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欣欣向荣(上)——新中国武术史之六】欣欣向荣最新作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4:26 点击: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1990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决定将中国武术协会向实体化过渡。在此基础上,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199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成立。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又兼任中国武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统一组织、指导全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推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通过开展必要的经营活动,为武术运动的发展积累资金。与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相对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等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武术行政管理机构。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统一协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武术行政管理机构的配合下,中国的武术发展 进入到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
      一、第二至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召开
      1992年至2008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为武术的健康合理发展,共召开了第二、三、四、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对武术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
      (一)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距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结束10年后,1992年12月5日至10日,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重庆江北县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四大闭幕后,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四大会议精神的高潮中举行的。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国家体委主任发来贺电。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耀庭作了《深化改革,为武术工作登上新台阶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分“十年的回顾”和“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两部分。其中,在“九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展望”中,《报告》首先提出了“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方针。会上,还对我国首次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进行了表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
      (二)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1996年10月28日——11月1日,为期5天的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天津华富宫大饭店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气候下、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班子下大力气狠抓内部管理卓有成效的小气候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因在上海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不能参加本次盛会。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和领导人,他发来了《我热爱武术》的贺信。在该信中,伍绍祖重申他在“1994年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精神,认为“武术应该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1〕。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体总主席、国际武联名誉主席李梦华,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亚武联名誉主席、中国武协顾问徐才,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亲临大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求实奋进,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的总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四年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措施。大会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武术协会的领导班子,修改了《中国武术协会章程》。
      (三)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0年11月20-22日,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体协主席张德顺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上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部分体育院校、总参军训部、前卫和中科院等体协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司局等38个单位的1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李志坚强调“武术要有一个强烈的阵地意识,要坚持德育、法制和文化教育”〔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作了《爱我武术,爱我中华,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顺利地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机构,并宣布了中国武术协会裁判、教练、产业开发、科研、传统武术和新闻6个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
      (四)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第五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会上,出席代表对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选举。结果李德生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李铁映、霍英东当选为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会上,与会代表对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三个副主任分别从竞技武术、社会传统武术和外事工作三个角度作了发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则作了题为《抓住武术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全国武术事业的科学、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武术协会新的章程,并对近年来表现突出的优秀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表彰,分别授予他们“十佳”称号。
      二、新拳种、新功法、新套路的创编
      随着民间武术活动的兴盛,传统武术继续发展,太极柔力球、木兰拳、少北拳、东岳太极拳等新的武术流派及武术练习样式不断生成,进一步充实了武术的内容。
      (一)太极柔力球的创编
      太极柔力球秉承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属于一种太极化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3〕。其创始人白榕,山西省太谷县人。1984年自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任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白榕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并获得国家专利。1992年白榕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李健康、张璐、陈民铎、薛晓媛,山西师范大学的李小斌、邢怀忠等体育工作者一起成立了项目创编小组,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作为健身项目采用,1999年,中国老年体协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把这项运动通过中央电视台介绍给中老年人。2002年中国老年人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工作组,制订了具体的推广计划,组织创编了适合中老年人表演的套路,修订了竞赛规则,发行了各种文字和声像教材,太极柔力球得到了广泛的开展。2002年12月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在北京举办,则标志着该项目的成熟和完善。   (二)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
