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情倾梦里老家,定格醉美乡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31 15:35:07 点击:

      山高人为峰。珍珠山,不产珍珠,过去因山路崎岖,山村贫穷,珍珠山名实不相称;现在,珍珠山,仍不产珍珠,却闪耀着珍珠般的人文光泽,皆因长眠于珍珠山下的一名村支书。
      我是新华社记者,采访报道对象范围遍及全国。但在25年的时间里,我到一个县调研采访了将近200次。这意味着,25年来,我平均每个月几乎有超过60%的概率是在这个县里。那里,是我的“梦里老家”,是我呼吸新闻空气、焕发工作激情、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那个地方也就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也就是人文鼎盛、油菜花飘香、烟云醉人、茶醇诱客、珍珠山屹立不倒的地方。
      珍珠山下躺着的,除了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还有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我看来,这名村支书堪称淳朴的婺源人代表。
      老社长穆青当年采访焦裕禄事迹的时候,在河南兰考当地一住就是几十天,他深入田间地头,和一线干部群众深入交流、调查研究,挖掘采访到一手素材,才有了一篇篇鲜活的、鼓舞人心的经典新闻佳作。深入调查研究成为新华社编辑记者工作的一个好传统。我所在的新华社江西分社,有宜人宜时宜地,安排记者立足区域建立调研基地,培养记者扎实采访作风的好风气。在新华社优良工作氛围激励和影响下,我入职伊始,便毅然选择离南昌较远、当时交通较为闭塞的山区县婺源,作为我的新闻调研基地来密切联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我紧密联系婺源已二十五年。这里的人和事,牵动着我的神经;这里的山和水,陶冶着我的性情。我徜徉在婺源的天光山色中,驻足于春花秋月掩映的民居前。从年轻人的万千思绪,到中年人的沉稳幽思;从一个毛头小伙,到新华社高级记者。我的采访生涯,因婺源生色,因婺源无悔。实在的婺源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我心甘情愿一次次抬起镜头,取景、聚焦、按下快门。在当下这个时代,当急功近利日益侵蚀行为准则的时候,我一次次地警醒自己:适当地慢下来、慢下来,抚平心灵,继续好好地观察、体味身外的世界。在烟雨朦胧的田间地头,在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通过镜头,拾取一段即刻消失的韶光,借助硬盘,归置永远留影的数码底片。除了见证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收拾好了难免受社会杂碎晃乱的心,我还收获了这里N多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尽管,阴差阳错,我与珍珠山下躺着的那个心灵闪耀着珍珠光芒的村支书素昧平生,但我仍视同与他神交已久。这名早在2003春便已不在人世间的村支书,叫汪德育。我視他为婺源人中的婺源人,一个躺着比珍珠山还高的人,一个足够承载我25年所有人物采访与交流思想触动和升华的人。

    淳朴的婺源人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婺源古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
      这些年,我跟踪报道过婺源许多好人好事,有独臂修路人詹金林,有义务办留守儿童少年宫的退休老教师孙灶森,还有在网上为家乡产品扬名叫卖的农民戴向阳,以及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的村支书黄欣泉等等,不胜枚举。但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婺源县珍珠山乡黄砂村党支部书记汪德育,那个大山里的村支书。
      2003年,也就是差不多婺源成为我的新闻调研基地的第十个年头,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驱车又一次来到这里,进珍珠山采访。我和县宣传部领导、乡村通讯员张卫国一道,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崎岖山路后,终于来到珍珠山里的黄砂村。走访一户户村民,记录了汪德育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汪德育走得突然,却非偶然。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他身患重病,为了忙村里的公事,而耽误了及时就医。直到乡领导发现他患病后,强令他到上海就医,可是为时已晚。
      因为已经知道新华社记者会到村里来,许多村民便早早地在村委会等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屋子人无不神情悲痛。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把汪德育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告诉我们。这名其貌不扬的普通乡村党支部书记,在珍珠山下用生命印证了共产党员的誓言,在小山村里践行了为民大业。他心里始终装着村民的利益,想的总是村民们的需求。从而赢得了村民们的由衷赞誉,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共产党员赞歌。
    2003年3月,病中的汪德育在村民大会上讲话

      “书记哥”,一直是当地村民们对汪德育的昵称。有的村民抢着拉我去看“书记哥”带大家修的一条条村公路,这里、那里仍然留有“书记哥”修路的锄痕;有的村民拉我去看“书记哥”帮扶开办的酒糟鱼厂,酒糟鱼是当地乡村特产,现在厂里每年产销两旺;有的村民拖我去看“书记哥”扶持创办的湖区立体养殖场,这里鱼满池塘,鸡鸭满地跑;有的村民左等右等,终于轮到由他带我们去山上,去看果树满园的生态庄园。这时候他的脸上才由阴转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们都是在“书记哥”的无私帮助下,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要让我更多地知道一些“书记哥”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公而忘私的事迹。2003年的4月,在婺源万亩油菜花同时盛开的最美时节,在桃花、梨花争奇斗艳的时候,“书记哥”走了。珍珠山漫山遍野的杜鹃红花在风中俯枝,好似杜鹃鸟哀鸣咯血把遍野的花朵染成耀眼的红。
      “书记哥”走了,可他的故事却永远流传。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们,珍珠山乡是垦殖场与乡镇合二为一的单位。汪德育前前后后在几个村委会当村官整整31年。一些比他晚好多年才当上村干部的人,后来都去考了公务员或者晋升成了垦殖场正式职工。惟有汪德育,服务乡村几十年,至死还是个农民身份。汪德育有很多的提拔机会,但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推荐访问:梦里 定格 老家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