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戚继光:守蓟门镇北方,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2:52 点击:

      嘉、隆时期的明王朝,北方受着鞑靼诸部的威胁。倭寇基本消灭后,明朝廷便集中全力对付鞑靼等部。   在明代,把蒙古称作鞑靼。明初以来,双方长期处于对立。辽东关外则是朵颜、福余、泰宁组成的兀良哈三卫。朵颜等卫是明王朝属卫,但反复无常。嘉靖末年,鞑靼的俺答和小王子(明时人称作土蛮)经常袭扰明朝北部边镇。朵颜卫首领董狐狸、长昂等则与鞑靼势力勾结。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俺答率众数万掠山西。同时,朵颜等卫又勾结小王子,攻掠蓟镇、昌黎、抚宁、乐亭等地,抢掠居民、牲畜和财物。小王子的骑兵一直打到滦河,震动了北京。
      这时,昏庸的明世宗刚刚死去。明朝当权集团力图对日趋腐败的朝政加以整顿。面对鞑靼的严重威胁,如何加强北方的防御,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西北有王崇古,东北有李成梁,边防稍固。唯独京师门户的蓟州一带,形势最为重要,防御力量却最薄弱,亟待加强。于是,朝臣便都注目于在东南抗倭斗争中显露出了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们。
      (一)北调蓟门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六月,工科给事中吴时来上疏,请调戚继光来昌平练燕蓟兵马。此时,戚继光除任福建总兵兼及浙江金华、温州二府外,又被晋职兼管广东潮、惠二府及江西伸威营军务,责任重大。福建当局上疏朝廷,请留戚继光以安定地方,故没有调成。是年秋,俺答和小王子屡犯塞,北方形势危急。御史李叔和又上疏,请北调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吴时来也再疏推荐。穆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兵部同时还调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防边。
      戚继光幼承父教,青年时期又曾戍守蓟州五年,对蓟门军事情况是熟悉的。他在抗倭斗争中,也一直没有忘记北方的鞑靼。曾将抗倭战事与西北边事加以比较,指出西北边事有五难:第一,倭寇来犯,最多不过两万人,鞑靼骑兵则常达数十万。西北边界数千里,明军兵力分散。鞑靼集全力以攻一点,故常能突破而入。第二,倭寇基本是步兵,战斗在五步之内。鞑靼尽骑兵,行动疾速,更难抵挡。第三,明军作战主要靠火器,但在北方,常处下风,作战不力。第四,倭寇受大海和季风影响,来去有一定时间,便于掌握。而鞑靼来去不定,活动规律难以掌握。第五,北边各镇,相互观望,人心不齐,号令不一,更加削弱了防御能力。戚继光感慨地说,上述五难有其一,事情就不好办,何况五难俱全呢?(《明经世文编》第338卷)他的朋友汪道昆曾问道:假如一旦大将军受命往西北防边,打算如何决策呢?戚继光的回答的是,北方的京军、边军、班兵以及招募而来未加训练的乌合之兵,均不可用。必须朝廷给他偏将三十员,募兵十万,按照练浙兵的方法训练三年,而后才可以出击作战。至于战术,戚继光根据北方地理和鞑靼骑兵的特点,提出了车步骑联合作战的设想。戚继光后来奉调北边,正是按照这样的考虑,向朝廷提出自己的守边方略的。
      在调戚继光来北时,吴时来曾提出同时调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但未得朝廷允准。当俞大猷得知戚继光北调时,曾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以作鼓励。信中说:“丈夫生世,欲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安于东南,欲与千古之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俞大猷《正气堂集》第十二卷)他衷心希望戚继光“努力自爱”,以报国家,创“传之千古”的伟大功绩。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元月,戚继光满怀与千古英雄争豪的壮志及“直欲捣祁连”的急切心情,来到了北京。