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人民文学鲁迅全集pdf_鲁迅评说“胡适见宣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30:36 点击:

      1931年,鲁迅在杂文《知难行难》里,旧事重提,提起九年前的“宣统与胡适”的往事,还发了一通议论。鲁迅说:“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再问问看,要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见于《红楼梦》上的所谓‘病笃乱投医’了。”
      接下去,鲁迅简要地叙述了“胡适见宣统”的情形,寥寥数字,就把胡适和宣统两人的面目都刻画出来了。鲁迅是这么说的:“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众所周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闯将,是在中国最早揭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新人物”。宣统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两千年封建王朝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胡适与宣统,两人不说是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至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去。这两人是怎么扯到一块儿去的呢?其实,要明白“宣统召见胡适”的个中情形,还得从九年前说起。
      1922年,清宫装了电话,17岁的小皇帝溥仪独处深宫,备感寂寞无聊。有一天,溥仪突发奇想,给胡适打了个电话,约胡适进宫去聊聊天。据说,当时的溥仪也是个文学青年,有事没事的时候喜欢写写新诗。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影响的确深远,那时就传到了深宫内院。溥仪看过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后,很感兴趣,所以电邀胡适去谈谈。胡适后来写有《宣统与胡适》,很详细地记载了他与溥仪见面的情景,胡适是这么写的:“30日上午,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中接我,我们从神武门进宫,在养心殿见着清帝,我对他行了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我们谈的大概都是文学的事……他说他很赞成白话;他做过旧诗,近来也试作新诗。”据胡适后来说,“我们谈了20分钟,我就告辞出来了。”
      然而,这“新人物”与“旧皇帝”之间20分钟的谈话,在当时却掀起了轩然大波,闹得满城风雨。报纸上一下子多了好多以“宣统与胡适”为题目的新闻,有的说“胡适为帝师”,胡适成了宣统皇帝的军师,为宣统出谋划策;有的说“胡适请求免跪拜”,胡适以西洋礼节向宣统行礼致敬,宣统也毫不在意,免去了传统的“君臣之礼”。
      这些议论,使胡适很苦恼,他专门写了一篇《宣统与胡适》出来为自己辩护,说“一个人去见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其实,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件很可以不必大惊小怪的事”。
      但是,胡适的辩护词在当时看来就破绽百出,不能自圆其说。大家都知道,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帝溥仪(也就是宣统皇帝)于当年的2月20日就被迫宣布退位了,只不过按照当时订立的优待皇室条件,溥仪才能够依然留在故宫,在紫禁城里这狭小的范围内享受他原封不动的帝王生活而已。退位以后的溥仪虽然仍然称“皇帝”,用“宣统”的年号,但已经满不是当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时候的那么回事了。在宣统被废10年后,胡适依然念念不忘宣统皇帝的威仪,诺诺连声地称呼“皇帝”,俨然是大清国的子民,岂非咄咄怪事!何况,胡适还是新思潮的先驱,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更让人感慨“帝王思想”在中国的根深蒂固了。
      胡适1922年做的这件“很有人味儿的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很为人们所诟病;但对人们的议论,胡适很有些不以为然:1924年,胡适曾经“第二次进宫见溥仪”,这就是所谓的胡适“二进宫”。到1931年的时候,胡适的“二进宫”已经烟消云散,人们早就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鲁迅为何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在1931年,又翻出了当年的老皇历,给胡适一个下不了台呢?
      原来,历史总是不断重演,甚至连细节都惊人地相似。这回,胡适又要被蒋介石政府召见了。1931年10月14日的《申报》上,就记载着“蒋召见胡适之丁文江”的新闻。“南京专电: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系奉蒋召,对大局有所垂询……”鲁迅叙述了胡适被溥仪召见的情景,感慨地说:“那时似乎并不谈什么国家大计,因为这‘皇上’后来不过做了几首打油白话诗,终于无聊,而且还落得一个赶出金銮殿。现在可要阔了,听说想到东三省再去做皇帝呢。”
      这回,胡适又要被蒋介石召见了,鲁迅笔锋一转,调侃地说:“现在没有人问他怎样的称呼。为什么呢?因为是知道的,这回是‘我称他主席’……!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不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
      这里,鲁迅顺手用了一个新典故,是关于当时著名学者刘文典的。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跟胡适是安徽同乡,又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与胡适曾是同事。1928年11月,在安徽大学学潮中,刘文典被蒋介石召见。刘文典是书生脾气,不通世故,在谈话中他称蒋介石为“先生”,而不称为“主席”,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当场就拍桌子打板凳。后来蒋介石到底找了个岔子,以刘文典“治学不严”为借口,当场拿下,将刘文典拘押一个月之久,直到同年12月才释放。
      从1922年胡适被宣统召见时,胡适自称“我叫他皇上”,到1931年胡适被蒋介石召见,鲁迅为胡适拟想的“我叫他主席”,只用寥寥数语,鲁迅就给我们画出了胡适的一个侧面像。
      鲁迅说过,他的批判和揭露,“乃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往往提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加以典型化,他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批评个人,而是针砭一种社会病态。鲁迅对胡适的批判也是本着这个原则的。他批判的不是胡适个人,而是这种“胡适现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高潮的过去,许多当时的先驱者失去了当年勇往直前的气概,跟封建势力妥协了。他们有的主张学者要“踱进研究室”,钻进故纸堆,不问世事,一门心思做学问,这派人物以胡适为代表;有的主张作家要“搬进艺术之宫”,要为艺术而艺术,不要把高雅的文学艺术跟粗俗的阶级斗争混为一谈,这派人物,以“新月派”为代表,胡适又是“新月派”中重要的一员。
      在白话文运动中,胡适是“文学革命”的旗手,鲁迅在钱玄同的劝说下,参加了他们的革命队伍,为他们呐喊助威。鲁迅严格遵守胡适、陈独秀等前驱的指令,写了不少“遵命文学”;但到后来,胡适功成身退,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又提倡“整理国故”,胡适思想逐渐消沉,早就没有了“五四”时期朝气蓬勃的气概了。所以,鲁迅跟胡适,“五四”时期并肩作战的这两个亲密战友,只好各奔前程了。
      鲁迅一生都坚持着战士的姿态,与各种反动势力不断斗争;胡适呢,越到后来,就越埋头于故纸堆中,向一个纯粹的学者发展了。胡适,这个文学革命的老兵,后来却离开队伍,最终退伍了。
      从“宣统与胡适”到“蒋介石与胡适”,胡适走上了和鲁迅完全不同的道路,十字路口,歧路徘徊,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鲁迅和胡适,两人分道扬镳了。

    推荐访问:宣统 胡适 鲁迅 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