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台北,淡淡的乡土流韵|乡土系统流小说排行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28:44 点击:

      一、纯纯的乡土流韵   “阿给”是什么?咋一听,看的?用的?听的?都不是,是吃的。   在台北淡水,一个怪怪的食物名字和一条小街就这样和和美美地共存着。人们来这里,远道而来就为了这闻名遐迩,为了这纯纯的乡土流韵,就为了这绵绵的古早味素。
      刚到台湾,穿行美食之都台北,西方美食、东方名馔的广告都大咧咧的傲视路人,可那“路边担仔”的纯真、原味的诱惑,老是令人难以挥去。听说淡水的美食小吃有“五大名牌”,咽了一口口水,浮起了一个念头。“明天就去”,我的侄女苏珊也附议,“明天,就让叔叔你去尝尝新,再去游淡水”。这可不是畅游淡水河,当然就是去台北县的淡水古城。
      那年,到淡水的捷运还没开通,侄女苏珊请了朋友开着车,临近中午时分驱车直奔而去。车行四十多分钟,驶入淡水,到了真理街,淡水国中旁,“这家是老牌的、正宗的”,苏珊告诉我。店面不大,木头方桌、方凳和盈门的食客,都在告诉路人,这里的传承是久远的。一阵热腾腾的带着些许辣味的香,转移着我的感觉系统,味觉敏感地转换到视觉,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美食,一下子就分送到各张餐桌,摆在了早就双手攥着筷子、调羹的食客面前。这,就是极有享誉度的淡水美馔―――“阿给”。
      “阿给”名称来自日语的油豆腐,在淡水,其做法已经是另有创意,一块炸熟的四方形油豆腐,挖去中间的豆腐,只剩炸过的豆腐外皮,然后充填进肉臊还有冬粉丝,再用鱼浆封口,蒸熟之后淋上秘制的甜辣酱汁,“足厚工的啦(闽南话:很花功夫的)”,掩不住得意的店老板,如数家珍般告诉我,“真Q(闽南话:富有弹性、韧度)的冬粉丝,加入豆腐的特殊口感,淋上半碗香浓的我特别调的酱汁,三款相搭配,真是水气(闽南话:恰到好处)。若是再点一碗综合鱼丸汤,那就是一套完美的小吃组合了。”
      言之极是。我点着头,秀色可餐,不忍下筷,这不见经传,却又名贯南北台湾的美食,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形式上的撮合和内容上的糅合,却表现出了一种兼收并蓄、相依而存的推陈出新的效果。至此,思路随之一转:此物出现于此,或经衍派,或为传承,出现在淡水、在红毛城旁,难道不令人常有怀旧的撩拨?难道不就是多元文化现象的偶合,抑或交融?
      徒步悠游,拜访淡水,在徒步悠游中带点思忖,有点闲适中却多了几多怀想,几缕情思。
      这淡水古城,是一方可近观亦可远眺的取景画面,定格的就是台湾近代史、现代史,而我所置身的淡水老街,正是这幅画面焦距的聚焦之处。沿河走来,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带,暗香流动般的老街古风存留在有各个年代和不同国度特色的建筑物群之间。沿街一路还可欣赏精雕细琢的各种材质的艺术作品,有店家在神秘兮兮地评点自己悉心收藏的古董文物,有店家还声情并茂地推介飘逸优雅的诗词字画。
      淡水古城,堪为一座极富历史感的小镇。位处台北县西北,南隔淡水河与八里对峙,东以大屯山与台北市北投区相隔,北与三芝为邻。就因淡水老街濒水而建,南来北往的游客频频为它冠以东方威尼斯的美称。把眼光稍稍放远点,1858年淡水地区开港通商,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境内除淡水河口狭小平原外,大部为大屯山所被覆。今日的淡水镇,当年还有个土土的老地名叫做“沪尾”,而“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甚至是指整个北台湾。关于“沪尾”这个老地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是原住民凯达格兰族语地名的音译;另一种说法认为淡水从前有许多捕鱼的石沪(围堰),在石沪尾端的村庄自然就叫“沪尾”了。随着港口的日渐发展,“淡水”的名称也逐渐取代了“沪尾”。
      走近那幢暗红砖构建的古老楼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红毛城主体,可说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迹建筑。1629年西班牙入侵淡水,为巩固在北台湾的殖民事业,兴建了“圣多明哥城”为基地;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西班牙人,按自己的意愿建起了一方城池,主要的就是红毛城主体建筑,淡水当地人称荷兰人为“红毛”,那建筑物就顺理成章得到一个民间命名“红毛城”。1867年西班牙日趋式微,“红毛城”被英国所租借。英国人大肆整修,做为管邸,并在东侧建英国领事馆。远远看去,英国领事馆的红色拱廊、绿瓶栏杆和红毛城的色调相互辉映,释放着异国的风情、异域的文化悄然融合的韵味,这淡水古城于是乎就增添了不少“番仔味”。
      问问淡水老人,他们会欣欣然告诉你:看河、观山、坐船,淡水有着这一系列的古老的游趣,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间的渡轮,串联起淡水河风情、渡船头清涛、渔人码头夜色和关渡宫缭绕香烟,让淡水始终发散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时近黄昏,夕阳西下,淡水河口余波粼粼,这就是享有台湾八景美誉的“淡水夕照”。放慢脚步,沿着淡水古城的河堤信步巡行,或驻足河堤公园,找间食肆或小馆子,邀集好友品尝海鲜、河鲜,还是细品一杯咖啡,静观河水荡着清波流向淡水河口,远观晚岚流霞围拥的观音山,那可真是惬意万分。
      流年似水,这古城生生不息;斗转星移,这老街香远益清。凝固着历史,承载着荣辱,催发着希冀,哦,还点染了风情,这就是淡水,记住,还有齿颊留香的“阿给”。