立即向朝廷上《请兵破虏四事疏》,对练兵、军饷、制兵器、均赏罚等有关事宜,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他向朝廷提出了懈决北方问题的上中下三策。如能给他募十万新兵,练成“节制之师”,出战则定操胜算。然后以这十万兵为基础,分训九边之兵和京营,全国军事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再大修屯政,寓兵于农。冗兵既可汰,冗费又可省,不仅强兵,且能富国,此为上策。其次,练兵五万,也可与鞑靼一战,不使南犯,保内地数十年之安,是为中策。再不得已,练兵三万,这样难说一定会有功,但也可加强防御。待敌来攻,乘机出击,这是下策。如果连这也办不到,使他所率不过万人,北地如此辽阔,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戚继光的议论精辟透彻,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也切实可行。但这时朝廷内部,阁臣之间相互倾轧。高拱已经罢去,徐阶也渐失去穆宗信任,多次请求致仕。张居正尚未掌握实权。大臣议论纷纷,政见不一,朝政很不振作。兵部尚书霍冀将戚继光留在京师,仅命他担任神机营副将。神机营是京师三大营之一,设副将二人。该营虽辖兵数万,但每一副将能直接统率之兵才六千人。而且京兵多为权豪隐占,营伍懈弛,无法进行训练,戚继光对此深为失望。这年三月,他专门写了一篇长文,名叫《请兵辨论》,以图说服当政大臣,同意他练兵十万的建议,但没有成功。由于蓟辽总督谭纶的竭力推荐,是年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州、昌平、辽宁、保定练兵事务,节制四镇,权力等于总督。
      戚继光到任后,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写了《定庙谟以图安攘疏》、《练兵条议疏》、《上军政事宜》等奏章,对边防、练兵等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建议。他指出当时蓟镇的军务状况是,士兵看来最多,其实很少,原因是有被役古、兵力分数、放任自流等七条,还有兵将不练之失六条,虽练无益之弊四条。因此边防形势是令人担忧的。他主张应该接受谭纶募兵三万的建议,另外再从边兵和京军各抽选三万,加上南兵一万(新募铳手三千,加原练义乌兵七千),共十万,进行训练。万不得已,则从各边卫军、班兵抽选及募山东、河南、直隶兵三万,加南兵六千,连总督、总兵、巡抚标兵共五万,以备操练。他还提出要整顿军纪、严肃军令等。戚继光的这些建议立即引起了蓟镇原有将领的忌恨。当时,戚继光所任的“总理练兵事务”一职,只是个临时设立的官衔,连正式衙门也没有。蓟镇原来还有总兵官,一镇二帅。诸将都将这位总理视为临时之官,不听他的命令。这种情况使谭纶和戚继光都十分烦恼忧虑。戚继光只得上奏朝廷,说明此情。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二月,朝廷调回蓟镇总兵郭琥,重新任命戚继光以总理衔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一镇二帅的局面算解决了,但戚继光的“总理”这时已成虚衔,他的权力实际上只限于镇守蓟州等处,募兵训练之议也就无形中停止了。
      (二)以守为主,“不战而屈人之兵”
      明朝对于鞑靼,自成祖朱棣以后,就一直采取以守为主的国策。中期以后,国势日衰,隆庆承袭嘉靖之弊,显然难以接受戚继光练兵十万之议。戚继光是一个很重现实的人,他的设想无法实现,便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确定以守为主的战略,将重心放在加强北边防御力量的建设上,以阻止鞑靼的南犯。
