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解析贝多芬《悲怆》的戏剧化表现] 贝多芬悲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06 点击:

      摘要《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演奏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显示了贝多芬的奏鸣曲逐渐向浪漫主义风格的前进。它以戏剧性的优美曲趣被世人所熟知和热爱,它的音调庄严、感情崇高、情绪激昂,寄予了贝多芬最深的自我写照,这些因素也彻底形成了贝多芬初期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悲怆》钢琴奏鸣曲也由此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杰作和光辉顶点,其艺术成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赞扬。
      关键词:贝多芬 《悲怆》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1792年贝多芬27岁时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的钢琴奏鸣曲作品。这首创作于革命年代的艺术杰作,已经不再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将青年时期的青春活泼的音乐情绪,转换为历经生活磨练后的悲剧性的音乐情绪。贝多芬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文学著作为题材的作品较为常见,却很少采用标题性的标记,因此,他当时把这首钢琴奏鸣曲标记为《悲怆》的主观动机,被后世研究者解释得多样而复杂,由此而产生的争议和矛盾也很多。《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整体音乐基调并不是痛苦的,这种“悲怆”与贝多芬后半生感人肺腑的深刻凄怆的悲剧性音乐风格还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史托科所说:“《‘悲怆’钢琴奏鸣曲》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存在着共通的‘青春的哀伤感’”。乐曲的各个部分都显露出贝多芬富有力感的戏剧化特色,这是贝多芬探索出来的音乐新道路、新形式,也是音乐作品的新高度。《悲怆》钢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一 戏剧化表现之主题矛盾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充满悲壮情绪的庄板,以及空前绝后的独创性动机式引子手法,把整个乐章带入了严肃、庄重的氛围。引子开头的几个小节已经展示了整个乐曲的形象,由此而成为整个乐章内容的重心。象征着命运胁迫的第一小节给人以阴森压迫之感,在c小调上以附点音符的节奏,配合丰富复杂的柱式和弦织体加以呈示,随着和弦的厚度变化,阴暗、威胁、悲怆之感渐渐映现,它哀求的音调在庄板速度的配合下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动荡不安、悲伤愤慨、哀叹和反抗,这正是命运的阴沉压力与生活的痛苦叹息两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体现,它给人一种明亮的希望,同时又给人一丝的绝望。这就是贝多芬创作土壤造成的悲怆情绪,同时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接下来减七和弦一次次阴森压抑的鸣响,高四度和高八度处反复模进出现痛苦的音调,把整个乐曲推进到高音“降A”时,经过休止符的脉动和潜力的抑制,一股强大的爆炸力在等待中酝酿着,终于激励下降的半音阶激流爆发而出,突破了悲剧性的阴森压迫。又运用了一个小调七级音的自由延长等待,在引子的结束处,预示着后面即将爆发的阵阵怒潮。
      显示部有着突入暴风雨般的激情与兴奋,表现出华丽灿烂的主题性格。它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跑步的状态,有着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特质。音乐紧接着引子的和声,以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发展,伴随着左手的震音,主部主题在断奏中充满着持续不断的热情。自然不留痕迹的乐曲衔接中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的调性,使得主部主题均匀的跑动,加之右手跳音时在p的力度上像石头一样轻巧弹性的迸发而出,由此连音时和声丰满,力度加强。音与音之间在急速推进中不给人以喘息余地,表现出一种如同暴风雨般的激昂意志。
