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 郭店楚简老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2 04:54:05 点击:

      摘要:当完全以一个结构严密的旧文本为材料修编一个结构严密的新文本时,新文本会出现旧有字句消失现象。原始五千言和三组郭店楚简《老子》中的甲组、乙组是具有一定章节结构的《老子》文本,存有诸多异同。前者章节结构自然合理,后两者不仅出现章节重组后语义关联生硬痕迹,也出现了文本修编特有的字句、章节消失现象。这验证了三组简《老》系不同性质的五千言摘抄、修编本。
      关键词:郭店;老子;性质;章节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091-007
      上世纪末,湖北郭店出土三组楚简《老子》,与以马王堆帛书《老子》、传本《老子》为代表的五千言相较,差异甚大。根据郭店楚简构成规律,它们系不同性质的五千言摘抄、修编本;丙组简《老》是摘抄自原五千言、用于修编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简《老》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简《老》是修改较完全的本子。[1]五千言、三组简《老》间的章节次序差异极大,不少学者曾依据文本修编是一个“无序”到“有序”过程的理念进行分析。彭浩[2]、池田知久[3]等先生认为简《老》是一个古朴自然、结构原始的文本,帛《老》、传《老》等五千言是具有一定章节次序的文本,故简《老》是五千言来源。王博[4]、陈鼓应[5]等先生认为简《老》是一个主题集中、结构紧凑的文本,帛《老》、传《老》等五千言是章节次序松散的文本,故简《老》是五千言的修编本。但文本修编也可以是“有序”到“有序”的过程,作者出于某种目的对旧文本进行改造时,不论其是严密还是松散的,都不妨碍他修编出一个自成系统的新文本。修编者以结构严密的旧文本为全部材料重组结构严密的新文本时,是在打破旧文本固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被重新安置的文句会发生语义变化,不可能所有句子都能实现朝一个语义方向发展,为保持新语境语义不自相矛盾,那些无法转化为既定新语义的文句会被删除。结合该规律,分析五千言与三组简《老》的章节异同,可验证后者性质。
      一、五千言与三组简《老》章节分布相同的情况
      五千言与三组简《老》中章节分布相同者仅1处。“知者弗言……故为天下贵”段落(第56章,皆标今本之序,下同)与“以正之邦……民自朴”(第57章)段落在五千言中为上下章。简《老》中归属甲组第5组竹简连片,以方形墨块符号“■”为界,上下相连。
      池田先生认为相关内容的分章正是自甲组简《老》开始,后被帛书、传本等继承,以此推论简《老》是五千言本来源。[3]但我们知道《老子》81章分法是汉以后学者所为,非五千言本来面貌。关于其原始分章,须从《老子》文本自身处论证。
      五千言中,今本归属第54、55、56、57章的内容依次相连:(1)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该章总论修德于身、家、乡、邦、天下等五个层面。(2)第55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不道早已。”以“赤子”之喻详论修德于身。(3)第56章:“知者弗言……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塞门和光而使乡党不得亲疏利害的玄同境界详论了修德于家、乡。(4)第57章:“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以无为之治详论了修德于邦、天下。它们皆是论说治国以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则依次作了具体论述,是一段论说文的四个部分。
      在三组简《老》中,相关内容分属两个不同的竹简系统、三组不同的竹简连片。(1)第54章归属乙组简《老》第4组连片,该连片由第52、45、54章构成,第52、45章间有“■”,第45章内部出现“■”,第45、54章间无该符号;(2)第55章归属甲组简《老》第3组连片,该连片由第55、44、40、9章构成,各章间皆有“■”;(3)第56、57章归属甲组简《老》的第5组连片,该连片由第64、56、57章构成,其中第64、56章间有小横点符号“-”,第56、57章间有“■”。以此可知,相关内容在三组简《老》中也是4个相对独立的章节,但分属三个不相连的地方。
      五千言中,这四个章节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主题统一性与逻辑连贯性。简《老》中,也保持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第56、57章的依次相连表明紧密联系性的残存。以五千言章节布局的合理和甲组、乙组简《老》章节关联的生硬,无法想象三组简《老》是五千言源本。而五千言相关段落未出现字句消失现象,简《老》发生了该现象,从文本修编规律的角度看,具有系统结构的甲组、乙组简《老》也应是五千言的摘抄修编本。
      二、五千言中为一章,三组简《老》中相异的情况
      (一)五千言中为一章,三组简《老》中分处相连章节的情况
      该情况只有2处,分别是今本归属第32章、第45章的相关部分。
