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综述|羌族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42:58 点击:

      摘 要:2008年5月12日,羌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对当地羌族文化造成灾难性破坏。在地震灾区重建的过程中,灾区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学术界在震后集中式出现了较多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内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震后羌族;国内;文化保护;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44-02
      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享有“民族活化石”之称。“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对羌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进程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震后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有关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概况
      (一)对震后羌族文化保护所受影响的研究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羌族人民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变革,导致羌族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加之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凸显出研究新时期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也引起人们对于震后羌族文化保护所受影响的普遍关注。
      李大舟、张世均在《“汶川大地震”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影响——以地震中的羌族文化为例》(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保护造成的双重影响:一是对羌族人口、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精神面貌造成极大的损害;二是形成传统聚居区的分割,造成传统文化区域的瓦解。此外,鲁炜中等的《“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及其重建措施》(青年作家,2010年第10期)以及吴建国、张世均的《“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也是对震后羌族文化所受影响的相关研究。
      (二)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理论探讨
      1.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面临今天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同时又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羌族传统文化在灾后重建中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蒋彬、张原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缺乏本民族文字、因传承人危机而出现的羌族文化传承断代现象等等成为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此外,有关单位保护经验不足、缺乏活态保护,在人、财、技术方面投入不足等成为羌族文化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相关研究还有苟懿等的《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B07期)一文,该文通过对羌族文化保护的分析,认为目前在羌族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被动的、封闭式的保护方式没有得到突破;羌族文化流失严重、传承困难,保护机制不完善;自然灾害的破坏等等。
      2.保护模式与途径的理论探讨
      喇明清通过回顾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实践,认为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统保护模式”不能适应灾后重建的发展大势。因此在《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讨——由地震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引发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一文中,喇明清提出了羌族文化保护的一种新模式——“发展性保护模式”。作者认为这种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超常发展的需要,是灾后重建中实现文化保护目的的理想模式。
      对于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张世均在《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途径:依法实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等措施来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等。程文徽《汉中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以及邓廷良的著作《羌笛悠悠: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也是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
      3.保护意义的理论探讨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朱晟利的《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西南教育论丛,2009年第2期)一文,从学校是羌文化保护的主体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同时文中还提出了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具体途径,即收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料,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老师等等。
      (三)对羌族文化的开发式保护——旅游开发保护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开发的资源,对于丰富的羌族文化来说,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开发其经济价值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领域。
      与此相关的研究有,王大悟在《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研究》(旅游科学,2009年第1期)之中提出了保护羌文化的四原则:挖掘、提炼、交流、传承。同时从灾后的实际出发,建议将中国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把对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市场、旅游业联系和结合起来。
      此外,兰虹、坤若■在《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引起了人们对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重视,但针对文化旅游资源有限性的特点,为了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了以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拓展市场;加强对文化的深层次的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等四点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二、震后国内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特点
      1.研究数量上,震后出现集中、爆发式的增长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作为受灾地区破坏比较严重的羌族文化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点关注与保护,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羌族文化保护研究的高潮,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在震后集中、爆发式的出现,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2.研究层次上,由理论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到反思性研究,研究层次和深度不断提高
      震后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研究,起初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与紧迫性以及震后对羌族文化保护的影响。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一批在理论探讨保护基础上探究具体保护措施的研究成果,“以开发带动保护,将保护寓于开发之中”,逐渐成为羌族文化保护研究领域的新思路。随着文化保护活动的进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等等,这引发了学术界诸多的反思与思考,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对于羌族文化保护的研究工作不断变得深入与成熟。
      3.研究结构上,将单一性的文化研究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随着现代研究与学科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来为自己研究学科所用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也反映出当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震后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大都结合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加深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了解与研究,推动了羌族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对羌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较之以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1.就整体而言,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研究虽然在震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进行一个宏观的研究,而对羌族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研究涉及不多,例如对羌族语言的研究等等都还相对缺乏。同时对羌族文化的研究一般比较注重对于震后当前的保护研究,缺乏长远保护的思路与研究,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2.在具体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够
      在研究过程中,很多都是根据研究者个人的构想而得出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甚至都没有到过灾区的羌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缺乏宝贵的实地实证研究资料,这在羌族文化保护研究领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羌族文化保护研究前瞻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给羌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同时也对羌族古老悠久的文化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全力帮助受灾人民重建家园,同时国家也特别重视对在灾难中造成损害的羌族文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1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定。这预示着,随着震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工作的逐步展开,对灾区羌族文化的保护也将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研究工作必将大踏步向前发展,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娟,王亚楠.浅论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李 慧)

    推荐访问:羌族 综述 保护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