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三界内外密室逃脱 三界内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25:36 点击:

      火 光   一   一团火焰适时出现――应该是寒冷的冬夜,外边北风呼啸,或者,竟还淅淅沥沥地一下着些冷雨。坚硬的冰粒扑打在洞穿的窗户纸上,沙沙作响。你一个人席地而坐,面对着一堆跳跃的火焰。松枝、柴草或者芒萁,或者是一些干的柴片。火焰映红了陋室的墙壁,以及你的脸,你厚厚衣服底下的肉体,暗红色的血液在曲折有弹性的管道内嘭嘭地射出。暖暖的感觉自内心里升起,你的脸色不再冰冷灰暗。红色的脸像秋后的苹果一样美丽诱人,青丝在火光带起的热气流里袅袅地舞动。你似乎在等待着另一个人的出现,而在那个人未出现之前,你的惟一朋友就是火光。它是可见的,红色的而可能像水一样盈动的物质――包裹着你的周身。哔哔剥剥,柴草在迅速地燃烧,火焰从微蓝色到橙红色转变着,火像上升的流体,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化为青烟一缕,浓郁的烟带着一种柴草涅�后的温馨的气息。它化转为太阳光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它就来自于阳光。柴火的烬焰如钢炉一般艳美,微微透明的极为耀眼的一片红光,像晶体一样,然而,它始终闪烁着,明明灭灭。属于火光的精彩华章并不太长,它燃起,熊熊然,转而微弱,瞬间消失。于是,得不时地添上新的柴片或者枯枝草屑,火光才得以继续。
      或者,长夜漫漫,你等的人一直不来,你枯坐静室,只能与火焰和不停毕剥响着的燃烧的声音为伍。窗外是呼呼的风声,窗户纸上依然沙沙一片,冷雨敲在屋瓦上铿然作响,那是禅一样的寂静之境,无人与语,于是,你只好和自己的内心交谈。拥毳围炉夜读书,可是,昏暗的火光不足以让一本书的字变得清晰和温暖,更何况你并非拥毳围炉,旁边没有一个美丽可人的女子伴读,没有颜如玉没有黄金屋。没有暗香盈袖,没有梅花香冷,更没有在火炉上熟出的袅袅香云,或者,想像有个可爱的小童子,在一旁为你煮着茶,闭目凝神是你唯一可做的事情。像川端康成笔下的那个舞妓一样,在他闭目养神的时候,竟抿然一笑,声音稚嫩可爱,仿佛天然出水的芙蓉,她的目光如此清澈洁净,带着些童年的稚气。
      或者,于此时闭目兀坐。闭目可以直视三界,一是有色界,一是无色界,一是非有色无色界,这是禅师们经常闭目打坐的姿势。佛学意义上的空只是一种纯洁状态,无思绪杂念,无有无无有。干净空茫,则静光现,一团火光出现在心灵的上空。禅师们从此火光中得到某种觉悟。凡人闭目,只是闭了肉眼,在闭上肉眼的同时,又在内心打开了无数扇窗,于是,心游于万仞之间,精鹜于八极之外。脑子里一刻也不曾宁静过,如微澜的水一样,此处暂息,而彼处已荡漾开了。层层错错,不辨何是何非。此想识不曾熄灭,就是佛学上的“六识”之一,“心识不灭,何来空茫湛寂”(黄蘖禅师语)眼为色识之源,闭上肉眼,只是暂时除去色识,还有香识、味识、意识、心识和身识纷纭踊跃。于是,在暗夜里,弟子们不识一物,而禅师们仍然能够看到此娑婆世界,看到诸弟子内心的纷纭杂色。一个内心真正寂静了,仿佛一潭水一样,刹那间静澄如镜,则智慧自生。于是,禅师发现了那些具有禅师根基的苗子。他说:于暗室里读人最准,湛寂而生智慧,一团皎月就升起于头顶,照得暗室里一片光明。
      可是,你毕竟只是个凡夫,在寒冷的冬夜里,在陋室里独坐,实在需要一团红红的火光相照。一堆火焰,如一个娑婆世界的极点:从柴草到火焰,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火光在身识之外映照着你,温暖是一种身识,也是意识(黑暗带来的恐惧感)上的需要。火光熊熊燃起,你却从此堕入凡尘中。虽然闭着眼睛,想拒绝外部的黑暗和光明,但,你的内心仍然期待着:火的温暖持续,光明照彻大地,陋室在眼前消失了,内心空旷了起来。于是,似乎闻到缕缕香气,幽幽入鼻,似乎闻见雪落青梅的轻响,或者有童语,有暗香盈袖在周围……

