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从“草书的自觉时代”看草书的现代探索】草书是什么时代的文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6:10 点击: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环境、存在空间环境以及交流环境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书体”生存环境和当下草书发展状况,做了充分比较,对今日草书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思路:即,只有从草书逐渐形成的古典体系和骨血中,找到符合现代审美的 “切入点”,使其既承继传统,又具时代性,才可能使得草书艺术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字:草书 自觉时代 现代 环境
      中图分类号: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 (2008)07-0012-03

      “草书的自觉时代”是“书法自觉”现象中的一方面,一般认为始于魏晋南北朝。这当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莫大关系。比如儒、释、道文化和思想的相互碰撞,隐士文化和世俗文化的激烈交锋,因时局动荡引发的知识分子思想领域的活跃、跌宕、豪迈不羁等等。凡此种种,文人们需要通过一种最直接的形式抒情达意,发兴遣怀。书法,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于是,“草书”,书法中最为自由、最灵动潇洒的书体,便迅猛发展开来。
      而时间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同样是新兴书法,只是隶属于当代书法的范畴。如同魏晋南北朝草书的生成环境,这一时期的新书法变革,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巨大的时代变革开始的。其主要包含两大类:现代风格和现代形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形态转化为现代艺术形态是以毕加索(Pablo Picasso)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为临界点的,其后才可以真正认为其进入了现代进程。其后便以康定斯基为开端进行了首场现代大革命,迎来了抽象语系和抽象形态这样两种艺术形式;再者又是以杜桑(Marcel Duchamp)为发端进行的第二场革命,迎来了现成物语系和现成无形态。最后现代形态便进入了全面开展阶段。简单地说,古典艺术大都属于仿生系统,现代艺术属于非仿生系统。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流派,如野兽派、表现派、稚拙派、超现实派、照相现实主义等等,都属于现代风格而不是现代形态。
      书法自身是“非仿生”的,古典与现代的分水岭主要在于“文意”方面。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们由于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书意”一直附属于“文意”而存在,强调书法的“宣文”、“传文”的功能。与此同时,受到庄、禅精神和表现精神影响,又阔谈“书意”,避谈“文意”。而在古典书法当中,谁都知道“书意”离不开“文意”,只不过文人们觉得那道理过于浅显不屑谈及罢了。
      正是过分注重书法中的意趣,注重书法书写中“人”的性格、心绪、情怀的介入,“书意”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 “书意”的热忱推崇,经历了三个变化:草书兴起为一变,狂草兴起又一变,明、清表现个性的狂肆书法为一变。相对于文意曾经的主导地位,“书意”不断升格、文意不断弱化的趋势,也许潜藏着一种“文意”灭亡的可能性。

      一、 文化环境

      (一) 古典语境与现代语境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以手杂、信简、长卷的形式为主,以他们的话语方式进行着一般性的联系。就人际沟通而言,与我们今天运用手机、电脑进行一般性沟通毫无二致。其中最为关键的“语言”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文意”。“文意”在古代一直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哪一个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不是满腹诗书呢?他们有着文人特有的气质,并心醉于用书法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帖《远宦帖》、《中秋帖》等。透过其中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感情的流露,这当然也就需要有夯实的古典文学功底才能做到“文意”与“书意”的统一。
      影响文意的因素比较多。书法家们以“积学”作为加深造诣的途径。这里的“学”,包括了哲学和思想的积淀,又有历史人文的浸润,更有着文学,尤其是以诗歌、骈文和辞赋为主体的魏晋文学的滋养。
      在诗歌方面,首先是建安诗歌,主要代表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及竹林七贤这样一些正史诗人。其中以阮籍为首,其《咏怀》诗如“灼灼西聩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与我们看到的王羲之《寒切帖》有着类似的语境。后人称此帖 “含质”甚于“耀文”,大致意思是,该帖内容甚于形式,诗句的美丽盖过了书法的魅力。但是,如果没有王羲之的 “文意”的渲染,那“字意”又怎能体现得如此绚烂呢?这也就是“文书并重的书法自觉时代”到来的标志。在此还是稍稍偏重于文意的。其间还有世传为西晋诗人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则以陶渊明为首,其书有《归田园居》、《拟古》等,诗句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依还”等,用词朴素而自然,意境悠远而旷达。我们虽未能见到其书法作品留世,但一代文豪,书法功力想必也相当了得。他当然能够通过他的文采来烘托其书法的“意境”之所在。还有山水诗的代表者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齐、梁时的谢�、任�;而北朝时期,北齐有邢邵,北周有庾信、王褒。 在骈文和辞赋方面,仍然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植的《洛神赋》,正如赋文中所说:“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花茂春松。”新词艳丽,层出不穷,是汉朝赋向六朝赋过渡的桥梁。其文章骈偶华美,突出地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动荡时期,各艺术门类都在不断创新,发展沿革。
      正是这种在社会话语层面上所出现的变化,让我们窥见了书法和社会、文化的共生性。的确,如果沿着横平竖直、笔画独立的章草,向笔走龙蛇、鹤鸣九霄的今草递变这一现象细究下去,我们会看到,整个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都会凝聚在小小的笔端――
      比如,今天的语言环境是以 “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文化语境作为基础的。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已经不再是文言古体而是白话,甚至伴有一些英语的成分。人们日常的交际早已从单一的语言形式变为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因此,草书如何从固有的语境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更为可观的包容兼具的开放性特点,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前辈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不管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汉字观念的称述,还是之后对汉字本身空间造型营构的探索,都是如此。前辈们对于书法在现代语境中如何适应,进而如何表达现代生活,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寻。其中,草书的探索是最为有效的。如洛齐的《情书系列》、《黑色系列》。
      即便如此,在当代的书坛上,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构成了一种文化拉力,他们处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结构中,表现了对各自艺术对象的坚守状态。一种是回归经典,另一种是在空间观、结构观、媒介观上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敏感度把握这一巨大的精神跨度,而呈现出丰富的开放性。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问题。它要求我们从整个书法的古典与现代的文化比较中寻找一个“切入点”,使我们的书法文化,既尊崇传统,又适用于现代。
      (二) 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讲究 “和谐”,而西方文化则以逻辑理性思维为主,讲究“人与物的独立性”。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交流有了一定的障碍,但是笔者认为抽象的表现性是它们相近似的部分。文化的抽象是通过一些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中国书法艺术就是表现文化的抽象的一种独特形式,而西方文化的抽象是通过诗歌等形式表现的,绘画是到了毕加索之后才开始表现抽象。如何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来进行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呢?这便是书法。而书法中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相类似的是草书。现代草书的发展已经或者正在借鉴西方的现代绘画形式,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观的探索形式,有益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可兼容性”缩小。文化的差异并不会使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对立的局面,而是它们之间相互吸引与融合的过程。文化的多元使得艺术有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和平台。我们的书法发展既要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与自我个性,又要能够表现世界性,这样才能与世界其他艺术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
    [ 2 ]
      二、存在空间环境