      1992年春,北京体育学院副主任门惠丰和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部主任吴彬应武友之邀到日本进行武术交流活动。此时,太极拳在日本已相当普及,但当门惠丰和吴彬与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常务理事村冈久平谈到日本太极拳推手的普及情况时,村冈久平却摇起了头,他说:“这项活动在日本开展很困难!我们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一种生拉硬拽的活,不太文明!”〔4〕听到这些话,门惠丰和吴彬立即想到了国内太极拳推手的开展现状,他们此时此刻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创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想法油然而生。
      回国后,门惠丰和吴彬马上投入到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中。门惠丰首先拿出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框架》,当时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张耀庭院长非常支持这件事。于是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决定开展一项“太极拳推手”的科学研究,并召开相应的研讨会。最终创编完成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此后,中国武术研究院分头举办了本套路的骨干培训班,从而使该套路迅速地普及于社会,为太极拳推手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三)健身武术——木兰拳的出现
      沿着武术健身化的思路和以太极拳为首的传统武术健身功能的不断强化,木兰拳应时兴起于上海,并迅速向全国扩散。木兰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在所练的崆峒派花架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木兰花架拳。
      2.各流派形成阶段:杨文娣去世后,她的弟子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王式、应式、卓式、施式等不同风格的练法,经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提议将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
      3.统一定型阶段:为打破各门派各执一词的狭隘框框,中国大世界武术竞技交流中心邀请木兰拳的各派代表对木兰拳套路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拍摄了科教电影——《中国木兰拳》,译成8国文字向世界推广、发行。
      1995年6月18日-20日,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尔夫球场召开了木兰拳评审会,就木兰拳的属性、套路等进行了评审。评审组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认为木兰拳基本属于武术,但在技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真正与武术接轨;在理论上加强研究,不断升华,自成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标志着中国武术第130个拳种的诞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10月,《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单扇三十八式》、《木兰单剑四十八式》3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编写完成并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审定。2000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了全国首届木兰拳比赛。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木兰拳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四)少北拳成为新的拳种
      少北拳的创编人张荣时,祖籍安徽,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原河北省临榆县)。
      为强身健体,张荣时于1935年开始随二哥练习八极拳,习武生涯正式开始。1936年,张荣时开始跟吴鹤令学习少林武术,不久又跟王辑清学习滑掌拳。赵国伦是张荣时最主要的老师,张随其学习时间最长,主要学习了“少林十八艺”,后来张荣时又先后跟随游方僧了空和尚学习少林拳(特别是吐纳功)、唐达(满族)学习(杨式)太极拳。
      1947年,张荣时转入北京学习,有机会在和平门外琉璃场古旧书店阅读抄写武术资料,并开始对这些武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加上练拳的亲身体会,其武术理论和技术提高极快,开始形成自己的拳学思想。1948年张荣时相继考入北京铁路专科学校和国立长春大学物理系(1950年迁回长春改为东北师范大学),1952年毕业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拳学思想。1968年,《少北武术纲要》出版,标志着少北武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
      1996年3月27日至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动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木兰拳评审的模式在辽宁锦州市石油宾馆对少北拳进行了评定。评定组根据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对于认定拳种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最后取得共识,一致认为〔5〕:“少北拳基本上是源于少林而又有创新且别于少林的一个拳种”。自此中国武术的第131个传统武术拳派——少北拳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承认。
      (五)“东岳太极拳”的创编
      1982年,铃木康弘在日本横滨不幸出了车祸,经抢救虽挽救了生命,但却成为残疾人。于是遍访太极拳名师,寻求治病的良方。最后,他辗转找到了门惠丰。门惠丰根据他的伤情,与夫人阚桂香商量后,试着为他创编了一套太极拳动作。铃木坚持练了一段时间后,奇迹竟然出现了——他可以慢慢站起来了。在此基础上,门惠丰又逐步加大运动量,为他编创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加上吴式、孙式、武式的精华,简而易练的太极拳”,这就是后来东岳太极拳的雏形。
      1997年,门惠丰退休后,没有了繁忙工作的干扰,他开始专心致志于太极拳的创编工作。经过近2年的努力,他们创编了一套以杨式为主、吸收陈式的某些精粹,兼采各家之长而融会贯通之的15式太极拳。
      1999年岁末,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周小力、摄影师杨林拜访了门惠丰,准备请他“出山”借双千年之际,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颠,做个《东方时空》节目,名为《泰山舞拳》。2000年元旦7点,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门惠丰在东岳之颠表演了他和夫人共同创编的15式太极拳。后经收视反馈,全世界约有40亿人次收看了这个节目,门惠丰的太极拳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这套拳被命名为“东岳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形成后,门惠丰又根据泰山自然人文气度,以“东岳太极拳”为母,相继创编了东岳太极剑、刀、枪等套路,东岳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三、学校武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武术运动。改革开放后,武术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教委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主持国家教委工作期间一再表示“要把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正规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要求将“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另外,邹时炎和柳斌在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期间亦高度重视武术的教育问题。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武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的举办
      1992年,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武术成为表演项目。1994年12月4-7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5所高校的二百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会设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其它拳术、其它器械9个项目,此外还设有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4个教学项目共26块金牌。结果,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和福建中医学院(并列)、北京理工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河北大学分获团体总分1-8名。
      由于是首次比赛,本次武坛盛会“论技术与全国优秀运动队相比不可谓高,论规模与全国1059所高等院校相比不可谓广,但其意义和收获却令人振奋,使人难以忘怀。”〔6〕李德印和李士信在观看了这次比赛后认为:“大学不仅是培养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也必将成为探索武术奥秘,创造武术成绩,造就高水平武术人才的摇篮”〔7〕。
      可喜的是,随后武术又成为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且设立了18块金牌。高等院校武术竞赛的举办,为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