      继之而来的是副部主题,它如歌般的在连接部的降E大调的同名小调上开始,激情满怀,鲜明机智。并与主题形成对比,极富流动感和装饰性。并以断奏来象征“叹息声”,在阴暗和压抑的气氛中,不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整个调式调性的过渡看似毫无章法,而实际上巧妙地利用了一对同主音大小调共用一个属和弦的特点,使其间的衔接既自然而又独具一格,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中副部必须在属调上进行的规则。值得一提的是,副部主题的音调是从引子中的音调演变而来的,然而同样的小调,却没有了引子音调中那种阴森压抑。不管是在转调前还是转调后,浓重的低音一直处于持续运动的状态。这种浓重的低音与明快高音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强了乐曲的欢乐气氛,表达了贝多芬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遥想。
      展开部以引子的动机和快板的动机相互结合,在g小调上开始,又回到了引子的素材上,因此集中表现了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残酷命运的威胁、阴暗势力的压迫、以及隐隐作痛的受伤的心成为这一主题的新的感情细节。而后通过减七和弦的同音异名转换,冲突和矛盾在e小调上交替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增强了乐曲的悲剧气氛和冲突的激烈程度。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主要主题在主调上再次归来,显示部的乐思又一次出现在再现部。尾声又想起来沉重的引子主导的动机,并且反复出现了三次,整个乐曲的形象更加倔强和悲剧化。最后的五个和弦,准确、铿锵、有力,以所向披靡之势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贝多芬钢铁般的意志力,以及与命运抗衡的力量和气概。
      二 戏剧化表现之形象冲突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运用优雅如歌的慢板,力求渲染一种祈祷似的气氛,给人崇高而纯真的音乐形象,用以描绘了贝多芬在经历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紧张搏斗后,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那种平静、纯朴、崇高的精神状态,这与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二乐章的音乐形象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仿佛如临其境,看到贝多芬漫步在雨后的田野树林,欣赏着雨滴在树叶上跳动,摇曳的树叶与彩蝶共舞,鲜艳的花朵与蜜蜂紧拥,空气中还有随风飘洒而过的雨丝的味道,倾听着远处传来的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他”的烦恼苦闷从漩涡中得到解脱,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柔的安抚,右手上下跳跃的旋律和左手下行级进的曲调相互回应,仿佛正在思考的贝多芬自问自答的反复探索。高音声部时而在E大调上盘旋,轮廓分明,连贯如歌,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婉转相映,就好像贝多芬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高低起伏的情绪变化。不出重音的流动感的音型,使得整个第二乐章的音乐基调进入平稳和柔和之中。随着中声部三连音的伴奏织体的出现,优美柔和的歌声转而庄严肃穆,饱满而又激烈,似乎打断了贝多芬紧张的思考。犹如温柔的女声合唱的音乐,体贴地安抚着作曲家疲劳的身心,优美的合唱与田野景色溶为一体,包含着崇高的“人们心中的宗教”精神。
      第二小节的结束动机,加固了前面的终止。主导声部继续着十六分音符的线条,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织体上,整个乐章的走向开始趋于自由,音与音之间开始出现朗诵音调的性质,当这种和声成为四声部旋律后,人们似乎会听到大自然周围不安的回响。它犹如男女二重唱般,互相倾诉着心中的悲愤,从而唤起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甘于被压迫的反抗声。当主要主题以丰满的三连音再次出现时,贝多芬以心理的笔调展示了内心感受的连贯性。他做出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避免了第三个音的弹重,并把第三个音与后面的音连接起来。这一崇高的构思,一方面预示了贝多芬后期创作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看到了他惊人的演奏技艺。他思想的深刻、广阔和丰富,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在这一个乐章的结束部,贝多芬以称心自得的音乐表情,试图创造出一种平静祥和的气氛。八度音抒情的音型仿佛田园里的歌声,婉转的旋律从高音区逐渐向低音区转移,使得周围的嘈杂趋于平静,蒙上了一种平静宁和的色彩,于是远处柔和优美的旋律在风中慢慢消失了,黄昏的田野渐渐消逝在眼界之中,仿佛贝多芬的心情也和周围一样宁静。
      三 戏剧化表现之情绪对比
