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夏加尔【跨越时空的沟通—萧红与夏加尔相似性之比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8 04:58:29 点击:

      摘 要:漂泊情怀和故乡情结使萧红和夏加尔在乡村题材上实现了沟通,默契的精神世界造就了梦幻与诗意般的他们。他们的作品探讨了人的生命价值,他们有着异质同构的相似性。  关键词:故乡情结 精神契合 人的生存生命价值
      引言
      萧红和夏加尔漂泊经历的相似决定了两人相似的情感寄托,故乡情怀的抒发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夏加尔曾经说过:“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1]他的画说明了一切;萧红在临终时写下了:我将以蓝天碧水永处……身先死,不甘,不甘。”[2]纵使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精神在潜意识中是存在着交流与沟通的,在探讨人的生命价值中他们是一致的,他们有着异质同构的相似性,在跨越时空的空间下进行着无言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令人惊讶乃至震撼的心灵对话。
      一、漂泊情怀与故乡情结
      (一)漂泊中心系故园
      萧红出生在呼兰河这块黑土地上,在反抗不让读书和被逼订婚的情况下,萧红走上了漂泊的道路,不过令人悲痛的是这一离别竟然是永别,无情的战争迫使她对故乡的感情越是压抑,反而越有张力。宗法制的故乡,冷淡的家庭固然是落后的,但萧红还是对故乡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是呼兰河的痴情女儿,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二十世纪初期最前卫最有成就的东北农民生活代言人。”[3]由此得知,萧红在漂泊中对故乡的依恋之深。同样有着这种信仰的是对俄罗斯黑土地怀着爱与眷恋的夏加尔,他出生在俄罗斯西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悲凄的民族血统决定了他漂泊流离的一生,然而无论身在何方,他都永远地心系故园,“我的心飞回故乡,那里是我的活水源头”,[4]他画出了一幅幅故乡的美丽画景,故乡的一切都使他牵肠挂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萧红不也有着同样的情怀吗?
      (二)再现乡村原型
      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是对故乡怀念最深最强的一幅作品,这里有重叠交叉、穿透的物象,仿佛故乡的人、物、景都在对话,这种乡村原型释放了夏加尔心中所有被压抑的情感。如此的情感不禁让我想起了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同样的在表现自己乡村故乡的牛羊和景色。她在《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们》一文中对故乡充满了深情,她用作家的笔描绘的故乡场景与夏加尔用画家的笔绘出的故乡之景在精神上是有同构性的,他们把对故乡的爱恋潜意识地体现在了作品中。
      二、精神契合,建构诗意温情的画面
      萧红和夏加尔爱用画面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爱与童话般的诗意,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两人默契地体现了这一点。夏加尔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童话的乐园,人的绿色脸孔与牛的对视,倒立的小人等艺术符号充满着童趣;同样的,萧红的小女儿心态,原始的天真、童趣使她的作品充满着诗意的温情。《呼兰河传》是从小女孩“我”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关于“人与城,过去与现在”充满童真话语的故事。如写到东北大地的严寒:“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竟推不开门。”[5]夏加尔与萧红为我们展现的是充满诗意温情的画面,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敏感度,但当这种感觉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时又显得是如此地默契。
      三、人的生存生命价值的哲学探讨
      (一)由动物反思生存价值
      夏加尔的《诗人三点半》、《我和我的村庄》等作品中倒立的人头,人的身体长出动物的头等呈现出的是人与物的狂欢景象,寄予着画家对生老病死的慨叹,在动植物身上寄予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萧红的《生死场》中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人们处在一种虽生犹死的状态,开头麦场一节,就用了“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喝水像是马在喝”(二里半),不由地让我想起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窗外看到的巴黎》等画作,同样有着人和物的融合与沟通。在萧红《生死场》和夏加尔《死亡》中展现的是乡土社会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6]他们揭示了人的各种生存状态,充满着存在主义的意识,这是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命题。
      (二)在牛马对话中展现人的生命价值
      与牛马的对话在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和萧红《生死场》中都有描述,萧红在《生死场》第三节老马走进屠场中写到:“二里半感到悲痛。老马的眼睛湿润而模糊。悲伤立刻掠过王婆的心孔。”[7]可以看出二里半、王婆,包括作者对老马的被屠杀充满着伤心,从这里的描述中我看懂了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这幅画,他从小就目睹了牛羊的被屠宰,作品中他本人与牛也在对话,他对牛的将要被屠杀的命运同样也有着无以言说的不忍。夏加尔和萧红对动物尚且这样,那么影射到人类,他们是怀着悲悯的心,用真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来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给予了最深刻的反思与探讨的。
      注释:
      [1]李泾婷.梦与爱—马克·夏加尔艺术作品的诗性解读[J].大众文艺.2010(23).
      [2]骆宾基.《萧红小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2.
      [3]葛浩文.《萧红评传》[M]. 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4]啸声.月是故乡明—夏加尔艺术恋乡情结及其表现形态[J].美术.1994(02).
      [5]萧红.呼兰河传[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迎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12.
      [7]萧红.萧红文萃[M].文艺美术出版社,2002. 2.
      参考文献:
      [1]单元.走进萧红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8.
      [2]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1.
      [3]铁娆娆.流浪性情与诗性意味―论马克·夏加尔艺术的精神内核[J].大众文艺.2010(09).
      [4]季红真.《萧红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5]刘思谦.“娜拉”言说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9.
      作者简介:任晓西(1987.7—),女,河北省沙河市,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推荐访问:相似性 跨越 加尔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