5号至10号。其中以周麦9号为代表,集高产多抗于一体,在黄淮流域跨省3年实验中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9公斤,在全国首次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纪录,被命名为全国名优品种。
      第三批3个品种,即周麦11号至13号,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该批品种在第二批品种的基础上追求高产再高产的目标,亩产500~600公斤,稳产500公斤。
      第四批6个品种,从2001年到2005年,先后培育出周麦14号至19号,使小麦产量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产水平可达每亩700公斤。周麦18号在2003年、2004年河南省和国家级试验中,6组试验产量都是第一,平均亩产550~600公斤,是近年来河南省内和国内少见的优良品种。
      第五批9个品种,从2006年至今,这期间先后培育出了周麦20号至周麦27号、丰德存麦1号。这些品种在以前小麦品种的优良品质上,有的以强筋优质为主导,有的进一步增加了高抗特点,有的更具有丰产性。尤其是丰德存麦1号,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这一小麦科研的负相关难题,使其成为黄淮海区域极具推广潜力的大品种。
      在已审定的28个小麦品种中,有11个通过了国家审定。一个育种家身上有如此众多的品种育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育种界都是极其少见的。当记者询问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原因时,郑天存平静地说:“技术加艺术,理论加实践,勤奋加智慧。这就是我的心得和秘诀。”
      2007年,郑天存从周口市农科院退休了,但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为之奉献大半辈子的舞台。人退下来了,可是为农业发展奉献的热情没有半点缩减,他还在继续他的小麦育种研究。
      谈起以后的工作,郑天存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在我退休之前,我培育审定了9个国审品种,在以后的小麦科研方面,我有信心、有能力再培育出9个国审品种。今后,我要以饱满的精神和深厚的育种经验为出发点,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丰产丰收为目标,续写我科技育种的第二个春天。”

    推荐访问:只为 一粒 坚守 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