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论《荒野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体现 美国自然主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40:39 点击:

      一、序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调查。杰克・伦敦是包括苏联在内整个欧洲翻译最多、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在前苏联杰克・伦敦享有很高的声望。据说,列宁很喜欢杰克・伦敦的作品,在他逝世前还在听其夫人朗读伦敦的小说。
      杰克・伦敦一生作品颇丰,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多达50余部。但在他众多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数他的自然主义小说。许多美国评论家在论及美国自然主义小说时,都认为杰克・伦敦最有价值的作品是他的克郎代克冒险故事,而《荒野的呼唤》正是其中的代表。《荒野的呼唤》出版于1903年,小说一经发表便使伦敦一举成名。该作品生动地体现了自然主义理论的威力,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理论都生动地体现在小说的始终。
      
      二、自然主义的主要特点
      
      自然主义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风行于法国与美国的一个小说流派。它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以左拉为代表。自然主义实质上就是将科学决定论的原则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
      自然主义者认为,所有真切的东西存在于自然之中,而自然又包括一切物体、行为与力量。自然主义者对人类的基本观点是视人类为自然界的一种动物,它只能对周围的力量及内在的压力与冲动作出反应:对于所有这些力量、压力与冲动,人类都无法控制与完全了解。也有人将自然主义说成是现实主义的极端形式。它与现实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忠于现实。
      
      三、美国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机器逐步成为支配世界的力量。人们感到自己不再是生物世界的中心。少数人掌握了资本与生产资料,发财致富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多数人却涌入城市成为雇用劳动者。从19世纪90年代起,美国作家从欧洲接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论及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马克思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斗争的角度解释历史也为不少美国作家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最早在美国找到众多信徒的理论。
      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受19世纪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很大。左拉根据文艺理论家泰纳关于文学是种族、时代与环境等各种决定力量的产物的理论,提出了“实验小说”的理论。左拉认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应该致力于选择可以用于实验的真实例证,把小说视为用于求证自然与作用于人的各种力量的实验场所。左拉强调生物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其生物本能支配。另一方面左拉又注重环境的影响,认为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善恶成败。左拉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以及他自觉地按照这一理论进行的小说创作对于诺里斯・克莱恩与杰克・伦敦等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起了启蒙作用。美国小说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开始更多地接受欧洲大陆国家文学的影响,而与英国文学传统逐渐疏远的。罗伯特・斯皮勒指出:“美国文学通过这种新自然主义,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将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荒野的呼唤》独特的自然主义
      
