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武生泰斗盖叫天】 小盖叫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5:02 点击:

      京剧“盖派”艺术创始人――盖叫天(1888~1971),在艰苦的环境中,以非凡的毅力,历尽艰辛;对艺术诚笃执著,勇于革新;他为人耿介,刚正不阿,不仅为艺术奋不顾身,对邪恶势力也不屈斗争。
      周恩来总理称赞他“勤学苦练,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学到老。”
      陈毅元帅为他题词:“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田汉称赞他是:“南北武生泰斗”。

      逃荒天津学戏(小标题)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生于直隶省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村。因他长得黑,乳名叫老黑,排行第五。小英杰的家是佃户,没有土地,靠租种别人家的土地维持生计。因生活所迫,大哥英甫和四哥英俊远离家乡外出学戏谋生,年小的英杰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务:挑水、做饭……在他7岁那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秋,家乡接连下暴雨,潴龙河爆发洪水。
      洪水把小英杰家的庄稼泡了,仅有的一点存粮也被洪水冲走了。万般无奈,小英杰由他娘领着,踏上了去天津逃荒的路。
      天津卫五方杂处,是北方最大的水旱码头。小英杰随娘在街上走着饿得心发慌,他已经好几天没什么东西入口了。突然,他眼一黑,栽倒在大街上……
      幸亏遇到一位名叫齐瑞亭的中年人。他看小英杰那蜡黄的小脸,叹了口气:“唉,这孩子是饿得呀!大嫂,我是隆庆和戏班的,给孩子找碗饭吃,叫他去学戏吧。”
      听说要孩子学戏,英杰娘一把将小英杰紧紧搂在怀里。那年月学戏多是穷得实在没办法的人家的孩子。常说“打戏,打戏”,但有一点法子,谁家舍得让孩子学戏呀!已有两个孩子走了这条路,怎能再让这最小的儿子也走这条路啊!
      小英杰挣脱了娘的手,对眼前的齐瑞亭说:“我大哥和四哥都是唱戏的,我会翻跟斗,就让我学戏吧!”

      易名盖叫天(小标题)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义和团运动遍及山东、直隶。天津、保定一带成了义和团活动的中心。戏无法演了,12岁的小英杰回到了家乡。
      老在家呆着怎么行?为糊口,小英杰跟着二哥英泰徒步到天津找隆庆和戏班。想不到隆庆和班的住地成了破砖碎瓦。小英杰和二哥想起了在上海演戏的大哥英甫。兄弟俩好不容易凑了一张船票钱,混上了去上海的轮船。
      大哥张英甫知道五弟英杰也学了戏,心里很觉酸楚,但为了糊口,却也无奈。他为五弟请来了老生陈福奎先生教他文戏。因小英杰在隆庆和班跟齐瑞亭学的是武戏,嗓子又不错,便很快学会了《打金枝》等老生戏。在大哥的帮助下,英杰开始了在上海茶园的戏班搭班演出。以后,英杰又相继去杭州、苏州等地搭班。
      张英杰在杭州搭的是天仙戏馆的戏班。在演出前,要贴海报,写上出演人的名字。张英杰在天津时,齐瑞亭曾给他起了艺名“小金斗子”。现在除了演武戏,也唱文戏,总觉得这个艺名不太合适,需起个别的艺名。
      有人对张英杰提议:“叫‘小菊仙’吧!”小菊仙是指学孙菊仙而言。孙菊仙是当时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
      这个提议使张英杰产生了一个想法,因他从心里推崇谭鑫培,便想起了谭鑫培的艺名。谭鑫培当时是颇为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他创造的“谭派”唱腔,玲珑精致,神韵无穷,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唱念做打俱佳,被誉为“伶界大王”。他父亲谭志道是著名老旦演员,嗓子高亢响亮,因当地有一种叫声宏亮的鸟名“叫天子”,观众称谭志道为“谭叫天”。谭鑫培借用其父艺名,艺名叫“小叫天”。于是,张英杰便说:“我的艺名就叫‘小小叫天’吧!”
      “什么?就凭你也配叫小小叫天?笑话!”说完是一阵人们的冷笑。
      “那我不叫小小叫天,叫‘盖叫天’!”张英杰忽然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说,“谁也不是生就的名角,我不但要学谭老板的戏,还要独树一派,自成一宗哪!”
      人们有的摇头,有的赞佩,有的侧目。
      张英杰对人们的冷言冷色不屑一顾,对写海报的人说:“写上吧,我的艺名就叫‘盖叫天’。”
      张英杰在天仙戏馆演了四天戏,四个行当:老生、武生、老旦、花旦,实属不凡。演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称赞。下来后,戏班的人不得不对这个“盖叫天”刮目相看了。
      这年,他才14岁。

      三拒堂会(小标题)

