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必先善其器 教师“善育”必先“善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1 04:51:55 点击:

      摘 要:《学记》中提到“君子之教,喻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在教学中,“善喻”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教师不应仅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应该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作为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师;教学;善育;善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04-03
      一、对“善喻”的解读
      在《学记》中“善喻”三个要点: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其思维活动“上路”,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二是“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发他们开动思维机器,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三是“开而弗达”,“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通达”、“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钻研,去探究,得出自己的解答。总之,“善喻”的核心在“道”(导),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善喻”在当今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进教与学双边互动,最终实现学生“会学、乐学”。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二、教师为何“善育”必先“善喻”
      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都强调了教学中教师启发的作用。《学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明了教师应该“善喻”,要“道”,要“强”,要“开”,而不能逼迫、压抑、包办代替。然而,即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要切实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即教师要“善喻”,使学生“善渔”。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学会独立学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指导学生科学地掌握知识,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树立自我完善的意向,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上种种都强调了教师教学中要善教善喻,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方向转变,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新理念,究其根底,与“善喻”是一脉相承的。故教师“善育”必先“善喻”。
      三、新课改中教师“善喻”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正在日渐衰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想法让学生“活”起来。因此,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要引导、要参与其中,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些都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这些才有可能发生,否则皆为空谈。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多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教师要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思考和创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感受,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正面鼓励学生,不求全责备。总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善喻”的前提。
      (二)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关键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让我们知道,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说话,使小豆豆爱上了学校,爱上了校长,也使小豆豆第一次觉得等待第二天的到来是如此的漫长;校长先生四小时的倾听,使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了解了小豆豆的家庭背景、性格、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等,由此也知道了该如何给予小豆豆别样的教育,已经有了专属小豆豆的教育计划。可见,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
      然而,倾听在中国的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学生的天职,是一种“单向性”的倾听。“要听老师的话!”这是大多数家长给他们的孩子最重要的一句叮咛。于是,在大家的意识中,学生的话语权就应该掌握在老师的手中。老师说话,孩子听话,这似乎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潜在模式。于是,说话的教师与听话的学生之间出现了“一面墙”,这堵墙不仅堵塞了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也消减了学生对教师倾诉、表达的欲望。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只有一个老师能认真倾听孩子,甚至能听到孩子尚未发出的声音,孩子才能真实而自信地说话。同样,叶澜教授也曾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在倾听孩子的心声之后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知道学生的想法,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三)师生合作创造知识是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总是以教师的“教”为本,以“传递知识”为中心,主要在于两种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权威主义知识观,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肯定了学生的价值,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把科学知识看做是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的。正如杜威所言:“观念和意义乃是与经验进程本身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从一个外在的实在根源中输入的。”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过程。当然,知识的创造过程也不是任由学生自己创造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合作、探究、质疑的过程。通过师生间持续的倾听与对话、观点的冲突与辩护、探究与实验、同情与理解、反思和体验等的过程,“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作为课程与教学资源会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知识”。教师必须清楚: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应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且因人而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四)赏识每一位学生是保障
      俗话说:赞美夸奖会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指责批评会使天材变蠢材。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段被人们广为引用与传诵的教育名言:“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细看当今的教育,最大的弊端仍旧是把学生放在智育成绩的竞赛场上,以升学为教育的唯一指标,以学习成绩将学生无情地划分了等级,这一切都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忽视了对学生生活智慧的开发和启迪。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以鼓舞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走向成功的彼岸;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时,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
      简言之,教师的“善喻”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启发而“开窍”、联想、顿悟,产生带有一定创见性的认识,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探索解决问题,最终学会“渔”。正如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
      [3]杜 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2.
      [4]张 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5](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123.
      [6]凌运良.赏识是教育之法宝[J].新课程学习,2010,(11):30.

    推荐访问:必先 教师 善育 善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