      1.今本归属第32章内容的章节差异。“道恒无名……万物将自宾”段落、“天地相合……犹小浴之与江海也”段落。五千言中,两者上下相连(第32章),下连“知人者……寿也”段落(第33章);简《老》中,两者以“■”为界上下相连,归属甲组第4组连片竹简,且相关内容前留有一段很长的空白,表示其有别于第4组连片竹简上的其他内容,近乎独立之态,其后也无其他文字。
      抛开81章分法,可有新认知:(1)“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32章上段)“天地”,简本如此,帛书甲损,乙本、传本作“天下”。简本佳,与下文“万物”对应。(2)“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殆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32章下段)“均”,王弼解为“均分”[6]上篇33,不确。均通“韵”,歌颂也;“殆制”,简本、帛书皆作“殆制”,传本作“始制”。始、殆、治古通,“殆”为本字。殆制,危险之治。《老子》曰:“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3)“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第33章)“明”、“强”,《老子》曰:知和知常曰明,心使气曰常;“志”,《孟子·公孙丑上》:“志,气之帅也。”明道知性,顺心养气,坚韧行之,可谓有“志”;“忘”,帛书如此,传本“亡”、“妄”兼作,三者可通,义为“错差”。该段阐述君王修身治国不应以洞察、控制他者为高,应明晓大道,顺性养气,停止虚名妄利,守道不渝,才可保全性命,永续社稷。   “道恒无名……万物将自宾”段落论述万物之宗的“道”有“无名”、“朴”、“小”三特征,并以此劝诫君王崇尚大道,实现无为无名的太上之治;“天地相合……犹小浴之与江海也”段落指出君王治国,百姓受利,就会歌颂君王,但应知止誉,归复太上之治,以杜绝危殆局面的发生;“知人者……寿也”段落则论述君王应了解自我,坚守无名之道,以保身全国。它们在原五千言中互为有机组成部分。甲组简《老》、传《老》中处上下连接位置,是对原始关联的保留。甲组简《老》将“道恒无名”段落与“天地相合”段落分章而置,和传《老》将两者合为一章,却与“知人者……寿也”段落分章而置,都是打乱原有结构后的文本流变结果。至于甲组简《老》中“知人者……寿也”段落的消失亦验证其是五千言的摘抄修编本。
      2.今本归属第45章内容的章节差异。“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直若屈”段落、“躁(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句子在五千言中上下相连,今本归属第45章。简《老》中两者归属乙组简《老》第3组连片竹简,前者以“■”为界上接“闭其门……终身不救”段落(第52章),以“■”为界下连后者。后者无“■”符号,直连“善建者不拔”段落(第54章)。
      谭宝刚先生认为“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句系论修身与治国,与“大成若缺”等句的纯粹辩证法言论无关,合于第54章内容,且方形墨块具分章作用,也表明其当属第54章章首,并以此推论简《老》为五千言来源。[7]此说有待商榷:
      (1)思想方面,传统解读有待修订。首先,关于“大成若缺……大直若屈”的校释。 “成”,全也;“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直若屈”,简本作“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植若屈”,帛书甲作“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炳”,乙本缺损,作“□□□□,□□如拙,□□□绌”,传本多作“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此处诸本除顺序外,最大不同在于4异句(“大成若诎”、“大赢如炳”、“□□□绌”、“大辩若讷”),注解者异见纷呈。实则,简本、帛本字异而义同。高明先生曾指出“炳”、“绌”音同通假。[9]43“诎”与“绌”亦通假,三者可通。“成”,年成也,指财货丰裕,“赢”同义。传本“大辩若讷”为后人窜改。其次,关于“燥胜凔,静胜燃,清静为天下正”的校读。此句简本作“喿胜苍,青胜然,清清为天下定”,帛书甲作“趮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乙本“趮胜寒”后缺损,王弼本为“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简本为原貌,其余皆后人妄改。简本“喿”乃“燥”假字,帛书和传本作“趮”或“躁”已谬。朱谦之先生曾辨之:“实则‘躁’者,‘燥’也。‘燥’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正指炉火而言。”[9]其说近老意,惜其下文解读又失之。最后,以上两句在思想上为承接关系,以实质常与浮华的表面相反阐明无为清静才是根本,君王当法之。且由上文对今本归属第54-57章内容的分析可知“燥胜凔”段落与之完全不合。故思想方面,五千言晓畅,乙组简《老》语句重组痕迹显著。