      要完成这样的重任,谈何容易。在戚继光之前,十七年间,蓟镇换了十员大将,都以得罪而去。总督王仔、杨选并在这里掉了脑袋。可见蓟门防守之难。究竟难在何处呢?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蓟门防御中的实际困难,二是人事方面的纠葛。以前者言,蓟门防区辽阔,而兵力薄弱。宣府防地六 [ 2 ] [ 3 ] [ 4 ] 百里,有兵十五万。大同防地千余里,士兵也有十三万五千。蓟州、昌平防区。东西长达二千四百里,客兵外,士卒“不满十万,而老弱居半”(《明史》第222卷《谭纶传》),又长久未经严格训练,既弱且骄。在此情况下,敌方聚众来攻,我方分群驻守,失利在所难免。以后者言,当时朝廷当权集团,议论不一,相互掣肘。蓟门地方,总督与巡抚、巡按之间,意见相左,互相牵制。防线如此之长,各将领之间矛盾更加难免。然按戚继光的意见,问题的症结之处,还是“不在边鄙,而在朝廷,不在文武疆吏,而在议论掣肘”(《戚少保文集》第二卷)。上述问题不解决,蓟门防御也就无法巩固。
      然而,恰恰是在这个使戚继光的前任们丢官丧命的“症结”上,戚继光却是难得的幸运儿。隆庆间,虽然内阁诸臣相互龃龉,以至倾轧。朝官也各附一方,互相抨击。加上财政困难,使得戚继光所提练兵之议无法实行。然内阁诸臣,无论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对戚继光都是倚重信赖的。神宗万历初,张居正担任首辅,锐意改革,加强北边防御力量是其改革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张居正对戚继光更是十分信任的。每遇边事,经常同戚继光商量。戚继光部下有欲作难者,则立即调开。在同僚中,先后在蓟门与戚继光共事的总督大臣,挚友谭纶自不必说。隆庆四年秋,谭纶调任兵部左侍郎,继任总督是原保定巡抚刘应节,与戚继光同乡。他虽在巡抚任上曾与谭纶有过不同意见,但同戚继光是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的。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任总督的梁梦龙,是张居正心爱的门生,对戚继光也积极赞助。谭纶、梁梦龙后来入朝,都任过兵部尚书,对戚继光继续予以支持。
      当然,戚继光能与上级和同僚相处友善,并不是完全出自偶然。首先是他们大体上都能以国事为重,为人较正派。另则也和戚继光自己深明时世,注意品德修养有关。他说过:“幸生斯世,势处松梦。虽有千尺之资,苟无以植之者,将不敢与寸草竞短长。”丝萝之秀,固不常有;而附枝松柏,产不常同。(《止止堂集》《愚愚稿》上)明白正统以后,重文轻武,武臣地位日低,嘉靖以后更甚。戚继光对此深有感慨,但这是个人之力无法挽回的。戚继光了解到,武将如不能得到文臣大僚扶持帮助,就根本站不住脚,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这就如同丝萝,不依赖松柏,是无法攀附高升的。戚继光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他明白,有各种不同的“松柏”,他要选择比较正派的大臣,引为援助,以实现报国壮志。戚继光深感当世知音之少,却能得张居正、谭纶等扶持帮助,自然十分高兴。戚继光本人,严于律己,涵养有素。
      他在一个扇面上写下了如下的话,以资自勉:“制暴怒,戒多言,时饮食,节财用”,“廉正律己”,“勤劳任事”,待人以诚,要“从宽厚处立心”,“切勿恃智而矜怀”等(《止止堂集》《愚愚稿》上)。戚继光这些品德涵养的内容,自然带上了当时的时代和阶级色彩。然而他善处上级、僚友以至下级,又确实得力于这些修养。正是由于这些与戚继光有密切关系的大臣,与他相处友好,对他积极支持,因此,戚继光“动无掣肘”,能放手行事,使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得以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出来。
      戚继光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蓟门防线由弱变强的呢?防御鞑靼诸部,不外战守二策。守则需要有坚固的防御设施,战则要了解对方动向,练成能战之师,并找到阻止对方强大攻势,克敌制胜的有效战法。戚继光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遍察军情虏状”,亲历山川险夷。对敌我双方的作战特点,蓟门的地理风物等等,了如指掌,从而采取了如下一些主要的守战措施。
      1 加固长城,创建空心敌台。
