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无话可写”的破解之策】无话可写的作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6 04:54:31 点击:

      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食用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这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写作中搜寻写作素材的重要性。
      习作,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众多学生的心声。问其原因,很多孩子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经常要为作文内容即写什么而冥思苦想,缺少写作素材成为孩子们在写作道路上的绊脚石。的确,看看学生的习作,凡是有关母爱之类的话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写自己生病,妈妈在病床前悉心陪护;写有关于感恩的文章,很多学生写的都是妇女节送给了妈妈亲手制作的贺卡。文章缺少新意、没有个性,雷同的事例、虚假的感情频频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缺少充满表达欲望的写作内容,缺少真实的情感流露。
      很多老师都认为“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这一句话是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最佳办法。事实真那么简单吗?学生有“生活”就等于有了写作素材吗?看看如今的孩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学校里,他们三五成群玩着游戏;海阔天空地闲聊感兴趣的话题;活动课时自由驰骋在操场上,结伴学习着轮滑;科学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着一个个新奇的实验;万能机床课上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创作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节假日,与父母亲一起游山玩水,饱览祖国的大好风景;每天早上迎着暖暖阳光,在汽车的一路奔驰中观望人来人往,感受生活的节奏;每天傍晚与父母一起谈论着从媒体上了解到的奇闻轶事……生活在信息传播快、条件优越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怎么会缺少“生活”呢?当然,学生也是凡人,也会有委屈、烦闷、痛苦、伤心、迷惘的时候。这些不开心的事刻骨铭心,比起那些开心的事更容易写。不是说“造就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别让他得志。一个人不得志,往往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往往能保持心灵的敏感”吗?这些不堪回首的事时有发生,在学生心底烙下深深的痕迹。孩子们怎么会缺少“生活”呢?有“快乐”就记录下“快乐”,有“痛苦”就记录下“痛苦”,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既然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还会缺少写作素材呢?
      1.学生少了“自由”,少了“大胆”
      这一成因源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习作少了一份宽容和理解。我们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写作素材是否恰当,以成人的要求来判断学生的习作写得好与坏。我们总觉得学生的习作应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一面,像写“向家长提抗议”“同学之间打架”之类不礼貌、不守纪的事情是不能入眼的。正是有了这样那样太多的“不允许”,有了这样那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的言论自由,甚至使学生脱离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作文中不敢说真话,不敢抒真情,生怕一自由表达,张扬了个性就不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要说的不让说,想说的不能说,结果学生只能用自己的笔写老师想听的话,还何谈“我手写我心”?何谈抒发自我的生命真情和心灵衷曲呢?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喜好,迎合成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致久而久之,他们很少去关注身边的人或事,童年的美好、珍贵,孩童时的天真、烂漫都离他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笔下有鲜活的素材、美妙的童年和精彩的生活。因为在孩子眼里已经漠视甚至忽略了他们自己用眼睛发现的、自己用大脑思考的、自己用心灵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所以他们总是觉得脑海中空空如也,无从下笔。
      2.学生少了“留心”,少了“敏感”
      敏感是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捷的一种感知能力。看到夜空的明月,为什么有人会产生思乡之情?看到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有人会有丝丝哀伤之愁?看到鸿鹄高飞,为什么有人会顿生凌云之志……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个具有敏感力的人,世间的一事一物都能牵动他的心,引发他的情思,成为他笔下一个个活生生的素材。古今中外,每一位诗人、作家、编剧正是因为对生活有着全方位的敏感,才能把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对事件的精辟见解、对人生的睿智思考跃然于纸上,笔到意随。而那些缺乏敏感力的人,心似枯井,漠视一切,情感又不够丰富细腻,不善于对身边的事物细心观察、感悟、思考,即使投下巨石也很难在他们心中泛起涟漪。所以即便有“生活”,也不能够点燃起他们的写作热情,不能催生表达的欲望。
      3.学生少了“思考”,少了“探索”
      思考,是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大脑进行一系列逻辑活动。写作就需要思考,需要对生活现象和文字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思考,才会结出思维的智慧之果,才会写出有哲理、有深度的好作文。缺少作者思考的文章,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内容显得肤浅。
      4.学生少了“记录”,少了“冲动”
      学生身边也有让人喜怒哀乐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他们没有记录素材的习惯,没有提笔写作的冲动,这些鲜活的素材就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了,时间久了就会被学生淡忘。所以,许多精彩的内容都没能转化成文字,成为一篇篇有灵性的习作。其实无论是学生目睹、耳闻的还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在当时一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些感触,只要提笔记录下来,哪怕是三五行字、只言片语,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速冻”保存,等到写作时将“速冻食品”融化开,记忆的大门便能随即打开,提取出生活的印记,就能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搜寻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一、“直言不讳”,拥有表达的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写作明确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谓“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说自己的话,使作文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吗?只要我们降低评价的标准,不苛刻地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得和作家一样流畅、优美;只要我们放宽取材的尺度,不期盼着非要看到学生写下轰轰烈烈的事,少一点束缚,学生就能有更多空间来发挥。学生花样的年龄,就该发生这个年龄段的事,就该写这个年龄段的故事,只要真实,生活中芝麻绿豆点小事都可以创作成富有孩子特色的习作。所以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写、大胆地写,让他们明白写作就如与同龄人谈话一样可以畅所欲言。   一天下午,我外出参加活动。第二天一早,同事就向我告了状,说是那天午自习,她去我们班教育了好多次都没有效果,吵闹声连隔壁班的学生听了都蠢蠢欲动。我一听,心中顿生怒气,但是转念一想,何不指导学生把昨天午自习上发生的一切写成一篇作文呢?