      (2)符号方面。相关句字,简本作“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成若诎-大植若屈燥胜凔-静胜燃清静为天下正……”首先,墨块在此处出现不能直接排除简本作者点错位置的可能。如甲组简《老》第4组连片“以道佐人主者……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第30章)即明例。其次,该墨块无法直接排除是简本作者点小横点时用力过重的结果。再次,墨块在简《老》中也起断句作用,如甲组简《老》第4组连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為心)弃慮民复孝慈■三言以为使不足或令之有乎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与“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颂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混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第15章)等。最后,此简中分别连接在相关句子前后的今本归属第52章和第54章的内容内部完全无“-”符号,仅它们有“-”符号。这种排他性的一致性已表明它们原与第52、54章无关,是摘抄自同一个有“-”符号的章节的内容。故符号方面,五千言也无不当,乙组简《老》当为摘抄修编本。
      (二)五千言中为一章,三组简《老》中分处不相连章节的情况
      五千言中为一章,简《老》中分处不相连章节的情况只有1处。“其安也,易持也……始于足下”段落和“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而不敢为”段落在五千言中今本归属第64章上段、下段。在简《老》中,前者出现在甲组简《老》第3组连片竹简,后者分别见于甲组简《老》第4组连片竹简、丙组简《老》第4组连片竹简。即它们不仅分离出现于甲、丙组,且在甲组中,两段也不相连。
      池田先生认为第64章上段讲事物发展有细微与大势阶段,是主张“为”,而下段讲“无为”,故将二者分置的简《老》较合理,并置的五千言较牵强,以此推论后者是前者的整理本。[3]此说不确。五千言中,相关内容前有“为无为……故终于无难”段落(第63章),无成见地审视它们,可发现其存在紧密关联。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63章上段),立论君王治国当尊“道”行“德”。具体原则是行无为之政,不好珍宝奇货。措施是以小成大,坚持以德行回应民怨。
      2.“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63章下段),申论以易解难、以小为大的道理。
      3.“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毳也,易泮也。其几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第64章上段)“安”,百姓平静稳定;“持”,《韩非子·五蠹》:“是以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毳”,细毛也,指民怨初发而细小;“泮”,简本作“畔”,帛书损,传本作“泮”、“判”、“伴”、“破”等,泮字佳,泮,冰释民怨;“几”,简本如此,帛书损,传本作“微”,义同,指民怨尚小;“为”,持、谋也,即控制,谋划处理;“未有”,指安、未兆,民怨未生也;“未乱”,指毳、几的状态,民怨尚微小,未及大乱也;“羸”,简本损,帛书甲如此,乙本作“虆”(土筐),传本多作“累”,三者古通。此处承接“以小为大”之理论说治国。   4.“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远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教)不学(教),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64章下段)(1)“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丙组简《老》如此,甲组简《老》作“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帛书本作“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传本多将“其成”作“其几成”或“几成”,且多无“故”字,其余同帛书。首先,五千言上文云“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此段有“为之者”等语,下文有“众人之所过”语,故“败”以“人”为主语;其次,所谓“成”是将成,故不可无“且”或“几”字;再次,“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本连上句,作“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圣人无为……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句接下句,作“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弗敢为”,句式皆先言人之败,再言圣人之不败,为对应关系,丙组简《老》保留之,甲组简《老》、帛书、传本等打破之;最后,“人之败也”句所在五千言中的段落主旨是劝诫君王法道自虚,但核心是强调行道的以小为大和善始善终,其“人之败也”与“慎始如终,此亡败事矣”相对应,形成正反对比句,意在强调该核心,甲组简《老》相关段落已被重组在一个论证“法道”的新篇章中,虽主旨仍劝君王法道自虚,但“善始善终”非其重点,“人之败也”句被视为“慎始如终,此亡败事矣”的语义重复句,终致简化。