      明代北边大同、宣府一线长城,自成化间总督余子俊已议修建,没有完成。嘉靖间,经总督翁万达、杨博等完成了筑城工作,边防稍固。当时边臣将大同、宣府列为重点。蓟州一带,作为“次边”,城墙虽修,均较低薄。有些地方。形势极为险要,仅置单墙一线,甚至还有倾圮塌陷间断不接之处,而且都未建墩台,不能有效地阻止敌方攻势。戚继光亲自沿线巡察,发现上述情况,极为重视。自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五月,就向朝廷提出“修各路边墙”。得准后,亲督士卒,一边加高加厚城墙,在墙两面均设垛口,外墙下修筑短坡,以屏障墙垣。又在黑峪关等要冲之地,增筑重墙。同时,在长城上骑墙创建了空心敌台。
      空心敌台和过去城上原有的砖石小台大不相同。从前那种小台,相互间不相联络,也无法贮存军器火药。士兵露立台上。敌来居高放箭,兵卒元处藏身,一攻即溃。空心敌台高三至五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至十七八丈不等。台基与城墙平,向城外突出一丈四五尺,城内突出五尺余。台共三层,中层是空的,四面设箭窗。上层建楼橹,四面是垛口,用以�敌。下层发火炮射敌。根据地势险缓不等,或数十步、百步,或一百四五十步,最多二百余步,建为一台。各台之间相互声援。每台住精壮士兵十名。设百总一人,负责攻守。台正、台副各一人,专管台内军器辎重。约五台设一把总,约十台置一千总。台中贮备必要的火器弹药军粮。在两台之间空处,另拨客兵60名防守。就敌台附近建置军营,实行屯田。空心敌台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夏天开始动工。但当时一些边将反对,说空心台和长城都无法阻挡敌人攻势,弄得人心摇动,皆怀观望。恰好戚继光之弟戚继美率领沂州兵前来戍守。戚继光奏请朝廷,留这支兵改修台墙。戚继光亲授台制,勉励他们认真修造,首先完成七座。人们开始看出空心台确可有效御敌,人心始定,工程才顺利地开展起来。戚继光原来向朝廷建议修空心台3000座,但朝廷只批准1200座。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建成了1017座。由于戚继光一再坚持,到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二月,在蓟州、昌平一带逶迤二千多里的长城线上,共建成威武雄壮的空心敌台计1337座。总督刘应节曾上疏指出,空心敌台有十大优点,使防御力量大增。简言之,士兵见举烽火,立即登台应战,施放铳箭,使敌骑无法近台。即使万一敌人突墙而入,台中士卒仍可据台坚守待援,也可乘机出击,牵制敌人,使敌不敢深入。在当时的条件下,真可说是“金汤之固”了。
      2 车步骑多兵种配合作战。
      原先蓟镇将领,只赖一道边墙,也不练兵,仅依靠数百家丁。敌骑大队冲来,便以众寡不敌为口实,向后逃遁奔命。等到敌骑饱掠而退,便再率家丁随后杀几个零星残敌,谓之“剿零”。更劣者甚至残杀百姓以冒功。他们根本不敢与敌骑正面开战,采取了消极防御以至退避的错误战略。戚继光否定了这种单纯防御的消极办法,他的以守为主的战略,是要通过堂堂一战以重创敌人的积极行动,来达到防守的战略目标。为此则必须依靠有训练的军队,实行车步骑配合作战。
      由于朝廷没有接受他募兵训练之议,戚继光只得操练蓟镇现存之兵。他写了《练兵实纪》一书,一边训将,一边练兵。蓟镇兵将久未受过严格训练,纪律松弛。戚继光力陈边政弊病,申谕将士,严格整顿军纪。又奏请朝廷,调南兵一支来北,以为表率,倡导遵守节制和勇敢精神。隆庆三年(公元 [ 1 ] [ 3 ] [ 4 ] 1569年)春的一天,胡守仁率曾经受过严格训练的三千浙兵,抵达蓟镇郊野待命。恰逢大雨,部队直立雨中,军容整肃。从早晨直至下午,丝毫不动。边军将领见此情景,惊骇异常,说:“将军之令竟能达到如此程度么?”在训练过程中,戚继光又汰去一批不称职的庸劣将领。对那些不遵节制、违反纪律的军官和士兵,按章处治,毫不容情。对训练有成绩的,便加升赏。从此边军将士深知戚继光军令之严,再也不敢等闲视之了。浙江兵后来增加到近万人,主要用作守卫敌台,同时成为戚继光蓟门练兵的骨干力量。
      戚继光上任初,以筑城、建敌台为主,交叉练兵。由于士兵分散,每月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小操”、“分操”,以练武艺为主:隆庆五年秋,敌台初步建成后,戚继光逐步过渡到以操练为主,以与敌人实战为目标,对士兵进行“合教”、“合练”,尤其重视练成节制之师,使“数万人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练兵实纪杂集》第四卷。逐渐改变蓟镇将士原来的消极避敌思想和腐败习气,使他们接受戚继光的积极战略,战斗素质大大提高。