      (一) 圈内空间环境
      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文士们开始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体悟,这时书法的“自觉时代”便随之到来了。当时的士大夫们醉心于书法的创作,尤其是草书的创作。我们可以从当时赵一《非草书》对草书的抨击:“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光世也”中看到草书在当时是如何的盛行。在艺术史上,对新兴现象的争论愈猛烈,也就说明了新兴现象正走向“自觉”。《非草书》还有言:“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纸画壁,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尤不休辍。”除了我们一般认为的这是言说对草书的痴迷程度外,还可以看出他们也在对草书创作进行探索。这些探索便为后来王羲之今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书法的自觉,尤其是草书的自觉是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古典革命,是“书意”在“文意”管制中千百年来为自身解放而奋斗的结果,是高度崇尚书写汉字文化结构的产物。它就发生于公元2世纪的中国。
      除以上一些探索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书法组织和展览对书法特别是草书这一艺术形式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草书的发展为我们与西方现代艺术相交流的提供了一些条件。
      (二)圈外空间环境
      在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之下,所以更需要深入地探索其本身的艺术特性,使其能符合现代艺术的要求,更能达到“抒写时代”的特征。

      三、 交流环境

      (一) 展示平台之变
      魏晋时期虽然是一个变革时期,但是它的交流方式依然是书简、尺牍、信札等古典形式。这当然是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决定的。如此,当时的作者便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书法创作,需要根据书写纸张的大小、尺寸来安排其书写的内容、字体和需要采用的技法。
      曹魏书法家魏延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建劲丈之事,方寸千言”。这说明,当时的书家们也在极力要求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用以施展。自明清而后,便由小尺幅的、横向的书写变为大幅的挂轴、中堂等形式。工具的改变使得技法随之变化。今天,我们可以选择的工具――纸张笔墨以及书写的环境――空前丰富,我们当然可以如同“魏晋书法的自觉”一样,开创又一个“改革开放后书法的自觉”。
      (二) 交流速度和范围之变
      近年来的网络发展飞速,使得书法交流速度也由过去缓慢的自我改良,而成为现在的“一日三变”乃至更甚。如今的书法网站名目繁多,可供交流的作品灿若星河,交流速度之快可谓“空前”。很多书法家通过网络,就实现了作品的及时交流。特别是草书,其原本就是“匆匆不暇草书”、“临时从宜”之作,更加适合这种快捷、多变的交流方式。
      网络的交流方式,也使交流本身从过去的狭小范围内的直面交流,到今天的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多空间的交流。只要是对书法有热情的人,不管身在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
      当然,网络时代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品上传、更新的过快,观者失去了面对纸媒时代,以“纸”为阅读载体的快感;良莠不齐的作品,同时急切推出,可能会败坏了一般欣赏者的胃口;不正确的导向和竞争,可能会误导鉴别力不高的读者等。但是,作为一种传媒技术的衍生物,网络只负责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把握方向、传播艺术、共享成果,是我们的书法家要做的。
      但是,不论是网络时代的传播与交流,还是魏晋时期尺牍之间的情感传递,书法的真义,从来是给人美感,适于用生活,张扬汉字的气质与美丽的。这其中,不变的是书法本身的韵律和对美的把握与体现,变化的是,书法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时代,适应大众审美。作为书法艺术从业者,需要保持一种自觉:将书法艺术用于传递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气息,并使之逐步成为大众艺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如是,当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自觉”,就有了精神继承,有了现实追随……

      参考文献:
      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邱振中主编《当代书法创变:理想与批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王冬龄主编《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M],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 1 ]

    推荐访问:草书 自觉 探索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