      第三乐章为构筑在奏鸣回旋曲式上的从容的快板乐章,它实际上是奏鸣曲曲式特点与戏剧性相互结合的终曲。整个乐章的乐思与第一乐章的乐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优美的旋律中游移着起伏不定的情绪,让人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绪之中。在第三乐章中,伴随着前两个乐章中的思考和疑问不再出现,换之以乐观主义精神。在气势磅礴的呼声和战斗的军号声中,本乐章的引子开始。它如第一乐章的引子一样,为整个乐章奠定了音乐的基调,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继之而来的第一主题中百折不挠的气势,以及炽烈狂热的激情,使得乐章的第一主题所表现出的斗争场面更趋宏大。随之,在第二主题中,出现了顽强的反抗和挣扎的音乐表情,它似乎在暗示面对命运的阴沉压力与生活的痛苦,作曲家心中那种百折不挠、坚强如刚的生活信念。正是如此,在第三乐章的展开部中,贝多芬以充满矛盾和戏剧性的悲壮情绪将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到结尾处,激烈的音流迸发而出,排山倒海般地扑面而来,仿佛在热情的呐喊胜利的到来,激动的音调造就了欢欣鼓舞的气氛,不禁促使人奋发前进。
      此乐章音乐虽不如第一乐章有十足的分量,但是它亲切浓郁的歌唱性特色,仍然不应该被忽略,呈示部主要主题以弱起小节展开,带有令人郁闷游移情绪。清澈、均匀的左右伴奏以及用p控制的右手主题主旋律,塑造出了轻巧漂亮音乐线条,带有一定的歌唱性,使得整个旋律都有着新鲜感和难以明说的情趣。贝多芬在本乐章音乐上的扩充,音调、织体的运用,都充满着戏剧化的悲壮情绪,这一音乐性质虽然与第一乐章相同,但是他并没有针对性的去解决第一乐章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利用温柔的、不响亮的音乐元素,来塑造一个多样化的、柔和的、徘徊着的田园形象。一种忧郁的思想情绪贯穿着整个乐章,即使乐章中时而激发出猛烈的音流,快乐的情绪也从未占据上风。仿佛贝多芬在思考着人类的苦难,大自然的温存,并且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气氛中安抚着内心的创伤。他似乎试图在广阔的田野中,在天空和森林中,寻找着可以躲开暴风骤雨的避难所,他掩饰不住内心的烦闷与悲伤,情绪的起落完全显示在音乐之中,给人一种混乱而神经质的感觉。
      主要主题复合体的再一次出现,加强了乐章开始时的烦闷游移的情绪,并更添了忧郁。紧接着是一个幽静柔和近似三声中部的第一部分的主题,其中使用了巧妙的对位技法。值得注意的是倒影进行中的两个声部的结构,它们犹如高低抑扬的舞蹈音调,在演奏的过程中,其变奏反复的乐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曲忧伤的舞曲,中间部分是一个短小的模仿式结构,这里开始的八分音符进行引入了一个音阶式的断音声部,像是激起了一场暴风雨,第三部分情绪转而激昂,恰似波涛暗涌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撞击着礁石,开始的乐段变奏的再现,直到最后,一声沉闷愤怒的吼声,把整个音乐主调送上了顶点。
      在凶猛愤怒情绪之下,整个乐章进入了再现部,再现部将显示部的音乐材料在曲式上进行了本质性的改变,整个音乐情绪不再游移徘徊、忧郁痛苦,转而让人激动起来。再现副主题p的突然进入,给整个乐章以新的铺垫,在强弱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鲜明、果敢的旋律渐渐出现,它似乎预示着贝多芬决定归于平稳的决心。随之而来的强烈的尾奏,充满着斗争的戏剧性,万马千军奔腾而下的最强奏音阶,好像把所有的一切都粉碎了。贝多芬的这种突然强奏的结束手法,表现了他以无比豪迈的热情面对未来的情感,也显示了贝多芬大胆的音乐作风。
      总之,实际上,《悲怆》奏鸣曲是一部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与命运的残酷做斗争,勇敢追求美好人生和理想的伟大的诗篇。它苍劲有力,绵密紧凑的音乐节奏是热烈追求人生价值激情的表现。作品在变化与统一的戏剧性中,体现了贝多芬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冲破了思想情感传统的表达模式,重建音乐结构,力求表现自我的力量,反映了上升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变革者的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青:《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力度对比》,《音乐探索》,2000年第2期。
       [3] 霍鹏飞:《论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创作特征》,河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 李艳慧:《从乐曲〈悲怆〉浅析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剧作家》,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潘汉超,男,1968―,广西武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和声教学,工作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贝多芬 戏剧化 悲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