      走进教室,谈及昨天午自习的场面,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得知老师下午不在时,你心里曾打起了什么如意算盘?午自习铃声一响,你做了什么?在你眼里,这个午自习有多么自由?当时教室里场面怎样?你留意过别人的表现吗?当值日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情况有什么变化?当值日老师转身刚离开时,教室里又是什么样子的?针对我提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做出了回答,有主动承认自己不守纪的言行的,也有表明悔意、请求原谅的。学生的回答就像放电影一样把昨天午自习上发生的一幕幕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回放了一遍,随后我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如实描述出来就写成了一篇篇真实而细腻的文章。
      《“大闹午自习”》片段:
      这天,金老师有事出去了,瞬间班级就像炸开了锅,吵得“天摇地动”,像早晨的菜市场一样热闹。教室里有的在和别的同学玩游戏,有的正在津津有味地看漫画书,有的一群一群地围在那儿聊天,就像一架机关枪,正在不停地发射。
      我和同桌闹了起来。我同桌和一帮女生串通好了拿我东西。只稍不留神,我的东西就不翼而飞,然后又发现她们正得意洋洋地摆着手中的“战利品”!我刚想去拿,同桌就扔给别人,她们轮流传给对方,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要不是好男不跟女斗,我早就“开抢”了。正当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宋诚也加入了斗争,他的出现就像半路杀出了程咬金一样,让女生慌了手脚。
      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和“指令”,学生会把这样乱哄哄的一幕作为写作素材吗?学生会写下这样生动、形象的文字吗?写到文中给老师批阅,那不是“自寻死路”,等着“定罪”吗?发生这类事件,老师们通常都会批评教育学生。于是,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不好的、会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不能作为写作素材。学生心中有了许多顾忌,就会觉得这样不能写,那样也不能写。教师就是要转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学生打架、恶搞、出洋相、男女生PK……这类学生身边的小事多么富有儿童色彩,学生们就应该有勇气写成文字,这才是学生的作文,这才是记录童年的美好、珍贵,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和真实的自我。老师就应当以欣赏的眼光多鼓励学生大胆写,放手写,描绘出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开辟出一片属于学生写作的芳草地,在这里播撒最真实的语言种子,让学生描绘他们的世界,感受一吐为快的酣畅,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写作带给人的快乐。在写作中,学生也不知不觉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不能不说写作也让“教育”润物无声。
      二、“心灵物语”,放飞学生的心灵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中说:“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人的内心。作文写得好的人,他们一定拥有两个世界;作文写得不好的人,他们只有一个世界,外在的那个世界。你要教学生写作文,别忙着教他们什么文字上的技巧,你要让学生拥有内在的心灵的世界。”我非常赞成管老师的观点,要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人真的有一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学生只有时刻感受到这个广阔的内部世界的存在,才会去关注它。关注了它,才会敏感起来。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那份来自人的内心的敏感,每周我都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物语”。所谓“心灵物语”,就是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进行对话。学生可以与小树对话,与铅笔盒对话,与作业本对话,与星星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苍蝇对话,与洋娃娃对话……与一切能成为“物语”的对象进行对话。与这些“不是人的物体”对话,说的不都是自己的心里话吗?“心灵物语”练久了,内在的“话”就会多起来,人也会随之敏感起来。刚开始训练,学生只会写上一两句简单的话,话题类似于“我考试考砸了,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训斥我”“我今天做出了思考题,很开心”之类,而且“物语”的对象大多是家里的洋娃娃、玩偶等,比较局限。渐渐地,学生就会展开更具体的对话,把“物语”写成了一篇文章。
      三、“思辨训练”,放飞儿童的思维
      有些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并不生动、稀奇,吸引人的却是那不足为奇的故事之后留下了别人想不到的耐人寻味的道理。以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为范文,我启发学生思考平时经常写到的事例背后所隐含的道理,给故事延伸出一个道理。学生写作中经常会以“我真倒霉”收尾。考试没有考好,称“倒霉”;上体育课时摔了一跤,称“倒霉”;作业本忘记带,称“倒霉”;下雨了,自己没带伞,称“倒霉”……所有的“倒霉”其实都是有原因的,考试没有考好,是不是自己没有认真复习、考试不够细心;摔了一跤是不是自己没有看清路;忘带作业本是不是自己没有及时整理好书包;自己不带伞是不是做事时欠考虑。写作叙述完故事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事情中反思,总结出经验教训。写出来的文章大于故事,这就是有了思考。
