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峨眉听蝉 如闻乡音(外一章)】闻乡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53:18 点击:

      乡间大伙最常唠的一句嗑儿,叫“逮饭”。将食物送进嘴里,经咀嚼再下咽,谓之“逮”。乍记事儿,我就天然地亲近了这句嗑儿。幼嫩的意识中,“逮饭”当然是普天之下最温馨最好听的一句话了。
       上学后才知道:将食物送进嘴里,经咀嚼再下咽,谓之“吃”,不叫“逮”也。而“逮饭”,乃方言耳。
       参军进了部队,即暂别了乡音。只是与我同居一个营房的几位小老乡,偶尔会在餐前猛嘹一嗓子:“逮饭啦!”便令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弟兄们捧腹大笑,露出满面讪光。至此,我终于理智地发现喽:这乡话“逮饭”,具有极度的专利性,简直土绝了。除辽南金复州一疙瘩地儿的人,怕是没谁还能领会“逮饭”一语的美妙了。这是否,也算曲高和寡呢?
       尽管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绝然相同的树叶,但无独有偶,似乎总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九八五年夏,待中央电视台播过了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墙里的春天》,我便揣上国家劳改总局的介绍信,平生第一次去了山东,搞点相关调查。完成了任务,即取道烟台,打算过海回家。一出烟台站口,我便被一个意外的场面吸引住了。就见一群小吃摊主敲着餐具,七嘴八舌地嚷:“逮饭逮饭!小米粥,两毛一大碗哪!”“果子哎,浆子哎,五毛钱哎,管够逮哎!”仿佛天堂里传来了仙歌,我的神经激灵一下子活泛起来了。嘿!没想到过了不惑之年,我居然在此地找到了知音。这感觉,才叫相逢恨晚哩!遂也顾不上审视饭摊的卫生状况,我就亲亲热热买下一碗凉粥,胡乱地逮上了。一头逮,一头想:都说烟台人与金复州人是近亲,想必不假啦。仅凭两地共同流行“逮饭”这口老腔儿,就足以说明问题。
       人一小儿,是个印象年龄。一记记生动的印象,就像一个个欢蹦的音符,组合成乖拙、直白的交响乐。我那几行纯属童谣的乐句里,不光著有“逮饭”这种老土话,还有家乡的蝉鸣。
       作为生活内容单调的村野孩子,我喜欢蝉,一度将蝉当成娱乐的伙伴。入夏,屯里屯外那些大大小小的绿树上,就驻下了愉悦的蝉群。嘻嘻哄哄,热闹极了。一会儿,只蝉孤吟:“鸣鸣鸣鸣――鸣――”或低或高,或抑或扬,算是抒情独咏。一会儿,群蝉齐噪:“鸣嗡鸣嗡鸣嗡鸣嗡――鸣嗡――”或清或浊,或缓或疾,干脆就是一台雄浑的大合唱。鉴其又尖又响的叫声中,突出一个“鸣”音来,家乡人又将这些能歌善咏的小精灵,称作“尖老鸣”。越是近了秋,尖老鸣越是叫得猛、叫得狂、叫得暴。满天下“鸣鸣鸣”的号子,湮没了所有的鸟声、蛙声,成为一界生灵吹奏乐的主旋律。乡间的炊烟,也在这主旋律中活了身条儿,愈发变得舞姿袅娜了。
       也在参军进了部队之后,在搞清乡话“逮饭”具有极度专利性之后,相继我又发现:金复州的蝉嗑儿,也是一绝。一“鸣”成章,可谓蝉声中的绝唱。关内的蝉,特别是江南的蝉,只会“知了知了”的吵,死活哼不出另外的小调儿。像声说物,关内人大都管蝉叫“知了”。躲在上海或南京的屋檐下,指望树头上的知了突然能“鸣鸣鸣”地高歌一曲,那正是白日做梦了。
       近些年,偶尔地到国外走了走,便又添了小见识。我察觉到:虽然五大洲的人话千差万别,但五大洲同类动物的语言则大体一致。可以说,异国间的大兽小虫,基本上是通用世界语的。东疆西土,南邦北域,那牛的叫声,马的叫声,狗的叫声,蛙的叫声,鸟的叫声,以至于蚊子的叫声,几乎各成同一个调门儿。惟独没有一只蝉,能像金复州的尖老鸣一样优秀,也会嘹嘹亮亮唱出一支“鸣字令”。怪乎?怪哉!家乡的蝉歌,才真真称得上曲高和寡了。
       而二OO一年八月,我到佛教圣地峨眉山采风,竟路有奇遇。那天,从万年寺的长阶上走下来,一路进入千年古林,我的两面耳鼓则骤然间收纳到一阵无比谙熟、透骨亲切的声浪:“鸣鸣鸣鸣鸣――鸣――”哦嗬!蝉叫。是尖老鸣在叫!这不期而来的蝉语,竟与家乡的蝉语同韵同辙,自然令我欢呼了。记得当时,我真就喊出一句:“嘿!这里也有尖老鸣哇!”随即我就倚住一棵大楠树,对着绿荫中的蝉喉,沉迷地赏听起来了。“鸣鸣鸣――鸣鸣――”“鸣――鸣鸣鸣鸣――鸣――”声声入耳,胜似丝弦。我此刻的心情,同当年在烟台火车站前偶听乡音时的心情,一模一样,真是太得意啦,太得意啦。
       峨眉山,山秀,水媚,云影婆娑。再配上漫天蝉歌,就更是别有一番意境了。我猜度:这同样会唱“鸣字令”的蝉群,或许是打金复州飞来的吧?
      