(2)“欲不欲”,欲,思也;不欲,人所不欲,孤寡不谷,此指与“大”相对的“细小”。“学不学”,丙组简《老》、帛书、传本皆如此,甲组简《老》作“敩不敩”。“学”通“教”。《老子》曰:“学(教)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教不教,不行礼法教化。“复”,免除。
      总之,五千言此处内涵不是论说“有为”与“无为”,而是“以小为大,抱怨以德”。上段论说治国要“以小行大”,民怨上要防微杜渐,德行上要积少成多。下段论说须善始善终。从主题统一、思想相承角度看,为承接关系,章节分布自然合理。甲组简《老》将其分割而置,正可验证它是摘抄修编本。丙组简《老》只出现下段而无上段,但未出现分割重组现象,验证它是用于修编的摘抄材料。
      三、五千言中为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相异的情况
      (一)五千言中为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同处一章的情况
      此种情况仅1处。“太上……而百姓谓我自然”段落和“故大道废……少私寡欲”段落在五千言中上下相连,今本分别归属第17、18章。丙组简《老》中同处一章。池田先生认为,丙组简《老》第18章内容开头有“故”,说明原本与第17章为一体,帛书亦然,而传本分为2章,可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循序发展而来。[3]笔者曾对此有过分析,“太上……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正臣”、“绝圣弃智……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亦不可以不畏人”等4段落(第17、18、19、20章)都是劝诫君王以道治国,崇尚“太上之治”,绝弃“苟且之治”与“危殆之治”,在五千言原始面貌中本是上下相连内容。帛《老》继承之。传《老》更改之,“故”的消失是文本发展的结果。而丙组简《老》对《老子》原面貌的整段性保存与删除,正可验证它是直接摘抄自五千言的原始材料[10]。
      (二)五千言中为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分处不相连章节的情况
      此种情况众多,如五千言中归属今本第15、16章,第19、20章,第31、32章,第44、45章,第54、55、56-57章,第63、64章等相连章节的内容在简《老》中都分处不相连章节。此前的争论多集中在第19-20章处。五千言、简《老》相较,相关章节位置差异主要体现在“绝学(教)无忧”四字的位置变化上。唐以后,便有学者认为该四字与“唯与诃”段落(第20章)文意不合,当归“少私寡欲”处(第19章)。三组简《老》出土前,马叙伦、高明等先生亦持此看法[8]315。简《老》出土后,郭沂、谭宝刚等先生认为“绝学无忧”原归“学者日益”章(第48章),作“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且推论简《老》是五千言源本。[7]但如上文所言,笔者在分析“太上……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等4段落的关联时,已证它们在原五千言中本是紧密相连的内容。简《老》此处的分章可印证其为原五千言的摘抄修编本。此外,如54、55、56-57等章节的情况,则恰如本文上节分析第56-57章情况时所指出的那样,相关章节在五千言中的有机统一已说明它们本是相互联系的篇章,而在简《老》中的分离,从文本修编的必然规律看,已表明后者为五千言摘抄本。至于其他章节,亦是如此,不再展开论述。
      四、五千言中为不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相异的情况
      (一)五千言中为不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同处一章的情况。
      此种情况,单视“■”为分章符号,有以下几处:甲组简《老》第4组连片“66、46-30-15、64、37”部分、第5组连片“64-56”部分、乙组简《老》第1组连片“48-20-13”部分、第3组连片“45、54”部分。但“-”符号在简《老》中有时也起分章作用,故真正意义上属此种情况是“66、46”、“15、64、37”和“45、54”等三部分。上文已对“64”、“45”、“54”等章节的划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需要进一步讨论的仅有“66、46”部分的情况。
