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浅议无意识心理对《罪与罚》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1:30 点击:

      摘要《罪与罚》是世界公认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出色的心理小说之一。本文从无意识心理理论来探索《罪与罚》中部分人物的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发掘无意识心理描写对小说双重人格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了解无意识心理在小说中对人物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浅议 《罪与罚》 无意识心理 描写 双重人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俄国作家,也是被研究的最多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命运苦难波折,在流放西伯利亚期间,由于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患上了癫痫病,从此,这种疾病伴随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但是他并没有被这种恐怖的病症打倒,而是把自己在发病时候最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他作品中的人物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以心理分析见长,但他的心理分析又与一般的现实作家不同,他更侧重向人的心理深层掘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的描写无处不在。因为癫痫病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热衷于以生理病态作为引导,对人物无意识心理进行挖掘,把人物的心中最隐秘、最深层次的活动全面表现出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无意识心理对人物的影响几乎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并影响着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
      《罪与罚》以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关于“刻画人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在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着力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情节结构也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
      陀思妥耶夫斯基凭着自身天才的直觉、灵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从文学角度,自觉不自觉地展现了人的内在本性:罪恶以及罪恶下的纯洁,而且他还能很熟练地通过文学笔触把两种完全对立的情感结合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除了感伤主义的友爱之外,社会双重人格也是他的早期作品的一个主题。他对人物的双重人格研究也非常深入。所谓双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心理障碍。
      一 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双重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开拓者,把意识分裂的人物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塑造出资本主义制度在沙皇俄国农奴制度冲击下所造成的心理畸形变态――双重人格形象。这一心理病态典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种变态心理在他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反映。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存在善良与邪恶的概念。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他的小说《双重人格》、《普罗哈尔钦先生》几乎完全讲述了这个主题。同样,我们在《罪与罚》中也可以看见双重人格的身影。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身上就有着鲜明的印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也有着阴郁、孤僻的一面。
      在他杀死老太婆和老太婆妹妹之后,他突然对自己所干的事情感到了厌恶和恐惧,而且厌恶情绪十分的强烈,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这使他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虽然,起初他并不是真的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但是现实却迫使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在文章开始拉斯科利尼科夫去当东西时在街上的内心独白中,他一直在想要下决心去做一件事。这里所指的事也就是后来所发生的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件事。因为他去当东西的时候一直在注意老太婆开抽屉所用的钥匙,而且之后他还询问了老太婆是否总是一个人在家。出来之后他内心又有了一段看似迷糊其实很清晰的内心独白:
      “哦,天哪!这一切多么令人厌恶!难道,难道我……不!这是无稽之谈,这是多么荒谬绝伦!难道我的头脑里会出现这样可怕的想法?我的良心竟能允许干这种肮脏的事情!主要的是:肮脏、卑污、恶劣!”
      我们可以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起初只是在空口说这件事并不准备把它实施,而这件事就是杀死老太婆。从他的心理我们可以看见两种不同的矛盾心理,即:要么做统治别人的“超人”,要么做被人统治的“虱子”。在这两种意识形态中,起初他经过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后者。但是在听闻了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遭遇以及自己妹妹的悲惨遭遇之后,他的内心开始出现了转变。而他的这种转变是通过梦这种无意识心理表现出来的。他梦见自己小时候遇见一匹驽马被一群醉汉疯狂麻木地活活打死,年幼的他冲上去亲吻已经死去的驽马。从这个梦开始,他内心的两种矛盾心理的位置发生了转变。现实逼迫他不得不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不能像梦中的驽马一样被人活活打死,而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去统治别人。故事情节就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了。但是当打死老太婆的妹妹之后他突然感到无比的厌恶。面对被自己活活打死的老太婆及其妹妹,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又展现了出来。他厌恶自己的所作所为。