      二、新、老士林夜市

      2002年10月14日午夜零时,已有87年历史的士林夜市在台北市民的注目中,缓缓暗灯,做了个不属于寂寥悲凉的谢幕。
      而10天前,我还在此和台湾老友人相聚。记得那天,与《亚洲论坛》发行人翁大川兄游经士林夜市,正属宵夜时分。在人头攒动的士林夜市找了家小吃摊,一屁股坐下,点了台式海蛎煎、虱目鱼羹等小吃,就着台湾生啤,便海阔天空地聊起来。聊兴正酣时,率直好客年近六旬的老板插嘴问道,“那敢是南部来的?”我便答道,“无啦,我厦门来的”,话音未落,老板脱口而出,“古早时,我阿妈(祖母)倚(住)小走马路,那里足(很)热闹的”。我赶忙套上近乎,“是啊,我小时候住在中华戏园(戏院)边头南田巷,到现在还是那样!”往来两三句的寒暄,接下来就是我和素昧平生的老板各自掏出揣在心里那些关于厦门的陈年谈资,没完没了地“话”起“仙”来了。
      确实,一方小酒桌、一处士林夜市,一肚子话不尽的坊间轶事、趣闻,弥满的就是浓得不能再浓的都市风情、夜的都市风情、台北夜的都市风情。这就是一缕一缕穿行八十余载絮絮叨叨的台北都市余韵。
      还是以平朴的叙述,来细数一下士林夜市的草根前世。士林夜市位处台北市士林区,1909年就设立士林市场。这里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古早时,从士林的农产品到艋胛、大稻埕的货物都在这里交易。士林夜市是台北地区最具规模的夜市之一。
      那么,士林夜市的再造今生又是怎样呢?拆了,87年的街区、店家、商户、吃摊,夜市之声响已湮没在新建筑工地机具的轰鸣中。士林夜市会如何走出了老都市的沧桑,将会已何等模样来面对市民,来取悦市民之心,再造一个使市民怡情爽心的闲暇去处,当时好多台北人都这么想着。
      总算没让人们失望,经过三载的翘首等待,2005年11月24日,人们满意地走进崭新的士林夜市,士林夜市又开始吸纳日间的人流,又开始释放夜幕下的豪爽声浪。
      2006年一天的冬夜,不受大酒店珍馐美味引诱的我和同行者一行,毅然决然迈进新的士林夜市。华灯亮起,正是士林夜市开市之时。还是大川兄带着我再游士林夜市,这回可真是“履新之行”。大川兄是老台北,如数家珍地讲开了:新的士林夜市以阳明戏院为中心,扩及文林路、基河路,大东路和大南路都算在士林夜市的范围内,商铺林立,百货商品琳琅满目,美味小吃经济实惠。士林夜市虽以以小吃摊而兴起,然而“小吃摊大商机”的驱策,由士林夜市展延而出的规模与商机极大,有吃、有喝、有卖衣物、有卖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物美价廉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 2 ]   我心里想:身处士林夜市应该最起劲说的还就是名贯宝岛、蜚声四海的士林夜市小吃罗!可大快朵颐、又可细品慢咽,领悟食材的丰富、体悟“总铺师”(台湾称厨师)之精心,尽可在漫步中一步步、一摊摊领略,一碗碗一碟碟品尝,尽可在品尝后以言语、眼神交流来品评、回味,那真是惬意啊!的确,在士林夜市里可以尝到美味小吃纵贯台湾宝岛南北,横跨海峡两岸,广罗东南亚、东北亚,如蚵仔面线、清蒸油炸肉丸、嘉义火鸡腿饭、彰化肉丸、台南棺材板、广东粥、日式天妇罗、韩式泡菜锅,珍珠奶茶、锉冰,还有以极怪的名字命名的小吃―――“大饼包小饼”、“大肠包小肠”,其创意和由创意产生的附加值那是不言而喻了。
      我们作为食者,此时此地的形象素描一下:手里托着一次性小餐盘,几个人分着一盘炒米粉,一人用筷子夹一“筷”,塞进嘴里,咂咂嘴、点点头;或是换个小碗,用小汤勺舀贡丸汤加贡丸。就是这样,站在士林夜市的食肆旁尽情享用;几乎没有顾忌,因为,到此地享受的就是这一番恣情不羁,可以释放较为本色的闽南人个性。

