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承揽合同 > 正文

    新时期如何锤炼高尚的师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1 04:50:45 点击:

      摘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被委以重任的同时,更担负着涵养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职责。这就对教师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既做“经师”,更为“人师”。师者德为首,师德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关系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新时期“师德”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德、能、情三“馨”教师,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要充满活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能;激情
      教师关系到教育大计,教育关系到百年大计。教师与财富和权力无关,却关系到人才培育和民族兴衰。师者德为首,教师自身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治学育人的首要问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尤要秉持雷锋甘做螺丝钉的“朴素”之德,践行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平”精神,将我们青春的追求、热情和责任,融入到青春的教书育人事业中,去历练、奋斗、奉献,让人生在平凡中闪光,在平常中担当,在平静中升华。
      一、锤炼高尚师德的必要性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通才”和“专才”之争,前者以美国的通才教育模式为代表,后者以原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为代表。无论是以通才为取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专才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要引导他们经过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的为学阶段,进而达到笃行、知行合一的境界;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被委以重任的同时,更担负着涵养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职责。这就对教师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既做“经师”,更为“人师”。师德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关系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尽管近年来,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呼声愈来愈烈,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作祟
      由于大学生成绩考核的压力比之中学大大减轻,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他们追求工作上的波澜不惊、过得去就行,满足于应付差事、完成授课任务大吉,不去积极主动地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技能,也不去研究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将自己定位为“传声筒”,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行为听之任之,对学生考试舞弊、学习懒散等现象不批评、不制止,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课外请教等所谓的“麻烦事”敬而远之,此类做法从表面上看使风险不沾边、问题不沾身,实则庸碌无为、失职失责,这不仅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更违背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将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利益驱使下急功近利
      由于现阶段“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关于师德考核的缺失,加之目前教师收入普遍不高,出现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科研关系自身,而教学则关系他人,因此“科研是收益,教学是支出”,他们以科研工作量为第一要义,一心发论文、做项目、评职称,而投入教学的精力却很少,造成教学科研严重“偏科”。有的教师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投身第二职业挣钱,忽视自己作为教师的本分。这些做法有悖大学教育目标,牺牲了学生的利益,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不拘小节,不能为人师表
      学生,简言之就是学习的人。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模仿能力,而教师就是他们最易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但是,有的教师仪表不够端庄稳重,表情、手势不够自然亲切,有的教师甚至举止不文明,出言不逊或肮脏,对学生缺乏尊重,与为人师表的要求相差甚远,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种符号,一种传递师爱和温暖的符号,一种发现美讴歌美的符号,一种传承文明和智慧的符号。
      目前,教师师德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教师收入偏低的原因外,还要从教师自身探寻根源。由于一些教师教育理念失位,只管“教书”,完成授课任务,而忽视“育人”,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沟通。师德需要培养、提升,更需要自我锤炼。
      二、新时期高尚师德的内涵
      人们自古就意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分别体现教师对个人、社会皆有影响。教师的贡献是任何行业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培养的人才,大至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小至家庭骨干、社会劳动者,一旦出现失误,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对个人、对家庭而言则是一生之误、一家之误。
      司马光更认识到教师“人格”的可贵,他认为“经师”容易遇到,而“人师”则不容易遇到。这里所谓“经师”,当属“授业解惑”的范畴,为学生教授知识、解答难题,相当于“教书匠”;而“人师”,则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但授学生于鱼,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传道”。在此,师德是“人师”区别于“经师”的关键。
      对新时期的教师而言,“师德”的内涵比之以前要丰富得多。正如“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还要求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纲要把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里的“素质”与司马光提出的“人师”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即要求教师不仅德能兼备,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也为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指明了方向。
      这其实也指教师的层次问题。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不仅要教课,还要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总之,要做学生的教育者。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提倡每一位教师学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使自己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还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细细品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发现“三平”精神,不仅是对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充分体现,也是对教师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更为如何做“人师”提供了最好的注解。那就是做德、能、情三“馨”教师,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收获内心的幸福。   三、践行三平精神,做三馨教师
      (一)德馨
      师者德为首。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立身不忘为人之本,更被看作社会的表率、道德的化身。
      高尚的师德,使人格更显高贵,让生命大放光彩。李灵、徐本禹们用青年人的担当,许给乡村孩子一个未来;石兰松们用荡起的双桨,把爱与温暖摆渡进乡村学校的课堂,撑起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天空。
      修于内而形于外。教师的工作是有形的,但影响是无形的。在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德育”乃教育之首,他尤其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认为教师不仅要学有专攻,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更要以自身之德性,为学生的修养、意志和情绪锻炼和完善做好“前导”,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促进知、情、志三个方面的发展,这也是他著名的“从游论”。因此,高尚师德的锤炼显得尤为重要。
      而高尚师德的锤炼,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要求教师不去刻意追求喧闹富贵,也不过分在意贫穷。具体来说,在学术上,他们要秉持安贫乐道、淡泊独立的精神;在育人上,他们要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在奉献上,他们要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
      (二)能馨如果说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则是发展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践行师德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无能”便是“无德”,如若抛弃师能,那么再贵重的德性也是物无所系。
      之于育人,学识与德性并重,甚至在教育的初始阶段更为重要,师者需以其博学多知的学识魅力发挥感染引领之用,赢得学生的仰慕与钦佩,获得学生的尊重与遵从,从而使道德育人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首先,要依托课堂教学的平台,善于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能”。在改革中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在不断的摔打磨练中,深刻认识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创新激发热情。教学理念的创新,促使教师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教学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使他们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坚持学习,这是提高师能的有效途径。学,是志存高远。邓小平同志说,不注重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教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自我完善、提升。
      (三)情馨
      人只有在激情的推动下工作时才真正体现其伟大。激情,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创新、永葆活力的动力之源,而教师的“满腔热情”,要在“平静之中”酝酿、焕发。
      从青年时代到耄耋之年,无论顺境、逆境,无论社会、学校、家庭发生了如何变化,霍懋征60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提起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人们总会想到他带病支教新疆石河子大学,却很少了解他在不惑之年就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等400多万字的专著,还历时七年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满怀激情,何以这般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爱,何来这份坚守和执著?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恰当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利用博客或空间,将教学感悟、课堂乐趣和教学思索写出来与学生共享;通过QQ、微博等即时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为他们答疑释惑,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熟练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了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电脑使用技能,为教书育人注入新的活力,和学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增加了和学生沟通的渠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兴国、强国的最高使命,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知书达理,有大眼界、大气魄、大作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不断锤炼高尚的师德,不仅要做到德能兼备,还要充满激情,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博学笃行、品格高尚、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爱苾主编,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朱新平、赵立东编,教书育人之道[M] ,漓江出版社,2002年

    推荐访问:锤炼 师德 新时期 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