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马红球菌 PCR测序证实为马红球菌感染个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40:03 点击:

      【关键词】 马红球菌;PCR测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5-02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主要对动物治病(马、猪、牛),被认为是人类少见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人类马红球菌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尤其发生于免疫受损的人群。今年四月我院儿科收治了一位2岁患儿,“间歇性咳嗽、发热20余天入院”,血培养阳性,最后经南方医院检验科PCR测序证实为马红球菌感染,现将该患儿的诊治过程,血培养分离鉴定过程报告如下:
      1 患者资料
      1.1 简要病史 患儿,男,1岁,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有间断性发热,最高体温40.2℃,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予以头孢美唑、阿奇霉素针剂、氨溴索静脉滴注,期间病情有好转几天,但停药后咳嗽症状又加重,仍有反复发热。于当日因“间歇性咳嗽、发热20余天”由门诊抱送入院。自起病以来,患儿精神、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后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稍有好转,体温仍有波动,38左右,偶有咳嗽。到家属被告知血培养阳性,目前治疗疗程未到时,家长表示已了解病情,坚决要求出院,随签字患儿出院。
      1.2 查体 T39.8,P135次/分,R50次/分,Wt7Kg,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心、肝脾正常。
      1.3 辅助检查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血常规:WBC26.7*109/L,N82.1%,L10.7%。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右中下肺大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血培养阳性,API CORYNE鉴定为低分辨率红球均属。
      2 检查方法
      2.1 血培养分离鉴定
      2.1.1 标本采集 严格无菌操作抽取患儿静脉血3mL,无菌注入双向培养瓶,及时送往检验科微生物室37培养。
      2.1.2 培养观察、鉴定
      2.1.2.1 37℃培养第三天,双向培养基固相有大小0.5-1mm、不透明、圆形菌落生长,液相微浑浊。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杆菌,细菌形态呈多形性。随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伊红美兰平板37℃纯培养,24小时后,血平板上出现大小0.5-1mm、灰色、不透明、湿润如水迹样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球菌。此时双向培养基里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镜检多为G+球菌。37℃培养48小时后血平板上的菌落颜色变为深黄色,粘稠度增加。
      2.1.2.2 转种伊红美蓝、巧克力平板均不生长,转种普通营养平板生长良好。
      2.1.2.3 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通过API CORYNE板条鉴定出低分辨率红球均属%ID 59.3 T0.86。
      生化反应:硝酸盐还原+、碱性磷酸酶+、比嗪酰胺+、七叶灵(水解)-、明胶-、不分解任何的糖类、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做CAMP-。
      2.1.3 PCR测序结果如下:
      GGGAGGAGTCGGATACTGGGCGTAAGAGCTCGTAGGCGGTTTGTCGCGTCGTCCGTGAAAACTTGGGGCTCAACCCCAAGCTTGCGGGCGATACGGGCAGACTTGAGTACTGCAGGGGAGACTGGAATTCCTGGTGTAGCGGTGAAATGCGCAGATATCAGGAGGAACACCGGTGGCGAAGGCGGGTCTCTGGGCAGTAACTGACGCTGAGGAGCGAAAGCGTGGGTAGCGAACAGGATTAGATACCCTGGTAGTCCACGCCGTAAACGGTGGGCGCTAGGTGTGGGTTTCCTTCCACGGGATCCGTGCCGTAGCTAACGCATTAAGCGCCCCGCCTGGGGAGTACGGCCGCAAGGCTAAAACTCAAAGGAATTGACGGGGGCCCGCACAAGCGGCGGAGCATGTGGATTAATTCGATGCAACGCGAAGAACCTTACCTGGGTTTGACATATACCGGAAAGCCGTAGAGATACGGCCCCCCTTGTGGTCGGTATACAGGTGGTGCATGGCTGTCGTCAGCTCGTGTCGTGAGATGTTGGGTTAAGTCCCGCAACGAGCGCAACCCTTGTCCTGTGTTGCCAGCGCGTAATGGCGGGGACTCGCAGGAGACTGCCGGGGTCAACTCGGAGGAAGGTGGGGACGACGTCAAGTCATCATGCCCCTTATGTCCAGGGCTTCACACATGCTACAATGGCCGGTACAGAGGGCTGCGATACCGTGAGGTGGAGCGAATCCCTTAAAGCCGGTCTCAGTTCGGATCGGGGTCTGCAACTCGACCCCGTGAAGTCGGAGTCGCTAGTAATCGCAGATCAGCAACGCTGCGGTGAATACGTTCCCGGGCCTTGTACACACCGCCCGTCACGTCATGAAAGTCGGTAACACCCGAAGCCGGTGGCCTAACCCTTGTGGAGGGAGCCGTCGAAGGTGGGATCGGCGATTGGGACGAGTCGTACAGGCAGCCCAAATATAAA。
      2.2 药敏试验 棒状杆菌没有药敏板条,马红球菌还没有药敏标准,用ATB STAPH 2(00)板条做的药敏24小时和48小时结果见下表:
      3 结果
      3.1 根据其血培养新鲜菌落为G+杆菌,形态具有多形性,陈旧培养物为G+球菌,在血平板培养48小时后,菌落颜色变深黄,生化反应触酶+、硝酸盐还原+、氧化酶-、不分解任何糖类,API CORYNE鉴定结果以及抗生素敏感试验,都与刘玲梅等和叶东方、伍伟国报道的马红球菌生物特性相符。在普通营养平板、血平板上生长良好,而在伊红美蓝、巧克力平板上不生长。现在还未见有马红球菌在巧克力平板上生长的文献报道。本菌株在巧克力平板上是不生长,是共性还是个性,因病例太少不能说明。   3.2 经过PCR测序,也证实该菌为马红球菌。
      3.3 患儿咳嗽、发热,血清CRP106.37mg/L,WBC26.7*109/L,N82.1%,说明存在细菌感染,此时血培养阳性与临床症状相符;李庆,刘祥泉,赵禾,等报道的马红球菌的治疗疗程与感染个体的免疫情况、感染部位和病程长短有关,5-60天不等[4],患儿在院外、院内都用了阿奇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体温波动、间断咳嗽,而马红球菌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耐药,所用阿奇霉素属敏感药物,但因为在外院是间断用药、在本院疗程太短患儿家长就要求出院,疗程不够疗效自然不明显,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肺X线出现大片模糊阴影,这与马红球菌对肺泡吞噬细胞持续破坏[2]相吻合;该患儿1岁,Wt7Kg,其免疫状态加大了其被感染的机会,以上说明血培养阳性菌就是该患儿的致病菌。
      综上所述,该患儿感染了马红球菌。
      4 讨论
      现文献报道的马红球菌的感染主要是有免疫损伤、免疫缺陷的人群,仅有少数病例属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5],该病例是位免疫力低下的小儿。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的肺部感染,也要考虑到马红球菌感染的可能;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遇到新鲜培养物为G+杆菌,形态具有多形性,陈旧培养物为G+球菌,在血平板培养48小时后,菌落颜色变深黄,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就要考虑马红球菌的可能,应快速报出药敏结果,以便指导临床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足够疗程的有效治疗。另外,对于痰液标本,因菌较杂,应将平板培养48-72小时,再观察菌落呈色变化,以防漏检。
      参考文献
      [1] 刘玲梅,崔龙秀,金凤玲.血培养中马红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兰州医学院学报,1996,22(1):53.
      [2] 叶东方,伍国伟.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部马红球菌病九例临床分析.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8,1(4):235-236.
      [3] 刘志远,刘贵建,潘健,等.马红球菌致老年女性肺部感染一例.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301-302.
      [4] 李庆,刘祥泉,赵禾,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马棒状杆菌感染3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2):91.
      [5] 王敬之.革兰氏阳性杆菌的鉴定//李仲兴,郑家齐,李家宏.诊断细菌学.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214.

    推荐访问:球菌 个案 感染 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