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的思考 归化和异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4 04:32:53 点击:

      摘 要: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后殖民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文本生成的外部条件,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权利话语关系,以及种族、身份认同、文化霸权等内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基于该理论分析译者归化与异化选择时的文化与权利问题,本文试针对其部分观点提出疑问。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邓浩芝(1986-),女,江西南昌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兴起并引发人们从后殖民视角审视翻译与帝国、名族身份、文化霸权等的关系问题。《文教资料》2009年十月号上旬刊曾刊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译者在归化与异化选择时的文化与权利问题。作者首先简要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然后运用该理论分析翻译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以及弱势文化的觉醒如何影响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最后得出结论,强势文化的一味侵略与弱势文化的盲目抵制都不可取,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应结合起来以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各国语言的丰富。对于某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疑问,以期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有所帮助。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视角揭露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行为,旨在消除“中心”和“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模式,发展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20世纪80年代始,该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形成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考察隐藏在译文背后的文化权力斗争,指出权力的差异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传统翻译理论大多从微观上考察翻译活动,将其看成一种纯语言转换行为,相信不同语言在理论上可以等值,因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平等对话,忽视了翻译实践背后的权力差异和社会语境。与此相反,后殖民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宏观地考察翻译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及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联系,从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的假设,并质疑了追求意义或形式对等的翻译理想。
      3.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 一文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认识基本正确,但运用该理论进行实例分析时,作者的部分观点有待商榷。
      第一,该文2.2部分谈到“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归化翻译法,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抵抗式’翻译理论,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异语读者和译者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各种限制”。首先,翻译文化学派的范畴大于后殖民主义翻译。韦努蒂突破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解构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切入翻译研究,推进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因此他是翻译文化学派而非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次,“抵抗式”翻译不等同于异化翻译。后者主要站在文本的角度让“读者靠近作者”,是比较客观的策略;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是有意识地偏离目的语文化,有过分异化倾向,有时以一种偏激的形式如过分使用俚语、古词等突出原文本的异域身份,带有较强政治因素。
      第二,在论及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侵略时,作者以《圣经》为例,指出“大量的《圣经》文本以及与《圣经》故事有关的宗教术语和习语被用来向弱势语国家宣传他们的宗教信仰”。《圣经》作为西方最经典的宗教著作,其翻译不能和其他文本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归化和异化翻译各有其优劣,但宗教著作是神圣的,同时由于宗教文本大多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归化翻译很难实现意义或形式的忠实。如果把《圣经》翻译成“佛经”,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去欣赏。因此,作者在此以《圣经》的输出为例论证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侵略是不够妥当的。
      第三,讨论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缘由时,作者用习语和成语的汉英互译来说明归化与异化的不同选择反映强势文化侵入和弱势文化觉醒,其论据不够充分。首先,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权利和文化的不平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相比西方文化并非处于弱势地位。其次,以“成事在人,某事在天”为例,Hawks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而杨宪益夫妇译作"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 作者既指出两位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入和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又认为两位译者出于不同翻译目的和文化身份各自选择归化和异化,有点自相矛盾。实际上,这里以爱尔兰对异族文化的译介为例比较合适。爱尔兰从八世纪起就不断受到外族侵入,侵略者通过剥夺当地人使用民族语言的权利实现对其文化的征服。为振兴爱尔兰文化,译者在译作中频繁使用爱尔兰语,突显爱尔兰文化,这是弱势文化的觉醒与对强势文化的抵抗。
      4.结语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结合政治学、 社会学、 文化学等,揭露翻译背后权力话语下的不平等文化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一文基于该理论分析了译者的归化与异化选择所体现的文化与权利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指出作者没有正确区分翻译文化学派和后殖民翻译理论,所引 《圣经》和英汉习语、成语的例子不太恰当,不能很好论证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与后殖民理论中文化侵入和反抗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钟丹译:后殖民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会军:普遍与差异,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徐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王宁:解构、后殖民和文化翻译―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5]黄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选择[J],文教资料,2009,(10)
      [6]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7]甘莉: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阻抗式翻译,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06

    推荐访问:殖民主义 异化 化与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