      戚继光还根据蓟门地理特点和鞑靼万马驰突的作战特点,制定出了车、步、骑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新战法。车步骑合营的组建办法是,以经过训练的步兵一支、骑兵一支,与车合为一营。将车两行列定,车箱俱外向,每两车一联,派骑兵一旗,“将骑兵旗总与两车车正三人互相认识……不许相离…一任是如何行营,内外转折,骑兵只在二车箱里”,“紧紧相随。车向何转,骑兵向何转。如此记定,就是一营十营一万十万,再不错乱。前亦不耸,后亦不断,亦无车前马后,马前车后之误矣”(《练兵实纪》第一卷)。
      车、步、骑三者的关系是,相互配合,以车为正兵。车步之间,御敌之冲锋以车,卫车则以步,“车以步卒为用,步卒以车为强”(《辨请兵》,《戚少保文集》第四卷)。车骑关系,“壁垒之间,马兵虽恃车为固。而缓急之际,车兵必倚马为锋。凡遇过险及猝然伏起,须先以骁将领精健胆勇马兵五百余名,出前列阵,以遏游伏之贼,以便车兵扎营”(《选编车营马兵》,《戚少保文集》第四卷)。
      临战,车为营壁,两车之间联以鹿角拒马器,锋刃向外,作马步军之屏障。车上置佛郎机、鸟铳、火箭等火器。敌骑数万袭来,车兵发火器,不断射击,敌骑必为车阵所阻。步兵恃车掩护,同时出击卫车。鞑靼骑兵所使马刀,长不过三尺。戚继光教步兵多用七八尺开外的狼筅、长枪、钩镰、大棒、钯棍等长兵刃,以长制短,亦足胜敌。骑兵一则卫车,又备临时出奇抄敌之用。对战车本身也加以改进,视战争状况,车阵可止可进。战胜追敌,则步骑递用,亦不离车太远,以防敌人回冲,失去屏障。平原广阔之地,以车战为主。半险半易的近边之地,以骑战为主。若在山势险峻,林木繁盛之处,则只能用步战。
      车兵、步兵、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古已有之。明初,不重车战,战车大抵只作为运输工具。正统以后,车战之议渐起。嘉靖间,俞大猷曾在大同用战车力挫鞑靼十万余众。然将车步骑三者有机地配合起来,用以胜敌,则为戚继光的创造说明戚继光的军事思想较之前人来,大大前进了一步。
      车步骑配台,战车这种“有足之城”,又同加固了的长城和空心敌台配合,更足以阻敌骑攻势。据史籍记载,鞑靼曾准备大举南犯,但在长城外徘徊两月,终不敢进,戚继光确实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3 建立侦察系统,准确掌握敌情。
      过去边将不重视侦察工作,军官常役使哨探出外砍柴伐木,不能专心侦敌。哨探探明真情,有功不赏;误事有罪也不罚。以此敌情不明,总是等敌人已到,才仓促应战。戚继光认为,善于守边的将领,首要任务仍在加强侦察,了解敌人动向。他多次严令,禁止军官私役探。将哨探分为明哨(深入敌境使察者)、暗哨(预先潜伏敌营侦谍者)、架炮(敌人将要到边,紧急传报消息者)。探事确实有功者,予以重赏;不实误事者严加惩罚,以加强哨探的责任心。戚继光还在长城上广建烽火墩台。每台设专军五名,加强�望,并将各种传警信号编成《传烽歌》,以便军士熟记。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八月,他又蓍《哨守条约》,颁给备台官兵认真学习。他同时还十分重视奖励“属夷”(归顺的蒙古部落)来提供敌情,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侦察系统。为了保证侦察工作无误,戚继光还指出:“惟有多差广探”(《条陈尖哨事宜》,《戚少保文集》第五卷),并且使明哨、暗哨分开,不许相约,各自为哨。这样,即或一路失事,他路仍能送回情报。当哨探在日外探知敌人来犯确报后,飞马回关。架炮传炮相闻。沿边墩台,立举烽火相应。守台官兵闻警即刻登台准备应敌,并迅速调集部队备战,以及时有效地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4 分而能合,各路协同。