      二
      本寂禅师的弟子了一是个盲人,天生的盲人,对于娑婆世界毫无印象。但他刚到曹山寺的时候,本寂并不想收留他。因为了一虽然是个先天盲,但他的脑子似乎特别活泛,不安于现状,听觉异常敏锐。并且对铜钱的响动尤为敏感。寺里时常有香客来布施,捐钱物若干。了一跟在一个管财物的头陀后边,帮他收钱管物,如同常人一样,竟毫无差错。本寂的弟子问他:了一到底是不是瞎子啊?本寂说,了一是瞎子,无色识,但他又不是个瞎子,他另有辨识事物的方法,只是他对于钱财过于敏感,恐怕难有修为。大家不信,本寂就想了一个法子让大家试试。他在禅室的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鹅毛,然后叫来了一,当着大家的面,将一枚铜钱轻轻抛落鹅毛之上。几乎是寂静无声,可是,了一却能够应声寻到那枚铜钱。大家惊讶。本寂说:无它,了一的视觉虽然没有了,但他以听觉代替了视觉,你们以目视物,他却能够以耳视物。故,色识虽无,闻识却增。因此,成不成道,和觉不觉悟,有时与身体的缺陷是无关的。所以,佛才会说,尽去六识,自然觉悟。仿佛一块明月之挡,因为种种原因,蒙着尘埃,它是无从呈现光明的,别人也看不到它的清澈和宁静。只有拭去了尘埃,心即明镜台了。
      了一后来跟着本寂,渐渐懂得了盲于色识与盲于心识的区别。他终于成就了学佛的愿望。他不再对外物的声音那么敏感冲动。某个冬夜,禅师于佛堂上燃起炭炉,了一竟对禅师说:吾见其光焰矣,吾见其光焰矣,熊熊乎瓦釜之间,袅袅乎于清明之外。禅师感动,问他:是何火焰?了一答道:众尘之外。本寂首肯。火光自内心里生起,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境界,唯有心明,才能识明,像一面镜子,拭得洁净光亮,映照天地万物,自然清晰。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原来就在于内心里,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禅师观水中倒影而觉悟:“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当时的一个著名的佛问:有弟子问禅师,我们学佛求佛,而佛向何而求而问?禅师说,佛向己而求而问。佛原来就是自己的内心,转念即成佛。只要去掉那些陋习和不良嗜好,一心澄明,即证佛道。了一看到了一团熊熊的火光,那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内心生起火光,那么还会有黑暗了么?