      莫忘古训
      
       近代之一林,名则徐,字少穆。八闽圣贤,华夏英杰。因德配日月,功垂青史,天下众生无不称颂其为林大人。
       林大人的教义,自然就一脉流芳了。
       我最早得见林则徐文墨真迹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春。当时,部队刚刚完成调防任务,由大上海移师十朝都会南京。缘于性情,缘于爱好,我便利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段,散足金粉地,漫访金陵邑。吴园晋林,梁阁陈榭,明街清巷,尽意逛之。一日,悠然走进朝天宫,我便信步跨入了文物陈列厅。偶瞥堂壁,双目一瞠,我不由得就生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来。正是在这一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林则徐亲笔留下的正书联子。全联曰:“直千千寻澄澜万顷,麟文五采凤羽九苞。”面对林大人遒劲浑实的遗墨,我驻足,品悟,只有肃然起敬了。文辞虽短,却精道璀璨,不无鲜明地描绘出林则徐所追求的高大正直、博学多才的人格形象。于是,我用一部破旧的照相机拍下这幅对联,制成了资料片子。至今,这张照片仍珍藏在我的老相册里。
       近些年,每过闽府,我总要谒拜林文忠公祠。林公祠不算大,却显得门仪庄肃,庭风清雅。一株根帘如幔的古榕,依依护卫着“树德堂”。与树德堂相偎的宇物,便是皇皇圣迹“御碑亭”。就在御碑亭两侧的石柱上,刻有林则徐的另一幅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文,不仅铿锵地宣布了林公的为官之道、为臣之本,而且也向后世吏宦提供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朽风范。当今,书法家们常常录此名句,赠给某些有作为的友人。
       在林文忠公祠里,还存有这样一幅拓片:
       许旌阳先生警世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道光庚子春日 林则徐 敬书
       许旌阳先生的身份,我尚不清楚。然而,从他的警世格言能够受到林公重视并被林公以欧体楷书敬录成卷这一点来看,他一定也是一位大贤者。也说明许氏格言的内旨,恰好与林则徐的人文观念重合了。
      少不得,我就恭恭敬敬地抄下了全篇拓文,以作典藏。
       上官下民、大儒小贾、富翁贫汉、长幼男女,各色人等读过了这份抄件,或许都会受到启益。做人,必先文之化也!

    推荐访问:乡音 峨眉 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