      过去,蓟门漫长的边界线上,防守力量分散,“官兵数垛一人,援兵驰集不及”(《陈边情及守操战车》,《戚少保文集》第五卷)。戚继光早已了解这一点,但蓟门边界蜿蜒二千多里,决不可能处处都布置重兵。因此,戚继光提出,兵力配置应当做到“分而能合”,方能。“无所不备而又不致无所不寡”(《上政府大阅事迹》,见《戚少保年谱耆编》第十卷)。敌兵数万或十数万骑突然袭来,我方也能立刻聚兵数万、十数万相拒。如何做到这一步呢?戚继光和谭纶相商,根据地形险缓及道路远近,将蓟门地区分为12路。每路3000兵,设专将率领。为便于节制调度,又分12路为东、西两协,每协辖六路(巡抚标兵属东协,总督标兵属西协),设协守副总兵分理(万历三年又增设中协,改每协辖四路)。战车七营(后增至十营,每营128辆车,官兵3309人)也分属各协及总兵指挥。全线由戚继光统率。平时各路哨探、修城、防守之事,由各路将领负责。但不得各拘防地,互分彼此。遇警时,必须相互声援,共保无虞。
      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戚继光在蓟门十分重视练将。训练将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诸将领以国事为重,同舟共济,加强团结。除了平时教育,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六月二十一日,戚继光将所属副总兵以下至参将、游击等将领,集中到他的住处止止堂,坐定后,开口便问:“诸位知道我们今天所坐之处是什么地方吗?”众将摸不着头脑,不敢回答。戚继光接着说:“这不是三间房子,而是一只航行在江海风浪中的漏船。处境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船上的人坐的坐,睡的睡,心不同,力不齐。船一旦被风浪冲碎,那时不分贤愚,无论恩仇,就都只能一起被淹死。全船之人应当明白处境之险,存共患共难之心,掌舵的掌舵,掌缭的掌缭,同心同力,才能将此船撑过江海。到了对岸,大家爱往哪儿去,可以各投各路。可如今我们还身在漏船之上,故希望各位能共拼一个死力,把船撑过去。否则船一沉,谁也免不得覆灭的厄运。”此会共开了数日,戚继光还详细切实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长短利弊,指出克敌制胜之方。他反复要求众将和全军,应“合众人之心为一心,合众人之力为一力”(以上都见《练兵实纪杂集》第四卷)。会间,戚继光还慷慨赋诗: [ 1 ] [ 2 ] [ 4 ]   “独立怀知己,多歧叹宦情。古今谁侠气,天地一愁城。万里犹投笔,千年荧请缨:君俱学剑者,报国有新盟。”(《庚午滦上赋示会盟诸君》,《止止堂集》《横槊稿》上。)
      勉励诸将克服过去的成见,为了“报国”而团结一心。这次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领之间的团结,有了明显的好转。
      为了避免在敌方入侵时耽搁时间,贻误军机,戚继光还规定了各路之间互相增援的次序,以便闻警自动聚合。如敌攻某路,哪路应首先赴援,哪路次之,哪路又次之。这样,某路被敌攻,传烽火报警,各路援兵不待调遣,次第立至。从而做到平时分巡,战时各路立合,聚成众兵,足以退敌。
      5 创建辎重营。
      原先,蓟镇将领也不重视后勤工作。“每遇敌人,军人骑一马,即盔甲什物,已极力难前。别无驮载马骡,往往枵腹数日,徒具人形,莫能荷戈,焉望鏖战……其经过城坚,即有本色草料积贮,彼时追贼之机,毫不容发,数万之众,若候总入一仓支放,亦得一二日乃完。不知驰骛之虏,行百里矣。故虏入内,必变客为主。我军常以主为客,职此之由也。”(《建辎重营》,《戚少保文集》第四卷)可觅这个后勤供应工作乃是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八月,戚继光上疏朝廷,建议设置辎重营。得朝廷允准,便着手筹建。开始建三营,后增至六营。每营大率80辆(另有中军鼓车三辆),每辆用骡八头。此车和战车不同,“不用正箱,不用门车,俱是左右偏箱。开营两路而行,遇贼合为方营待战,并不移动”(《练兵实纪》第一卷)。
      辎重营编制稍复杂。每车为一宗,设车正一人;五宗为一局,设百总一员;四局为一司,设把总一员,二司为一部,设千总一员;二部为一营,设将官统率。每车共20人,内分车兵和战兵两个系统。车兵为正队,包括舵工、骡夫,专管运输、防御,保证车辆运行。战兵为奇队,由队长带领,专管遇敌打仗。车兵、战兵不相干预,但统归车正管束。每辎重营共有军兵1660人,还有太小各类军官254人。每一辎重营可以运米兰百石、烘炒三百石、黑豆五百石,能供一万马三日之食。出征时又令每军自带干粮二三日,这样就足够战斗过程中所用了。