      静谧之野

      三国时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身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嵇康是个生性不喜欢修饰夸张的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清高雅士,并且脾气不太好。不喜欢与俗世的利欲之徒为伍。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人。”于是,嵇康为人处事方面难免就显得不合时流,处处得罪人了。别的人得罪了也不甚要紧,偏偏得罪了钟会这样的奸狭小人,《晋书》里说:司隶校尉钟会慕嵇叔夜之才识,欲结交之,轻车肥乘,率从而往。会嵇康与向秀锻铁于林荫,对于钟会的到来不理不睬,钟会耐心地等了许久,也不见嵇康前来答礼,就准备离开。这时候,千不该万不该,嵇康竟出言相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愤恨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后来才会有嵇康的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的时代,应该是老庄哲学最为广泛流行的时代。那时候的人很奇怪,或多或少都像嵇康那样有“抗心希古,任其所尚”的脾气。所谓魏晋风度,说的就是这种奇怪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时尚。嵇康等人或大或小都是朝中的官员,不是王公就是贵戚。嵇康本人是长乐亭主(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的丈夫,也算是贵戚。如果他像山涛或者向秀一样,就不会有杀身之祸了,山涛是个机会主义者,有机会还是想当官的,并且官瘾相当大,加入到竹林贤会中还真只是一种应酬的行为。以致于后来彻底投靠司马氏,他本出于好心,想拉嵇康一起到洛阳入仕,却被嵇康拒绝,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向秀则是另一类人,他明哲保身,虽然内心有所抗拒,但表面上他还是表现出驯顺服从的姿态,所以,虽然他与嵇康走得最近,却并未受其牵连。阮籍虽然也很孤高绝俗,动不动就给人白眼相待,按说是最不近人情的怪才了,但他不敢与司马氏公开对抗,只是装疯卖傻,所以,也逃过司马氏的屠刀,他还违心地为司马昭写了一篇《劝进表》,让司马昭晋晋公,加九锡。阮籍因此难与嵇康相比。另一个酒鬼刘伶“身长六尺,形容丑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曰:‘死便埋我”’。这样一个酒鬼,因为澹默少言,不妄交游,所以,不会卷入政治漩涡中。刘伶是另一种愤世,但他愤得很明智,只喝酒,少说话。王戎则是天下“王与谢”的王氏家族的一员,是�琊王氏世家子弟,算是个当官世家的后代。晋书称其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风姿秀彻估计是溢美之辞),早有慧名,善于清谈(即有辩才,这也是当官的必要前提之一)。嵇康不但公开表示与司马氏集团的不合作态度(拒绝山涛推荐),而且为人仗义耿直,视恶为仇,管了别人家的闲事,把自己给扯了进来。(吕巽告吕安不孝,使吕安流放边郡。吕安引嵇康为证辩诬)嵇康的为人行事,是个标准的君子风度,是竹林中的真贤人。一个做到中散大夫的人竞还和别人打铁锻冶玩儿。简直不成“官体”,也与司马氏提倡的尊孔守制相悖逆。其实像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家,也配谈什么王权正道,克己复礼?他可阳奉阴违,却不许底下官吏做出违背礼教的事情。(弑君事尚可为,渠小节而拘泥乎?他司马昭连魏帝曹髦都敢杀,竟会不容吕巽诬告的吕安不孝之小事?)嵇康的被害,自然有钟会的一份功劳,他挟求访被辱之事,公报私仇。当时司马昭尚没有下决心杀害仅是证人身份的嵇康,是钟会趁机重提嵇康拒绝山涛推荐的事情,并向司马昭出示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昭正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才生杀嵇、吕之心的。那个吕安是和嵇康性情十分相似的怪才,也是恃才傲物,经常无端得罪他人。这样既有硬骨气又有怪脾气的天才,无论如何是难以生存的。嵇康和吕安的命运似乎是必然的,即便他不生活在司马氏的时代,也会有其它的当政者容他不得!
      竹林是个幽静的地方,史书上记载,山阳县多竹,山有瀑如布。这里离魏都洛阳不算太远。偏向远山乡野之隅,颇寂静安谧,可以宁神静思。不怿于流俗者多聚于此,谈玄经日,清流自适,放鹿车于野,醉憎憎于林下。但是,即便是竹林之中贤者代表“竹林七贤”,也不是清一色的真疏旷隐逸者,假佯癫而真流俗,七上八下,真狂士只有嵇康一个人,有骨气。刘伶算半个,醉鬼总是比醒鬼好些。当日嵇康等即将行刑于市,嵇康神色如常,他看了看日影,离午时三刻尚有时间,便索琴而操,奏《广陵散》,抚曲毕,叹息:昔日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遂引颈就戮,时年四十。
      从此竹林底下,真寂静了,阒无人迹。

      【责任编辑 黄哲真】

    推荐访问: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