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毛泽东选集》比喻句研究]二年级比喻句大全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7:13 点击:

      摘 要:《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语言平易通俗,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令描写更生动形象,说理更浅显易懂,抒情更具感染力,也更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喻体的选择上,《毛泽东选集》体现出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倾向。
      关键词:《毛泽东选集》; 比喻; 喻体
      一、引言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选集》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的领袖以其睿智的眼光和卓绝的见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并最终引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其语言却朴实无华,平易通俗,可谓“妇孺皆能看懂”。书中多用白描,除比喻修辞外,具有描绘性的辞格运用较少,其中比喻的运用也多采取人民生活中的事物作比,以求做到明白易懂,易于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比喻句的运用令文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为《毛泽东选集》增色不少。
      作为一种辞格,比喻有着悠久的历史,得到人们广泛运用而成为中国语言的第一大辞格。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乙事物来说明描摹甲事物。甲是本体(被比方的事物),乙是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中间常有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关系,一般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另外,比喻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在《毛泽东选集》中主要体现为博喻、引喻和反喻。
      二、《毛泽东选集》中的比喻类型
      一般地,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出现与否以及选择怎样的比喻词,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毛泽东选集》中运用最多的是明喻,此外还有暗喻、借喻、博喻、引喻、反喻等比喻类型。
      1、明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常见的结构方式是:甲像乙。《毛泽东选集》中的比喻词有:如、如同、像、好像、好比等。例如:
      (1)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2)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 “一朝分娩”。
      (3)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
      (4)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例(1),以“暴风骤雨”比喻农民运动,言其迅猛而有力,冲决一切,无法阻挡;例(2)将调查比作“十月怀胎”,形容其时间久,且须用心,将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是说经过细心调查研究,问题会像已经成熟的胎儿一样自然分娩;例(3)“独臂将军”虽则凶猛,但终究因身有残疾而导致战斗力不强,意指主力红军须与人民游击战争相结合,方能最大限度地显示其威力;例(4)将共产党人与人民的关系比作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我们知道土地是种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此作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
      2、暗喻
      又叫隐喻,是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的比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例如:
      (1)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除某几个部队例如三十五军、六十二军、九十四军中的若干个别的师,在依靠工事保守时尚有较强的战斗力外,攻击精神都是很差的,都已成惊弓之鸟,尤其你们入关后是如此。
      (4)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例(1)选自《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是毛泽东的著名论点,将反动派比作“纸老虎”,说他是“老虎”,指其有危害性,又是只“纸”老虎,是说我们不要被他表面的东西吓到,我们终将战胜一切反动派;例(2)将共产党的任务比作“万里长征”,取得全国胜利只是走完了长征的“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切不可骄傲自喜;例(3)以“惊弓之鸟”比喻国民党军队,言其就像被弓箭吓到的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不已,毛主席以此来鼓舞士气,起到了增强自信的作用;例(4)是批判党八股的,将长而空洞的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言其长而无用,令人生厌。
      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在形式上显得更紧凑,内容上也更密切,如果说明喻的本体与喻体是相类的关系,那么暗喻中本体与喻体则是相合的关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了”等等。
      3、借喻
      不出现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借喻比暗喻更进一步。《毛泽东选集》中的借喻有着强烈的爱憎之情。例如:
      (1)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
      (2)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3)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1)中“猪”喻指土豪劣绅;例(2)中,“糖衣裹着的炮弹”指资产阶级腐蚀、拉拢革命者的手段,是经过巧妙伪装的,在这里毛主席提醒共产党员要提高警惕;例(3),“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都是指主观主义者,他们如同长在墙上的芦苇,根基不牢,又像山间的竹笋,没有学问而又厚颜无耻。
      4、博喻
      选取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从不同侧面将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揭示出来,有加强语气,增添气势的作用。例如:
      (1)近来红军第四军的同志们一般的都注意调查工作了,但是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
      (2)我们的亲爱的国民党先生们,你们指示张涤非写电文时,何以对于这样许多像瘟疫一样、像臭虫一样、像狗屎一样的所谓“主义”,连一个附笔或一个但书也没有呢?
