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让对话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加速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2 04:49:17 点击: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何为“师生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原则,采用师生、生生双向或多向之间的接触、会谈,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形式。但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表扬泛滥”、“满堂问”、“简单低效课堂评价”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把握师生之间教学对话的策略,让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走向恰当、高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对话热情——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对话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也不能歧视学生,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数学对话,“在交流中学会交流”。通过相互倾听、接纳、欣赏,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和谐的师生大合唱。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都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
      生:新闻联播。
      师:“新闻联播”都是在什么时候播出?
      生(齐):晚上7时。
      师:(板书:晚上7时)同学们都认为是这个时刻,那电视上是写着“晚上7时”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
      生:不是晚上7时。是19时。
      生:19时就是晚上7时。
      师:(对应板书:19时)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它跟我们平常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
      师:这儿有一张节目预告单,你最喜欢的节目在什么时候播出?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在这样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对整个对话活动起着指引、激活、赞赏的重要作用。知识,在对话中增值;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情感,在对话中融通。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如叶澜教授说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体验学习乐趣——有效对话的基础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他们之间切磋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小组、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在讨论、辩论、交流中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这样处理:
      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出示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称图形产生分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组织学生辩论。
      生1:“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折痕的两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我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都一样,但并没有完全重合。一边多出了一些,而另一边又少一些,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但只要我们沿着折痕剪开,换一个方向后两边就完全重合了,所以我坚持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可是,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算是轴对称图形。剪开后两边完全重合是不算的。”
      正当大家都同意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又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我还有补充。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样,变成一个菱形的话,那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他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实验。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把更多的互动时空留给了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也是投入的,对话双方由对立的观点逐步统一,随着新的问题出现,共同探索、发现,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在逐步被点化,难点在逐步被突破。学习变得这么有趣并且富有创意,实现了经验的共享、情感的共鸣,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的满足,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因此,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不妨让学生与学生辩一辩,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让学生议一议,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对话,相互启发,相互唤醒,相互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让问题在对话中解决。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碰撞,认识在实践中发展,智慧在互动中生成。
      三、难点迎刃而解——有效对话的关键
      每一堂课必定有重点和难点,不论用什么策略去处理,紧紧把握一点:越是关键的内容越要让学生理解深刻。在关键之处展开对话,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辩驳中必然会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学生没人回答。于是教师首先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
      师:长4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4,宽2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2。
      演示: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图形变化,得到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师: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都有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的概念和科学规范的概念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学生之间对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上例中,教师没有急于对关键性的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提供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相互对话,相互质疑,最后形成了学生自己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关系的正确科学的理解。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做出了大胆的设想。既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在突破难点和重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话,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内化认知过程——有效对话的目标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和教师、教材、其他学生对话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和自我对话。通过和自我对话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反思能力。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学生在用量角器量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全部是180°时,老师问:
      师:现在你还能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
      生:不能。(听课教师笑了)
      师:你一定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吗?
      生:不能。(听课教师又笑了)
      师:咦,为什么又不能了?
      生:因为有人量出了180°,还有的人估计是在量的时候错了。
      师:这样的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在不同的位置,我们只要稍不小心把哪一个角量错了,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会……?
      生:不是180°。
      师:就不准确了!要是我们能把三个分开的角……
      生:把三个角合起来。
      师:真不错!剪也好,撕也好,折也好,大胆尝试!注意这个问题可不简单,我建议想好了办法后,还可以同桌两个人之间交流交流。
      ……
      师:好了吗?谁愿意来展示,先告诉大家你研究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生:我研究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我原来量的是175°,现在变成了180°。
      师:为什么说现在变成了180°了?
      生:(演示折的过程)因为折好以后这是一个平角,平角就是180°。
      师: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研究锐角三角形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原来量的是179°,现在撕下来拼起来后也是180°。
      师:拼起来是平角,那肯定就是180°,那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肯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板书)
      师:这会儿心里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这些三角形的大小相同吗?(不同)形状相同吗?(不同)可它们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内角和都是……
      生:180°。
      师:同学们刚才剪也好、撕也好、拼也好所涉及到的其实是数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叫转化。我们常常遇到自己比较陌生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进行解决。
      ……
      感悟和内化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目标和追求,它既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则来自于对所学知识、方法的不断感悟、内化和提升,只有在这样有意识的日积月累中,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五、促进动态生成——有效对话的升华
      对话过程要求对话双方表达自己真实的理解,对话本身必然具有动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适时引导对话,并将其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只有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才能充满智慧。我们发现,课堂上如果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解决的过程中就比较主动、积极,效果也远比老师预设问题让他们解答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只预设问题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如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时,一位老师与学生这样对话:
      师:最爱吃桃子的4只小猴子来到桃树下,想找桃子吃。它们抬头一看“啊,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猴子们显得很失望。大家想一想,树上没有桃子了,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用0表示。
      师: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
      生: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树上没有桃子。
      师:有道理。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师: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
      生:0÷4=0。
      师:说得真清楚!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吃桃子。大家看一看,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0÷5=0。
      师:假如再来一只猴子呢?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0÷6=0。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生1: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大部分学生点头)
      生2:不对! 0不可以做除数。
      师:你的意思是他说的不准确?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生1: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8÷0= 0÷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生1:我在算8÷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8。
      生2: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当8还有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找不到商;当0÷0时,商又不确定,所以0不能做除数。
      (学生个个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上面的案例中,对话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的。由学生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解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总之,“对话”的有效性彰显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引领学生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以交融,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推荐访问:加速器 对话 数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