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小篆的中兴与衰竭 小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1 04:51:06 点击:

      摘要:自战国末年产生“小篆”,进而秦帝国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六国的文字,制定了通用全国的“标准小篆”。在随后的书体演变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小篆先后经历了秦汉、唐和清代三个发展高峰期,而除此之外的漫长岁月,小篆则一度呈现出萎靡不正,越趋衰竭的状态。本文将就小篆在整个书法史发展过程中的盛衰原由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小篆;兴盛;衰竭
      从宏观上划分,书法分为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篆书为其余四体发展之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篆书在发展过程中的兴盛与衰竭,也将影响到其余诸体的发展。所以认真的研究篆书在书法史上的兴衰过程,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书法史中的“五体”发展史将会大有裨益。当然,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砖之分。大篆字体在早期的字体演变过程中,每个字的写法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不便识读,所以,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相对而言,小篆在整个书法史的发展过程中,脉络较为清晰,便于研究和整理,所以本文以小篆为主线,来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于小篆的产生时期,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而秦代的小篆则为“标准小篆”。除了前代写法极不统一的甲骨文和籀文,小篆当为中国最早的标准文字了。当然,此时还没有其余的“四体”之说。
      秦代以小篆为国家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小篆的书写水平极为精准。从现存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可见一斑,当然这是官方的立碑铭记,是李斯这样的大书法家来写的,字体如此精美可以理解。那我们再看看秦代的秦诏版权量铭文,这类诏版铭文,由于数量较多,不可能每一个都请像李斯这样的高官兼大书法家来书写,而更多的当为地方小吏所书。在秦代,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小篆是全国的统一字体(尽管此时已产生秦“古隶”,以及部分先民遗老可能还在使用战国时期的“本国文字”,在此可以忽略不计),是小篆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汉承秦制,但是随着汉字以“适用性”为的发展,小篆越写越简。于是产生了隶书(秦代的古隶,在结体上还是以小篆为主,只是比小篆多了一些方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隶书)、汉篆和章草。从适用的角度来讲,这三种字体,都是小篆的竞争者。当汉代的人们再写笔画宛转的小篆,就已经显得非常麻烦,于是小篆变成了汉篆,以《袁安碑》和《袁敞碑》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到这时,已是五体皆备。这一时期,是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然而小篆却跌入了历史的最低谷。玄学的兴起,世人崇尚逍遥自由的精神取向,与小篆以工整严谨的书风,可谓相去甚远。从传世的《三体石经残石》(如图三)来看,其中的小篆一体,笔画柔媚,萎靡不堪。再如《天发神谶碑》,此碑以方为主,小篆的“腕而通”已不复存在,似篆似隶。如康有为所言:“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1]”
      从此,小篆一度衰败不振,直至唐李阳冰,凭借一己之力,暂时挡住了小篆后退的脚步。书学上,李阳冰以振兴篆书为己任,故其亦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此言不愧。从其作品便可知其用功于小篆之勤,如《三坟记》(如图四),在行笔中的圆转之势以及中锋用笔的熟练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书法作品。然而,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法则,在书法史上似乎是不能通用的。仅凭李阳冰的一人之力,虽暂时挡住了小篆衰竭的激流,但面对历史,个人的力量可谓是小之又小。我常常想,为什么小篆这一“古老而正统”的字体,在唐以后的日子里,会这么的不受人们所器重呢!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适用?此时,我们不难发现隶书也正遭遇着同等待遇。其实,书法史上的很多问题,就书法本体来说是无法解决的。在书法与姐妹艺术的比较研究中,邱振中教授所做的工作似乎给我们有更多的启发[2]。邱先生主要从空间的形式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细微的阐述。就从书法“三要素”来说,结体上,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构字方式,所产生的的疏密“空间美感”,这方面邱先生在其所著书中已进行细致的探讨,但是他在书中所提到所谓“主导动机”,也只能适合一些特殊的个性鲜明的书画家,而一般的书画作品风格甚至是完全的两种风格也不能肯定就没有的。笔法上,很多人会说,画好画先得把字练好,目的主要是先好好的熟悉毛笔和用笔方式,如何更好的去驾驭。章法和绘画中构图在本质上还是相通的。第四要素那就是中国画中的干湿浓单比较丰富,但墨法在书法作品中用的会更微妙一些,也可说共通的一点,但这些都是技法上的问题。既然这两种艺术都是以使用毛笔为主,当然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我们不应该单以此来阐述书画同源这一问题。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王维是水墨文人画的鼻祖。然而在官方,唐五代至两宋,宫廷都是以法度严谨的工笔为主,虽然这一时期的绘画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辉煌,成就卓越。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这其中的很多作品是充满“匠气”的,缺乏灵性,缺乏艺术性的。这与唐代的一些楷书书家中的部分作品,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宋代的人对于“唐楷”已是加以强烈的批评,看到《峄山刻石》这样的作品时,想必,也是不能接受的。然而书法和绘画,在传达个人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点画、线条和笔墨的丰富性上,小篆和工笔显然是满足不了文人的内心需求,而且书法中的小篆和绘画中的工笔,在创作时的严谨程度上,具有极其相似的一致性。介于文人们的追求,小篆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后来者即使有意想复古的书家,其篆书水平也不能和前代高手同日而语了。
      元明,帖学大兴,篆隶碑碣几乎无人问津,或是走马观花,略懂一二,水平一般。清代碑学兴起,篆隶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包世臣才真正道出了广大书法家的心声:书法线条的“中怯”现象。[3]因为自宋代以来,书学一直以行草为主,正如苏轼所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4]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针对“中怯”这一问题,小篆似乎成了改善这一问题最好的良药(当然,清代的“小篆”造型结体上已经不是秦小篆的结体,字形被拉长,具有典型的上紧下松的夸张的特点,故而我们称之为“清篆”)。也正因如此,小篆迎来了历史上第三个高峰,“清篆”的诞生,更产生了一批清篆书家群,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等。像这样的一批书家群对后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相互间的师承关系,甚至形成现在的地域书风,我想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言归正传,因为行草书的中怯,导致了小篆的复兴,清篆的兴起。(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苏轼《东坡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小篆 衰竭 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