      表面上看,拉斯科利尼科夫心理转变极其巨大,十分离奇。其实不然,他的心理转变是有规律、有根据的。首先他本来是个善良的大学生。我们从他在梦中对死马的哭泣就可以看出。但是在面对现实中种种悲惨的遭遇后,他不得不把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强制压抑在内心深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强制压抑自己内心情感几乎是不能成功的,即使压抑也只能是短暂的。果然,在杀死老太婆和他妹妹后,拉斯科利尼科夫一直强压着的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因此他才会对自己杀人的行为感到厌恶。这样就不难想象他为什么会突然对自己行为感到厌恶,这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这两种心理地位此起彼伏之时,也是他的双重人格交替之时。这两种人格也是前面提到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赖因哈德・劳特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中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无益处地指出,双重人格是人不相同的两半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把逻辑都毫无保留地和人物的意向、人的性格和活动相适应。《罪与罚》中的主要人物拉斯科利尼科夫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对于他的性格引起的行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方面去看待、评判。他是由多种性格糅合在一起的复杂体。其实人与其行为一般不能说明它们是可以明确规定的,在双重性中实现着多重人格的分化。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多半是聚集在一个人中的各种倾向彼此相互发生冲突。就像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性格,人们就有多种说法。在巴赫金的诗学全集就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主要人物,作为思想的人,是绝对的无私,因为思想确实支配了深藏在他们身上的个性的核心。不是他们作为描绘对象的个性特点,也不是对他们行为的外在评价,这种无私表现在他们真正的生活在于思想的领域,拉斯科利尼科夫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绝对无私的。一些说法把他看作是关爱自己亲属的人,因为他愿意帮助贫困的母亲和妹妹;另一些说法把他看作是俄国的哈姆雷特,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有着雄心期望干出一番伟业,但却无能为力;还有些人把他看作是一个摒弃了社会道德标准的人,是一个在社会条件和贫困的压力下去犯罪的人,是一个想用不正当的手段恩赐人类的人,如此等等。但是实际上,拉斯科利尼科夫同时表现出这一切,而所有这些特性在他身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二 斯维德里盖洛夫也有善良的一面
      同样,我们从斯维德里盖洛夫身上也能看见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各种倾向彼此的相互冲突。斯维德里盖洛夫在自杀前做的一系列梦的第三个梦中:在一个黑暗潮湿的雨夜他见到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姑娘因为摔破了他妈妈的一个碗而在外面躲了一晚,他猜测到这个小女孩没人疼爱而且经常被酗酒的厨娘母亲毒打。然后他就把小女孩抱回自己家,让她睡在了自己床上。丧尽天良、无恶不作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居然也会同情关心一个毫无相干的小女孩。而且在他把小女孩抱到自己床上睡觉时,还给她盖上被子,连头都裹进了被子里。可见,斯维德里盖洛夫是确实关心这个小女孩。但是让小女孩睡着之后他立刻又忧郁沉思起来。他突然又想到:“瞧,又多管闲事了!”心里有一种痛苦和气愤的感觉,“多么荒唐!”。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斯维德里盖洛夫身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在梦中的冲突。现实中的他是坏到极点,但是在梦中又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的一面。在梦中他把小女孩带回家肯定是出于真心的,这是他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但之前他逼死了许多人,在被杜尼娅当众揭露之后,他陷入了无限的恐惧和痛苦之中,并认清了自己的罪恶。在这场梦中就是两种人性在无意识情况下的激烈冲撞。现实生活中的他想通过做善事来赎罪,但是最终也是无济于事。这也决定了他的命运。在去美国还是选择死亡的徘徊中,他选择了死亡。因为只有死亡才能平衡他的罪恶感而得到悔过。
      现实和梦交相辉映,梦使得我们了解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深处,并洞察人的思想活动,而且能使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现实的影子。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
      “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而且与现实极其相像,有时会出现一些可怕的场景,但同时梦境和梦的全过程却是那么真实可信。而且有一些那样巧妙,出乎人的意料。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现象,奇妙地表现现实,表现最复杂、最隐秘的思想感情及其内心活动。表面看来这些梦是不真实的,然而梦中的形象及其行为附在人物身上,所呈现的他们是比真实还要真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和梦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就像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无意识心理表现出来的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真实。但却比现实更加强烈,更加震撼人心,而且梦也更直观地呈现了斯维德里盖洛夫的双重人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的发表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成熟。叶尔米洛夫称它“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晚年对自己的创作特色作了这样的总结:
      “用完全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探索人。这主要是俄国的特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无疑显示了民族精神……虽然现时的俄国人民对我并不理解,但我会被未来的俄国人民所理解。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人物,几乎无须外貌描写,只要语气、声音,就将他们的感情和思想,甚至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现出来。又因为显示着灵魂深处,所以一读其作品,便会使人发生精神的变化。灵魂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来?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最重要特征。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从未承认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但是他的作品确实是拷问人类灵魂的伟大工具。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是对俄国和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周成堰:《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3] 王培英:《从性格塑造进展到人格心理解剖》,《北方论丛》,2002年第5期。
       [4] 巴赫金,白春仁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 斯特凡・茨威格,申文林译:《三大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郭春凤,女,1967―,河北邯郸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单位:邯郸广播电视大学。

    推荐访问:无意识 人物形象 影响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