      1923年,盖叫天回到北方,在北京第一舞台戏院演出。第一舞台是北京当时最大的戏院,多是京、津、沪三地艺术精湛的名角演出。
      盖叫天的精湛艺术和惊人的绝招,受到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主演了《双夺太平城》中的张嘉祥,《劈山救母》中的沉香,《普陀山》中的黄龙真人。
      特别是《普陀山》,盖叫天饰演的蛇仙黄龙真人,新颖独特,别具一格。舞台上一个荒山野洞,由几个演员饰演的蛇形从洞内缓缓爬出,盖叫天饰演的黄龙真人从蛇形内脱颖而出,头挽道冠,身穿古铜色衣袍,脚登白袜云鞋。唱完一曲[醉花阴]之后,在锣鼓声中,黄龙真人突然变成了满面凶光的蓝脸,身上那件古铜色的袍子变成了满是蓝麟的青龙,脚下的白袜云鞋也不见了,好像魔术一样。
      台下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先是震惊,继而一片喝彩。
      另外,盖叫天还演出了《大名府》《七擒孟获》等拿手好戏。他新颖独特的演技,征服了北京的观众,驰名于京师的艺坛。一些达官贵人也纷至沓来,争相来看他的演出。
      有人找到盖叫天,重金请他进紫禁城皇宫内为宣统皇帝娶妃唱戏。
      当时,民国虽然已建立了10年,但溥仪还仍以皇帝的身份居住在宫内。溥仪17岁结婚时,要按清朝皇帝大婚的礼仪办理。溥仪大婚的盛典轰动北京城。庞大的迎亲仪仗队,在街上顺序走过,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当时的民国政府派了特使进宫致贺,各省的一些省长、都督也派代表专程进京祝贺。各报纸也都以头号新闻的形式刊载了溥仪婚礼的盛况。
      但盖叫天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不为重金所诱,不趋炎附势,断然拒绝了进紫禁城为皇帝的演出。
      盘居在保定的直系军阀曹锟,早就觊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下台后,曹锟通过贿选当上了民国大总统。为庆贺当选大总统,曹锟大摆盛宴,大邀名角唱戏,也邀盖叫天进大总统府演唱。盖叫天仍然不为所动,借故推辞了。
      紧接着,奉系军阀张作霖作寿,巨价邀天下名角去沈阳为其祝寿唱戏,也派人找到盖叫天。盖叫天仍然拒绝参加。
      性情耿介的盖叫天,自从能独立演出后,从不唱堂会,任凭出再高的价,给再多的钱,他也一概拒绝。这所谓的“三次盛大堂会”,盖叫天不管什么皇帝、总统、军阀,仍然保持惯例――拒绝参加。

      骨断身不倒(小标题)

      1934年5月,盖叫天在上海大舞台演出他的拿手好戏《狮子楼》。
      《狮子楼》是武松杀西门庆的武打戏。盖叫天饰演的武松,不但身段漂亮,武打勇猛,而且塑造武松这一人物性格逼真,鲜明,所以享有“活武松”的美名。演出那天,观众争相观看。
      舞台上,武松和西门庆对打。忽然,盖叫天一个漂亮的动作把刀夺在手,紧接着是一个“乌龙探爪”式的亮相。这个身段,威武刚劲、生动逼真地表现了武松决心铲除恶霸西门庆的英雄气势。
      武松越战越勇,步步紧逼;西门庆节节败退,欲跳楼而逃。舞台上围搭着一座两丈多高的酒楼布景。扮演西门庆的陈鹤峰,猛地从布景搭的楼窗口跳下,饰演武松的盖叫天也紧追到楼窗口。
      忽然,用布景搭的酒楼摇晃起来。本来布景搭的楼窗就不大,再加上窗口离舞台的地板又足有两丈多高,要从这不大的窗口翻跟斗往下跳,演员必须有很高的演技不可。今天这布景搭的酒楼一摇晃,就更难掌握了。
      盖叫天踩着摇晃的布景,犹豫了一下,但他想到台下眼巴巴望着他的上千位观众,便不顾一切地轻舒猿臂,纵身一个“台漫”(戏曲中的一种跟斗),从窗口飞出……
    [ 2 ]   就在这一刹,悬在半空的盖叫天忽然发现刚跳下去的陈鹤峰身子还没站起来,为避免砸在陈鹤峰身上,盖叫天急忙用力在空中一闪。由于这一闪,身子失去重心,双脚落地时,盖叫天的右腿“喀嚓”一声,腿骨折断了。他感到天旋地转,一阵痛彻心腑的剧痛。
      “我在台上上演的武松是个英雄,不能倒下,要挺住!挺住!”盖叫天挺住身子,翘起剧痛的右腿,左腿以“金鸡独立”的姿势,屹立在舞台上。豆粒大的汗珠却从头上渗出……
      台下的观众却并未看出盖叫天的腿骨摔折,为他热烈地鼓掌叫好。
      盖叫天的腿骨折得很厉害。医生为他接上骨,敷上石膏。他痛苦地躺在病床上……
      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要拆石膏了。盖叫天想着拆石膏后就能重登舞台,高兴得像孩子一样,静静地躺着等医生为他拆石膏。
      腿上的石膏拆除了。
      “啊!”盖叫天和家人全都大吃一惊。那位给盖叫天接骨的医生却干张着嘴,半晌没出声――原来,盖叫天的腿骨给接反了,腿变成了畸形。
      这条腿终生残废了,这对盖叫天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呀!他望着自己那接错的腿,血液凝固,心脏收缩。难道真的就此和舞台诀别?不,决不能!他盛怒地用嘶哑的嗓子,问那位医生:“还有法子吗?”
      那位医生早被自己的过失惊呆了,怯懦地说:“除非折断了重接。”
      猛然,盖叫天抬起接反了的右腿,狠劲朝床栏上一磕,只听“喀嚓”一声,右腿骨又断了――毅力、决心,献身艺术的强烈愿望,促使盖叫天做出了如此惊人的决定。
      盖叫天以非凡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厄运,终于重新登台演出了。
      演出的第一个戏仍是《狮子楼》。这就是盖叫天的性格,在哪儿摔倒的,就要从哪儿站起来。