      五千言中,“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段落前连“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段落,共同组成一章,今本归属第46章。其后依次连接今本归属第47-51章的内容。简《老》中,它前连“江海所以为百浴王……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段落(第66章),共同组成一章,归属甲组简《老》第4组连片。无成见地分析五千言相关章节,可知其存在重要关联。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段落(第46章)。“天下有道……戎马生于郊”,蒋锡昌先生云:“此言人主有道,则兵革不兴,故却还走马以农夫,使服耕载之役;人主无道,戎马悉被征发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之郊也。”[11]“罪莫厚乎甚欲……祸莫大乎不知足”,简本作“罪莫厚乎甚欲,咎莫佥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帛书甲作“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乙本损,传本多与帛书同,而“憯”或作“大”。简本内容所示严重性不断加深,且有总结之意,顺序方面也上下关联,且有承上启下作用,当是原貌。“佥”,颜世铉先生引《方言》,明其义为“大”[12]。“咎”,《说文》:“咎,灾也。”[13]   2.“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段落(第47章)和“学(教)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段落(第48章)。《老子》曰“塞其兑,闭其门”、“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即告诫君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无事取天下”。
      3.“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耳目焉,圣人皆骇之”段落(第49章)。“得”,帛书甲、乙本相关句子缺损严重,但从乙本可知,其将“得”作“德”,传本“得”、“德”兼作。两者古通,此处本字为“得”。河上公注:“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德化,圣人为善。”[14]188-189后人多宗之,不确。前文云“以百姓心为心”,此处承之,言以百姓之善恶为善恶也。《老子》主旨非以君教民,是以民为心。君王无心,故无教化施予民,只以民心为治国依据。“惵”,帛书甲作“□”,乙本作“欱”,传本作“歙”、“惵”或“怵”。欱、歙等皆“合”义,惵、怵皆“畏惧”义,从“惵惵”解。“注”,帛书甲作“属”,乙本、传本作“注”。属,瞩也。《国语·晋语五》:“(范文子)对曰:‘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15]注,注视也,义同。“咳之”,帛书皆损,传本多异——“骇之”、“咳之”、“孩之”兼作。河上公注为君王爱养百姓如婴儿,不望其报[14]190。王弼注:“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6]下篇14皆不确。本字当是“骇”,畏之也。《老子》曰善为道者,若涉大川,如畏四邻而若客。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段落(第50章)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段落(第51章)。相关内涵,韩非始言迂阔,河上公承之云养生,王弼亦不悟,后人又不能出其藩篱,误读千年。“出生入死”,出生民入死战之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指战场生死之数;“而民生生”,首“生”指天性,次“生”指生命;“动”,逃亡;“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帛书皆如此,传本有“生生之厚”等语,为后人妄改;“宰”,割弃也,与“养之,覆之”对应,指庇物不弃。
      由上可知:1.“天下有道……此恒足矣”段落(第46章)主要论说“有道”与“无道”天下的各自表现:天下有道,休兵以资农事;天下无道,征战不休。并言原因:君王“自虚”或“自利”。故君王唯有知足好静,才能得治。2.“不出于户……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47、48章)和“圣人恒无心……圣人皆骇之”段落(第49章)分别以“天道”与“人心”论失道、得道。君王必须了解天道,以百姓之心为心。3.“出生入死。……以其无死地焉”段落(第50章)和“道生之而德畜之……此之谓玄德”(第51章)则论述了天道、民心好静好生,将天道与民心落到实处。天道以清静为正,人心皆求安乐,君王当法道而行,知足好静,减租休兵,生养庇护百姓,而不弃之于死地,从而实现“德”。五千言中,相关段落是完整的篇章。甲组简《老》中,大部分段落整体消失,尤其是“罪莫厚乎甚欲……此恒足矣”前割弃“天下有道……戎马生于郊”句(第46章),直接原因是为承接甲组简《老》中前句关于“知足”、“无欲”的主题。依据文本修编规律,甲组简《老》应系五千言的摘抄、修编本。
      (二)五千言中为不相连章节,三组简《老》中分处相连章节的情况