      《荒野的呼唤》描述的主角是一只名叫巴克的混种狗,高大凶猛。最初它是一只被豢养的狗,如今日的宠物狗一般,它的职责就是陪主人散散步、戏戏水、打打猎。它既遗传了它父亲――一只圣伯纳德种巨犬的威严和体重,也遗传了它母亲――苏格兰牧羊犬的灵敏与机警。若不是贫贱的园丁因生活所困将它卖给了狗贩,也许,它的一生就如一般的宠物狗,平平淡淡。可是,它却被人从加利福尼亚的主人家里偷出来运到克郎代克被训练成了一条拉雪橇的狗。事情却正是从它被卖出的一刻开始改变的。被卖出的布克最初无法适应那颠簸、困难的环境,它想到反抗、挣扎逃脱,它想恢复从前平静、安逸的生活。然而,一名红衣男子无情的棍棒给它上了第一课:强者为王!是的,布克在红衣男子的棍棒下学聪明了,它安静地服从了现实。随即布克被不断地出售。在为邮差佩劳服务的过程中,它显示了它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优异的领导能力。它的地位就在与史皮兹的斗争中逐渐巩固。在与狗群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布克体内最原始的野性不断地被唤醒,可是它自己却找不到方向。我们看到人类的勾心斗角觉得疲倦,对争吵与打斗觉得残酷,可是,当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一群狗身上的时候,我们才发觉,不只是人类,每一个群体中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生存法则,即“适者生存”、“胜者为王”。人类社会,你争我夺,讲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是文明人生存的法则,而在动物界中,最直接的生存方式就是“弱肉强食”。布克就是从最初被食者的情况,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到了食者的地位。它达到了“一耸毛”、“一声低吼”就足以令周围的狗惧怕的地步。它领略到了作为一名胜利者的感觉,它感觉到它体内有某种力量与野性的东西在慢慢复苏。即使它在狗群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它终究只是一条狗,一条被人类所奴役的狗,在人类面前,它只是一个畜生,没有关爱,没有地位,直到桑顿的出现。桑顿最初也如其他人一样,不断地驱使着狗群在冰天雪地里拉着他们前行,直到他的同伴葬身冰湖中。或许是因为一无所有,桑顿更珍惜他现在所拥有的,同时也把利益之类的东西看淡了。他和布克成朋友。是的,朋友,一条狗和一个人成为了朋友,不是怜惜、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那样危难的环境中结成了如同志般的感情。布克能感受到桑顿的感情,而桑顿也能从巴克默默凝视的眼睛中读出它的感情。当他们抵达一个大森林的时候,当布克听到森林那边一声声狼嚎的时候,它感觉自己体内有种力量在被召唤,自己体内有种力量在被唤醒,可是,因为有了桑顿这个朋友,因为有了感情的羁绊,布克把这样一种召唤压抑着。直到有一天,它从森林中回来之后,发现桑顿被一群印第安人杀害,它体内的野性在那一刹那爆发。它咬死了那群印第安人,随后,决绝地走入了森林,和着来自荒野中的呼唤,走入了狼群,成了一群狼的头领!
      《荒野的呼唤》以物喻人,杰克・伦敦通过布克最后投入狼群,肯定了野性的呼唤,反映了人类对自由与纯真的向往。另一方面,布克又代表了反叛与逃避现实。从布克的驯化与服从人类,到最后野性复归,逃回荒野成为狼,其决定条件无非是环境,这正是自然主义小说的真谛所在。
      1、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生物决定论的主要特点。而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正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布克才不得不时常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环境。例如:布克被卖到了阿拉斯加之后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劳动极其繁重,工作环境又极其艰苦危险。狗队每天拉雪橇在冰雪里行走四十英里,而所得的只是不够吃饱的一天一磅半鱼干。雪橇队行走速度越来越急,到达目的地后的休息时间越来越短。劳动强度无限制地增加,直到这些狗统统被累倒拖垮,随后,主人们又把疲惫不堪的狗群卖掉,在它们身上榨取最后一点油水。在此期间,布克的第一课就是“棍棒教育”:任何反抗得到的只能是无情的镇 压。在棍棒的权威下,布克忍受了各种虐待。它终于明白了:手拿棍棒的人就是有权的人;就是要服从的主人。布克学会的第二课就是如何解决在寒冷的露天睡觉的问题;第三课就是如何从其他狗那里偷肉的问题……布克的行为被环境决定着,为了适应环境,它不断地学着新东西。
      2、生存斗争
      自然主义小说强调哲学上的宿命论,特别强调人的动物性,否定人的社会与阶级属性,将人描写成为生存而进行永无止境、残酷斗争的动物。这里杰克・伦敦也不例外,他以动物――狗来喻人,让小说“主人公”布克学会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生存。这个世界就是作者杰克・伦敦精心挑选的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在这个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社会法律鞭长莫及的地方,人或动物的生存,随时都处在威胁之中。正是这里的环境把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戏剧化了。布克在此学会了要想生存就得做强者,否则只有被淘汰。小说中布克和史皮兹争夺强者地位,是这种生存斗争的典型化。最后,布克追赶的兔子被史皮兹咬住――谁将获得猎物?谁将面临饥饿?较量达到顶峰。结果,布克勇敢地将史皮兹咬倒,成了生存斗争的胜利者,而史皮兹则被淘汰出了生存圈子。
      3、返祖欲望
      在布克的内心,时常冲动着一种原始的返祖欲望。野性的呼唤在召感着它。作者把读者的想象带到文明世界之外。布克回到狼群中去,并不说明它的“退化”,而说正明它要在更加直接地进行着生存竞争的地方证明自己是强者。最后布克也确实以勇猛和聪明,赢得了狼群中的领袖地位。
      小说结尾时,布克离开人的社会,归返野性。这一行动包含双重意义。首先,此举是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叛弃。社会对布克从来是不公的。它两次得到过爱和温暖,但两次都被最残忍地破坏了:一次被盗卖,另一次好心的主人遭到谋杀。它幻灭了,于是抛弃人的社会,跑向与文明相对应的野性世界。其次,布克背向文明投奔荒野的行动,同时又是对未受污染的原始性的纯和美的向往。小说末尾,布克离开人类,对着苍白的月色和朦胧的北极光,“高歌一曲,唱着一支原始的年轻世界的歌曲,那就是狼群之歌”。(JackLondon:172)这首歌表达了对一个遥远的过去时代的怀念和向往。在那时,人的思想还是那样新鲜单纯,人的精神还是那样无忧无虑,人的行为还是那样清白无瑕。
      
      五、结束语
      
      《荒野的呼唤》的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主题是爱的价值与按公正的规则比赛。小说以其文体的清新简洁、背景的真实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这正是自然主义小说的真谛所在。伦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多格化的题材,以及强烈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独特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

    推荐访问:自然主义 荒野 呼唤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