      武术馆校是武术普及于全国的重要力量、武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基地。2004年初统计,仅塔沟武校,10多年里就组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级武术比赛400多场次,共获得奖牌3287枚,其中金牌1477枚〔8〕;1985年建校的宋江武校“先后向国家队、各省优秀专业队、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输送学员2800多名,为全国各武术馆校和各大企业培养输送教练员和保安人员4000多名。在国际、全国以及省重大比赛中,获奖牌1100枚”〔9〕。
      1995年3月,为推动全国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百家名武术馆校评选活动的通知》。最后,经过武术馆校所在地的体委、武术协会初评,上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程序,经过考核验收后,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6年10月批准了来自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3个武术馆校为首批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并于1996年12月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举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大会。
      (三)中国首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的诞生
      1997年,为“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修订原则对1990年10月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武术理论与方法调整为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并决定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经过三年的学习以及激烈的学位论文答辩,周伟良的《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和田金龙的《太极劲机理研究》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两人如愿获得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成都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程大力,其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亦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为武术的交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及《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的成立
      2004年11月16日至18日,为解决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全国武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全国33所高等院校的近80位体育学院和武术院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就武术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指示。这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成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契机。
      2005年3月,为贯彻落实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修订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调集人员组成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就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展开研究。
      通过理论组和7个地区课题组的紧密配合,2008年7月2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该书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国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存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等不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革新旧有武术教学观念、突破旧有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另外,研究人员还提出把武术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以及以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行列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我们相信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撰写完成的这份调研报告对中国各级、各类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工作应当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武术学术研究的活跃
      “文武双修”、“扬武举文”是武术人不懈的精神追求。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学术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98年2月16日-19日,为进一步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浙江省平阳县召开了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共同制定了《中国武术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建立科研工作网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等奠定了基础。
      (一)《武术学概论》的出版及“少林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还有专门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系,招收学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还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武术界出现了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群体,武术成学更是成为时代的呼唤。   1.《武术学概论》的出版
      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尽快建立“武术学”的建议。这一年的12月5日,北京大学武术协会举办了武术科学讨论会,会上北京大学武术协会的罗卫民用逻辑学的观点对现行的武术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建立武术学的观点〔10〕。徐才先生在为“我国第一部武术科学论文专集”作序时指出“武术科研的课题是多方面的,而在近期的迫切课题之一是:为创立‘武术学’的科学体系而群策群力。人们翘盼着‘武术学’的科学著作早日问世。这是国人的期待,也是世界人民的期望”〔11〕。
      1996年6月,“由国内十数位武术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对武术理论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联袂编写”的《武术学概论》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武术学”的最终确立。
      2.“少林学“的确立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是世界武术的圣地,少林文化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少林寺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成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少林学”概念,最初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家提出。199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一书;2002年以来,少林寺借助少林功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对少林寺的文化的形态、内涵以及历史、现状等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2005年岁末,少林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就“少林学”的创立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大家一致认定“少林学”成为一个学科必要且可行。
      (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的武术研究
      1982年,国务院学位办率先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通过论证,上海体育学院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使武术学科迈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武术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另外,华南师范大学的程大力教授,河南大学的栗胜夫、乔凤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陈俊钦、周登嵩教授等也引导博士研究生进行武术方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天津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体育学博士点建设单位,2012年以后也将会陆续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博士研究生。