      我会经常设置“两难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争辩前必定需要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多个层次思考,从横向、纵向探索,精心组织语言。理由讲述得越充分,表示思考得越周详。学生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不休争论中训练了思维,提升了思考的深度、广度与速度。设置的“两难话题”可以是:双休日要不要补课,学生能不能唱流行歌曲,当班干部好不好……辩论赛结束,让学生写下辩论记录。
      侦探判案需要推理,写作中也要运用到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运用推理,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不是只有侦探、警察才能推理的,学生也可以推理。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寻找“蛛丝马迹”进而进行一步步的推断,这个推断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比如班中某个学生的铅笔、作业本不见了,我会引导学生推断找出原因;某个学生没有上学,我会引导学生推测其请假的原因;看到校园里的树木“被毁”,我会引导学生推理,猜猜“破坏者”是谁。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推理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了思考力的训练,写成文字又是不错的素材。   四、“每日素材”,丰富作文的素材
      自从创办了班级周报,我班每星期都要出版学生的习作。逢星期一至星期四,我要求学生写“每日简评”,以三四行字记录下当天的一个写作素材,周末从“简评”本上四天写的素材中选择一个扩写成一篇习作。连续一个星期,学生交上来的“每日简评”不是写帮奶奶洗碗、帮妈妈拖地,就是写同桌借给“我”橡皮,“我”很感激或是“我”今天帮助了某某,心里很高兴。看到学生的习作缺少新颖的素材,我便与学生一样每天开始写“每日简评”,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学生看看老师的“每日简评”写的是些什么事,记录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当时,学生们下课来办公室批作业总能见到有老师拿着苍蝇拍“追捕”的场景,于是第一天我就以这个为素材写了一篇简评:“近来,办公室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肆意骚扰着每一位老师。瞧,它们一会儿飞在办公桌上,一会儿停在一大摞的作业本上,一会儿更猖狂地落在我们的手臂上,似乎在向我们宣战……”就这样,每天阅读我的日记成了学生们的一种期待,他们从中发现了取材的典型、写作语言的幽默能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连续几期班级周报,我主要以取材新颖的习作优先考虑发表。在周报讲评时,我对会观察、会选材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请作者谈谈写作背后的故事,诸如“自己是怎么想到写这件事的”这类话题,在学生的交流中互相启发,广开思路。
      渐渐地,批阅学生的“每日简评”,内容就丰富多了,每周写的习作也是更生动、有趣了,例如《怪蛋》《人虫大战》《呕吐事件》《公交车上的“吵闹”》《捉鼠记》《瞧,我们班的暴力女生》……我很庆幸,我们班的学生走上了找寻童年的写作之路。
      勤于记录自己想记下的事情,点滴于心,才能有文泉。要想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写”的写作难题,就得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和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力不从心了。这和写作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平时不去积累材料,等到要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我们老师都懂,可是真正让学生这样去做的老师却不多。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经历的事,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储藏到“作文材料宝库”中去,就像定期存款一样。这样每次写作只要到“宝库”中提取相应的素材进行扩写就可以成文了。“每日简评”“每天记录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个观点”为“写什么”组建起一个学生特有的充实的写作宝库。
      搜寻素材的能力不是狭义地指老师组织各种活动等待学生来写,不是靠老师拿“米”来“喂”给学生吃,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找食吃”,这样学生才永远不会“饥饿”。就让我们凭借教师的智慧不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拥有巨大的写作“财富”!

    推荐访问:无话 之策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