      三、筠园―――邓丽君在那里安息

      台北县,金山乡,金宝山墓园。
      入园,遵行墓园的车路,向西南约500百多米,左拐100米,就到了墓园的“爱区”,筠园坐落于此。筠园占地约100多坪,即300多平方米,门口一竖行石刻,上面的青石上,“邓丽君纪念公园”镏金隶书镌刻其上。2002年10月4日,我拨冗前去,就为了探访这位万人倾心的“冥冥之中”的不朽歌者、歌坛丽人。
      适逢10月,金风飒飒,秋阳穿透过茂密树冠,从叶隙间撒下忽亮忽暗的光影,为墓园平添几分肃穆、几分悸动。与其说是静谧的逝者长眠之所,倒不如说,这里是歌者幕间小憩之处。因为,这里凝固着动听、怡情的悠悠乐音,延续着粲然而又有限的艺术生命。墓园的一石、一草无不成其为她歌唱生涯端点的钟情伴随者,伴日月星光痴痴聆听、随春风秋雨浅浅低吟。
      那天,正巧墓园里空无一人,从小就住在台北的侄女陪我步入墓园,她还哼着熟悉的《甜蜜蜜》,看来就也是位“邓丽君迷”。
      墓园的布局堪称匠心独运,从入口处看,前窄后宽的倒三角平面上,右边有一堵不足2米的山墙,墙上用青石、花岗岩刻着伴奏乐队、舞者的群像,乐手们动情地演奏、伴舞者投入地全身心,在金宝山墓园创造了一处绝无仅有的音乐氛围。前方2米处,矗立一尊与真人相差无几的邓丽君塑像,她正手持麦克风深情演唱着。这里也是一座音符花园,雕塑与山墙之间,设计者用小灌木和繁华排列出音符符号,以衬托邓丽君的塑像,使其音乐女神般静静立于其中,依然在醉心于音符充盈的世间。
      从右边再往前行,就到了邓丽君的陵墓,这是她的长眠之所。陵墓后矗立一块大石,镌刻着宋楚瑜先生的题字“筠园”。她就安眠在这一片翠草与百花之中,深深的黛黑的墓碑上刻着:“邓丽筠1953―1995”,墓碑前黑色大理石棺盖上有个白色花圈的浮雕,周围摆满了歌迷们献上的花束。墓碑设计相当别致,长发披肩的她面庞枕着臂弯、头微左侧、双目微闭,作沉思状、呈休憩神态,一语不发、十分安详。
      陵园左侧是一处歇坐之处,是座小花园,其构建真是巧妙:10余块4米左右整块而且无修饰的巨型直立的花岗岩原石上部横嵌入数块近10平方米的厚玻璃,形成一方可避风遮雨、可沐浴阳光、可静坐凝思的小天地,再加上一部自动点唱机,此处也就成了身心天籁合一、绝无仅有的邓丽君名曲鉴赏室。静静坐于其间,耳熟能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小城故事》、《在水一方》《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一曲曲,在此时、在此地,在此宁静的山峦之间,终日随山风飘送,伴山岚游走,给凭吊者几多冥思,几多叹息、几多怀想,还有几多惋惜。
      小花园旁有块美石,上书“爱国艺人邓丽君小姐墓志铭”,邓丽君的生平在匀称的行款中,以端庄的字体镌刻着,无声地凝固其上,沐朝阳落日,共云霓虹霞。读着、读着,仿佛觉得邓丽君艺术人生的神奇轨迹还在此时此地的宿命的缄默里展延,随着曲曲民歌小调、飘出金宝山麓……
      就要离开邓丽君墓园了,眼前,完全写真的建筑小品吸引了我们,这也是邓丽君墓园的一个特色。巨大的钢琴键盘镶嵌在小广场的正中央,格外醒目,这也是给邓丽君这位音乐人的一个写实的背景。侄女告诉我们,这是座真的钢琴,人们可以用脚在琴键上踏出每一个音,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后来由于过多踩踏,几经修理,无奈人们的兴味过于浓厚,巨大的“地下钢琴”就变成了现在的“哑琴”。
      人随车行,回望金宝山“爱区”里的筠园,寻访之旅,是音乐回望之旅,带着快乐,带回温情。“漫步人生路”的袅袅余音还在回台北的车上萦绕,斯人已去;这丝丝叩动人心的歌与歌词是难以湮灭的,还有她,一位可称为兢兢业业的,属于海峡两岸、属于华人世界、属于音乐、属于人类文明的她!
      【责任编辑 泓 莹】
      摄影李向群
    [ 1 ]

    推荐访问:台北 乡土 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