      体育院校以外,其它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也有进行武术研究者。这些博士研究生大致分为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两部分。如乔凤杰、杨祥全、邓方华三人本来都是体育院校的武术工作者,为开拓学术研究视野,而分别就读于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们的毕业论文均与武术有关。刘汉杰则十分喜欢武术,其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民俗学博士时,选择了《沧州武术志——从民俗志视角切入》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博士研究生之外,一些博士后工作人员也选择武术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出站论文,如乔凤杰的《武术哲学》、戴国斌的《武术的文化生产》、郭玉成的《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洪浩的《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研究》、李龙的《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等。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是武术科研的生力军,这些人有专门的时间、精力,由于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加之个人的兴趣,现在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显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
      五、竞技武术运动的大发展
      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武术世界之旅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中西体育文化三次融合而形成的竞技武术运动随着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开始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第四次融会——竞技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会〔12〕。
      (一)散手运动的继续发展
      第七届全运会后,国家体委依据亚运会和奥运会战略计划,对全运会竞赛项目进行了调整,有些非奥运项目被排除在八运会外,但仍将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并将金牌数由七运会的7枚增至15枚,除套路12枚(男女各6项,分别为长拳、南拳、太极拳、枪剑全能、棍刀全能、对练)外,散手金牌由七运会的一块增至三块,九运会散手金牌又增到六块、十运会又增至七块。
      1994年12月,在天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明确散手技术的发展要坚持“技法全面,实力为本,快、准、巧、变,落在实战”〔13〕的技术发展原则,为散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散手“全护式”的护具设置在散手运动的初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让人容易忽略的弊病,即运动员全副武装戴上护具后,就什么都不怕了,很容易造成不顾防守而乱打的局面。这样不利于散手运动的发展。为此,随着散手运动的普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地减少护具成为散手发展的必然趋势。1999年,为了使散手进一步规范化、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护具由“全护式”改为“点护式”,除保留手套、护齿、护裆外,脱掉其它护具,从而使武术散打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体育舞台上。2000年3月25日,“散打王”开赛,更是将散打运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缺少女子的散打比赛是不全面的。2001年9月,全国首届女子武术散打邀请赛在上海市卢湾体育馆举行,中国女子散打比赛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6月,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大连举行,首设女子项目,标志着女子散打运动踏上了快车道。2004年,来自全国各大武术散打俱乐部的25名女选手参加了首届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2005年,女子散打项目被首次列入全运会。目前,女子散打已经拥有了较稳定的运动员队伍。
      (二)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合并
      1989年,散手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为规范比赛的同类性,太极拳推手比赛与武术散手分开进行,太极推手被划归到太极拳、剑的比赛中,成为“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使中国武术的赛制日趋合理。
      1989年,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剑单独设立比赛后,运动员训练水平、比赛规则不完善、裁判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解决这个问题,1990年4月,国家体委武术处组织了一次由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的“规则研讨会”,再次对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在保持太极拳推手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得分,突出推手的技巧性。以此为基础,1992年4月在山东济南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1993年9月,全国第二届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期间又邀请太极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太极拳推手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994年,对太极拳推手运动而言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但经国家体委审定首次颁布《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199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裁判员培训班,“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更名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而且使人更为欣喜的是首设了女子推手项目,并经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太极拳推手竞赛成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太极拳推手由此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太极拳推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武术功法的竞赛活动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中国武术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并率先体育化的武术运动形式〔14〕。改革开放后,随着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竞赛的逐渐完善,作为武术三大组成部分的武术功法竞赛问题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
      “世界武英会台州,切磋技艺交朋友”。1999年5月22-26日,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浙江台州举行。在这次大赛上进行了武术功法(绝技)规定项目飞针穿玻璃、掌劈砖块和自选功法的比赛〔15〕,对武术功法竞赛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为了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武术锻炼方法,丰富武术活动的竞赛项目和竞赛方式,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中国武术协会决定于2004年11月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这标志着由套路、散打、功力比赛组成的竞技武术体系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我热爱武术——伍绍祖主任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贺信〔J〕.中华武术,1996,12.
      〔2〕划时代的武术盛会〔J〕.中华武术,2001,1:6.
      〔3〕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昌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王志成.中国少北武术(第一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6〕〔7〕李德印,李士信.习武备文奋发成才——喜看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J〕.中华武术,1995,2:14-15.
      〔8〕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中华武术,2006,1:25.
      〔9〕享誉第一的郓城宋江武校〔J〕.中华武术,2006,1:35.
      〔10〕陈坤.北京武协举办武术科学讨论会〔J〕.中华武术,1988,2:32.
      〔11〕徐才.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2〕洪浩.现代武术的辉煌——竞技武术〔J〕.中华武术,2005,12:28.
      〔13〕昌沧.武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散记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J〕.中华武术,1995,2:9.
      〔14〕康戈武.重视功法运动,促进武术发展——写在《武术功法与功力研究专辑》出版之际〔J〕.中华武术,2008.,10:40.
      〔15〕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0)〔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2000.
      (责任编辑:阎 彬)

    推荐访问:欣欣向荣 新中国 武术 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