      “百忍堂”忍事多(小标题)

      盖叫天在杭州金沙港的寓所大厅中堂挂一块书有“百忍堂”的匾额。这是盖叫天家的堂名。盖叫天赋予它的含意是忍一切于戏曲艺术的困难和坎坷。
      他数十年练功忍酷暑夏练三伏,忍凛寒冬练三九。盖叫天睡觉的床栏上吊着一只铁环,晚上睡觉他忍痛把脚伸进床栏上吊着的铁环里,躺在床上练“耗腿”(戏曲的基本功)。
      1961年6月,盖叫天携夫人和孙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看望父老乡亲。保定地委和行署的领导,把盖叫天安顿在保定条件最好的交际处下榻。当保定地委的领导去交际处看望盖叫天时,发现盖叫天睡在地板上。领导同志以为盖叫天对什么地方不满意,批评服务员。盖叫天连忙指着屋内的席梦思软床说:“与服务员无关。我不睡软床,我是演武生的,得保持身板挺直。”夫人薛义举解释说:“他在家里从来都睡硬板床,坐也从不斜坐,更不半躺半卧。”
      1963年初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盖叫天拍摄《武松》电影,导演应云卫采用电影化妆方法。盖叫天当时75岁高龄,而他在银幕上扮演的武松则风华正茂。化妆师根据盖叫天的脸上皱纹情况,用胶布紧紧贴在他的前额和头顶,用胶布的拉力,硬把前额的皱纹往上拉,拽平了。盖叫天是剃光头,在那光头上和前额紧贴上胶布,在摄影棚高度的水银灯下一照,胶布粘得肉皮又疼又痒。多天连续拍摄,头上和前额的胶布贴上,揭下;再贴上,再揭下……一连几天,盖叫天头上贴胶布的肉皮都被胶布粘下来了,露出了鲜红的嫩肉。盖叫天为拍好《武松》电影,咬牙忍着皮肉之痛坚持,不吭一声。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中,年近80岁的盖叫天和全家被赶出“百忍堂”的住所,住在杭州松木场流水桥边一间6平方米的阴暗破旧的小屋里。每天他被扔到一辆垃圾车上拉到大街上批斗。即使这样,盖叫天忍着精神上的折磨与侮辱,忍着被打得腰椎骨折的肉体摧残,硬是记写下京剧《八大拿》传统剧目和表演身段图形、舞台调度,写得清清楚楚。
      盖叫天的“忍”,可看出他的意志、理智、修养、气质、人格;可看出他对戏曲事业的执著追求。正如他的夫人薛义举对盖叫天起名“百忍堂”的理解说的:“这个忍字,不是逆来顺受,而是遇到大的困难也咬牙坚持到底。”

      1952年,盖叫天和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等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表演艺术家”称号,相继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上海京剧院顾问等职。1956年10月,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盖叫天舞台生活60年纪念会。
      年逾古稀的盖叫天为建国10周年创排了新戏《楚汉相争》,而后用极大的精力教授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盖叫天培养的学生享誉艺坛。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的李少春,曾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的张云溪,上海京剧院的小王桂卿,北方昆曲剧院的侯永奎,江苏昆曲剧团的周荣志,浙江省绍剧团的六龄童,浙江省京剧团的陈幼庭等,都是盖叫天门下的学生。(责编:孙达)
    [ 1 ]

    推荐访问:武生 泰斗 盖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