      除了上面所述,戚继光在蓟门练兵,不仅训练主兵和所募南兵,对前来戍守的客兵和将领家丁,也一体进行训练,以提高垒军战斗力量。他还前后两次招募当地士兵6000名,加以操练,保卫地方。同时注意整修和改进兵械火器,以及其他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艰苦的努力,戚继光终于赢得蓟镇将士的信赖。蓟门防线经过戚继光多年的严格整顿、训练,兵强马壮,器械犀利,编制精明。军容之盛,已成为当时诸边之冠,确可谓有“磐石之固”了。
      (三)击退鞑靼和朵颜的侵犯
      今天看来,鞑靼、朵颜等蒙古诸部的历史,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与明王朝的战争,同中国疆域以外的外来势力侵犯中国,情况是不同的。然用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的明王朝和鞑靼是两个对立的政权。朵颜反复其间。他们和明王朝之间的战争也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鞑靼小王子和朵颜董狐狸等,经常率众进犯明王朝,抢劫牲畜、财物和人口,严重危害:边地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故戚继光率军保卫明王朝疆界,打退他们的来犯,便是必要的和正当的。
      戚继光对鞑靼等部采取的总战略是以守为主,但对来犯者则予以坚决还击。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十二月,朵颜酋长董狐狸及其侄长昂,依恃小王子势力,屯聚会州,谋犯蓟镇董家口、榆术岭,青山口等处。戚继光率师驻墙子岭,闻警立即率兵援助,在青山口用枪炮、�石、弓箭等击败敌兵前哨。复引兵出山击敌,大获全胜,董狐狸等逃走。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明王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严束所部,不使南犯,西北边境平静下来。但鞑靼小王子部仍拥众十余万,勾结朵颜等部,不时侵犯蓟州和辽宁。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二月,董狐狸等陈兵喜峰口,求索重赏不得,大肆抢掠杀戮,并乘夜偷袭孥子谷,被戚继光督军击败。四月,董狐狸、长昂等又勾结小王子所部插汉儿等偷袭蓟镇,在桃林、界岭等地,被明军分别击败。董狐狸几乎被擒。这年,戚继光以功晋升为左都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正月,长昂逼迫长秃(董狐狸之弟、长昂之叔)率众侵犯董家口。戚继光率明军从榆木、董家二关出师,南北夹击,大败朵颜军。一直追出城外150里,活捉长秃。长昂率部移住会城。于是董狐狸和长昂不得已率所部酋长及亲族240多人,叩关求降。戚继光和都督刘应节等议决,接受董狐狸等投降,释放长秃,允许如过去一样通贡。直至戚继光离开蓟门,董狐狸、长昂等始终没敢再来侵犯。
      蓟门在戚继光督率下,防务十分坚固。小王子见蓟门无隙可人,便转掠辽东,因此这时只有辽东一带战争激烈。与那些心胸狭窄只顾本位的将领不同,戚继光处处以国事为重。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七月,他上疏朝廷,主动提出率大兵援辽。是年十月,小王子所部伯彦、苏把亥、黑石炭、银灯等率众五万多骑,经范儿营、锦川营进攻辽东。辽东守将李成梁请援。朝廷命戚继光率兵援助。戚继光急率众驰往,与鞑靼兵转战于狗儿河、石河墩等处,重创鞑靼兵。伯彦等见明军力量强盛,遂寻机悄悄撤出塞外。戚继光率军追敌数百里,直抵燕山,勒石记功而还。戚继光以功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
      戚继光镇守蓟门16年,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切实措施,故使得边备修饬,边境平安。后来继任的将领,保持戚继光的既定办法不变,使蓟门边境保持了数十年平静,百姓得以安宁地劳动和生活,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1 ] [ 2 ] [ 3 ]

    推荐访问:不战 戚继光 守蓟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