      (3)它(中国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4)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例(1)连用三个比喻说明错误的调查方法,言其像挂“狗肉帐”般罗列材料而无用,又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般大惊小怪,或者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置身事外,这样当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调查结果;例(2)将反革命的东西比作“瘟疫”、“臭虫”、“狗屎”,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所谓的“主义”的厌恶;相反地,在说道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时,毛主席将其比作即将靠岸的“航船”、已见曙光的“朝阳”和快要成熟的“婴儿”,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例(4)中,“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已经充足说明了长征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毛主席恰当地运用博喻,将事物现象揭示地形象而深刻,更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5、引喻
      援引谚语、典籍、故事等所说的事理,来比喻要说的事理。例如:
      (1)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
      (2)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3)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
      “农夫与蛇”、“曹刿论战”和“愚公移山”是老少皆知的故事,毛泽东在说明“不能对敌人心存怜悯”、“战略退却”和“坚持革命”这三个问题时分别用了上述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我们已知晓,推此及彼,“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采取暂时的战略退却是为了长远的战争胜利”以及“坚持革命就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个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上述几种比喻类型,《毛泽东选集》还运用了反喻手法。反喻是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说明事物不具备某种性质。例如毛主席在批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时说:“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说这些作风不像北风那样遍天都是,这一比喻从反面说明了在学风、党风和文风中,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并不占统治地位,它们不过是少数现象,此处提出问题需要大家注意,但应正确认识,不必恐慌。诸如此类从喻体的反面来说明本体的正意的就是反喻,恰当地运用反喻,也能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毛泽东选集》中喻体的特点
      (一)喻体选择的生活化倾向
      《毛泽东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其中主要是考察报告、谈话记录、布告、报刊的发刊词、社评、演说以及对各个时期存在的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还有对国际国内时局的分析等等。他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军战士,其目的是为了向大家做出报告,令人民了解情况,树立自信从而坚持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样,在运用语言时就要避免晦涩难懂,而应该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这样才易于为人民所理解并接受,《毛泽东选集》的用语正是如此,在分析问题现象时深入浅出,用语通俗易懂,比喻句中喻体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生活化的倾向。
      《毛泽东选集》多选取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事物作喻,因为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所以用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道理,化抽象为具体,以浅显比深奥,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例如,“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后马上就融化了”,将红军比作“火炉”,俘虏兵被红军这个大火炉所融化,精神得到解放,与作白军时表现完全不一样,变得很勇敢,火炉是人民家中都有的东西,以此作比,易于为人民理解,而且将红军队伍所具有的强大的感召力体现得形象而生动;“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用“医生治病”这一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作比,指出我们既要揭发问题又要帮助同志解决问题,像医生治病那样,目的是为了救人;又如“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再如“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等等,《毛泽东选集》中的比喻多是这样,选取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事物作喻,由于贴近生活,也就更利于为群众所理解接受,也就更好地达到了说明事理的效果。
      (二)喻体选择的自然化倾向
      《毛泽东选集》中用来作喻体的事物丰富多样,除选取生活中的事物外,毛泽东还经常运用自然界万物作比,呈现出一种自然化倾向。例如,“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疾风骤雨,顺之者存,逆之者灭”,将农民运动比作“疾风骤雨”,势不可挡;又如:“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与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国民党当局正在大举调兵,像洪水一样,想要淹没我整个解放区”,“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国内国外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一座火山,每天都在威胁美国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就是坐在这座火山上”等等,“流水”、“疾风”、“北风”、“洪水”、“火山”、“野兽”、“雪片”等等,自然界中的事物都被拿来作比,这些景物以其自身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将所要说明的人、事、物、理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人民迅速深刻地了解情况,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结语
      《毛泽东选集》是一部具有划时代伟大贡献的著作,其中丰富多样的比喻,使人或事物的描写更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易于为人民所接受;也使抒情更具有感染力。毛主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比喻辞格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6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9—65.
      [4] 高葆泰,语法修辞六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217-227.
      [5] 黄汉生,修辞漫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6] 杜晓萍,《文则》的比喻格研究[J].文教资料,2009年8月号下旬刊,33-34.

    推荐访问:毛泽东选集 研究 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