      此种情况众多,争论较集中者是乙组简《老》第1组连片的“20-13”章节部分。帛《老》中,“唯与诃……亦不可以不畏”段落、“人”字、“朢呵……而贵食母”段落依次相连。传《老》中,“唯与诃……亦不可以不畏”段落后无“人”字,直接连接“荒兮……而贵食母”段落,共同归属第20章。乙组简《老》中,“唯与诃……亦不可以不畏”后接“-”符号,依次连着“人”字和“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段落(第13章)。池田先生[3]、谭先生[7]等曾对此作了分析,虽具体看法不同,但皆认为其表明简《老》是五千言源本。但对归属今本第17、18、19、20等章内容的分析,已明其在原五千言中系紧密关联内容,且“人”归属“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处,帛《老》继承了此面貌,传《老》“人”的消失因后人误读、不合理分章之故,至于乙组简《老》中“人”与“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的分离亦是简《老》作者主观为之[10]。乙组简《老》打破了相关段落的原有结构,将其融入“宠辱若惊”段落,组成新结构,转化成关于“奉承”、“阿谀”、“赞美”、“厌恶”、“得宠”、“受辱”的论述。但“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与新语境格格不入,故对“人”调整位置,使其内涵演化为“圣人”。两相比较,五千言原貌中相关段落语义晓畅,而乙组简《老》中“人”字虽被变革,但依然构句生硬,语义不畅,再一次验证它是原五千言的摘抄修编本。
      小 结
      根据郭店楚简的构成规律,可知简《老》中除丙组外,甲组、乙组都是具有一定主题和结构的文本。[1]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进一步知道原始五千言也是具有一定章节次序和结构的文本。两者虽然都是具有一定章节结构的《老子》文本,但章节分布存有诸多异同。两相比较,五千言章节关联紧密、结构合理,没有出现文本修编特有的字句、章节消失现象,三组简《老》呈现有章节重组后语义关联生硬的痕迹,也出现了文本修编的特有现象。这也就验证了不具特定结构与主题的丙组简《老》是摘抄自五千言原始本、用于修编新文本的材料,而具有特定结构与主题的乙组、甲组简《老》则是在其基础上的摘抄修编本。
      参考文献:
      [1]玄华.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J].江淮论坛,2011,(1):66-71.(下转第126页)
      [2]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C]//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21.
      [3]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C]//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167-181.
      [4]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兼论其与通行本《老子》的关系[C]//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149-166.
      [5]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C]//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66-80.
      [6]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M].东京:东京文求堂,1939.
      [7]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2-39.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4.
      [10]玄华.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C]//方勇,主编.诸子学刊(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5-78.
      [11]蒋锡昌.老子校诂[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1988:295.
      [12]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C]//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00-107.
      [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82.
      [14]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15]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03.
      (责任编辑 吴勇)

    推荐访问:异同 老子 性质 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