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中日传统文化与其近代化成败要因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3 04:48:58 点击:

      摘 要:中国和日本虽为近邻,但在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各自文化基本形态,对外摄取的形态及社会协作形态不同,最终导致中日近代化的一败一成。本文试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日本;传统文化;近代化
      作者简介:黄述新(1971-),男,吉林九台,硕士,中日文化比较,延边大学外语学院,日本语教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2
      传统文化是指文化中被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事物,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物。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东亚文化发源于中国,中国是东亚传统文化的中心。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对其周围地区和民族的古代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古代中国社会的策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它从这里扩展到长江流域。远东社会的策源地把这两个流域都包括在内,然后一方面沿着中国海岸向西南方扩展,另一方面向东北扩展到了朝鲜和日本。” 这说明了古代中国与日本文化关系中源与流的关系。既然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那为什么在近代化过程中会有一败一成的结局呢?
      一、文化的基本形态
      并存型(同时存在,什么都可以)——日本
      单一型(非此即彼,非什么不可)——中国
      日本往往能够高速而顺利地吸收外国文化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日本的文化的存在方式不是选择型,而是并存型。以戏剧为例,新的剧种出现后,旧的剧种并不消失。这是日本文化的本质。
      中国的文化存在方式,虽有例外,但都是单一型的。所以被舍弃的事物很快就灭亡了。在日本,幕府完全掌握权力之后,“朝廷”也并未曾被消灭。
      以饮食为例。在中国,花茶、绿茶、乌龙茶因地区而清楚区分。最近,中国在全国范围对大米的需求虽然日益减少,但面食地区、米食地区以及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对大米的喜爱仍然是有截然区分的。而在日本,同一个人每天都可能喝红茶、咖啡、绿茶、乌龙茶等各种饮料。同样是面类,日本人是轮换着吃荞麦面条、日本面条、意大利面条、中国面条。现在大部分日本人仅靠日本饭菜已经无法生活了。如果让某人日本人连着三天吃日本饭菜,他肯定会说,“想吃西餐”、“想吃中餐”。中国饭菜的种类很多,丰富多彩,但就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很难摆脱某个范围内的饭菜。
      日本文化之所以采取“什么都可以”的基本形态,在于日本的国家与文化的形成。日本有着南方系统的因素和北方系统的因素。日本存在着这样的前提,而且又是岛国,所以“什么都可以”的处理方法十分普遍。中国的情况是周围有许多因素不断地侵入,所以总是要争取统一,变成了‘非什么不可’的基本形态。日本由于在根底上有着这样的接受态度,所以可以放心地吸收外来文化,随之而来的抵抗也就很小。
      二、文化的摄取形态
      全面摄取型——日本
      部分摄取型——中国
      日本自古以来在摄取他国文化的时候,不仅是技术,也包括文学艺术,总是全部引入进来,然后再有选择地加以改造利用。而中国吸收他国的文化在历史上就比日本要少得多,总是在一开始就设置屏障,以天朝自居,其他都是雕虫小技。即使在吸收外来文化较多的唐代,也是属于部分摄取型。中国在摄取文化方面,历史上就是“部分摄取型”。鸦片战争后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的“中体西用”的原则也是属于这一类型。这种方向可以说是一贯的。
      中国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更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严重损害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脚步几乎停止了。
      此时的日本虽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仍与荷兰有交流,荷兰输入书籍,通过荷兰语学习西方近代科学,了解了西方先进文化,人们称之为“兰学”。兰学打开了日本与西方交流的一个窗口,为日本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中日两国又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朝只学到了简单的物层,而未学到更深刻的文化层。实际上,清王朝从未想真正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中体西用”的最终目的是巩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封建统治,而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日本提出了“和魂洋才”,即东洋道德,西洋技术,也可解释为保留好的传统,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和魂”是日本化了的中国儒家思想。日本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派出大量出国使团和留学生,考察、学习西方成功经验,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番改造,然后应用于本国实行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进行了改革,使日本向近代化迈进了一大步,促进了近代化的成功。
      三、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在20世纪60年代举行的各种国际讨论会上,人们对于东亚的近代化多持否定态度,理由之一是儒家文化与近代化不相容。他们认为。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协作、集体和社会稳定,重视人文主义,忽视科学技术,不能指望它引导近代化。但是7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令人刮目相看,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又追求到文化的动因,恰恰是60年代受到批判的儒家价值观,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动力。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已经大大增强,比之于民族虚无主义来是一大进步。为了使中国的近代化进展得更加顺利,必须珍视传统资源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形成中国文化建设的特色。中国目前进行的近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现象不可混为一谈。但是发达国家后现代化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我们有警示作用,不能不使中国在推进近代化﹑现代化时努力避免后现代现象,至少减轻其负面影响。这就更要注重传统的开掘与创造,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只有从自身的经历中才能找到克服未来危机的武器。在这方面,中华文化较之于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在人的心灵陶冶的问题上强调道德修养。这些特点经过时代的激发,一定能对人类的进步有更大的助益。   四、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及现代化
      中国的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它彻底推翻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它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因此提出这个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也被摒弃了。这样不但没有促进近代化的发展,反而又为其发展设置了一道障碍。
      日本在此时提出了“《论语》加算盘”的口号,提出这一口号的是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他大力提倡儒家道德与经济的一致性,提出了义利合一的指导原则。因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价值观与东方儒学价值观截然相反。“儒学思想是重义轻利,重道德轻法律。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则是重利轻义。重法律轻道德。” 而涩泽荣一恰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日本文化与西欧文化的的融合中为日本人开辟了一条捷径,使日本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
      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随着战后日本的重掘起,又出现了“和魂和才”之说,其实,这是日本社会在向外来文化学习过程中,日本社会文化取向的一种表现,基本上显示出日本社会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不断融合撞击中所持的态度。
      中国文化传统长于理性思考,富于辩证方法。但这不等于现在中国人只需整理遗产就能够使别国认同。中国必须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国不少学者倡导“和合学”,用心很好,但若局限于整理传统文献,不可能达到目的,还要提升现代的意义,才能被其他国家接受。日本是非西文国家中唯一实现了近代化的国家,有着宝贵的成功经验,这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文化创新。
      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文化中心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然而吸收外来文化的迫切性和灵活性较弱,佛教经过一千年的消化才被融入中国文化,更是明证。近代以来,中国又经过了屈辱的半殖民地过程,既带来了崇洋媚外情绪又造成了仇外排外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传统,而传统本身必须现代化。
      在建设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借鉴和引进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改造的基础上融合二者才能实现。如果不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丢掉传统文化,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文明和民主主义,就只能建成西方式的文化,而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依田熹家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1
      2、《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 杨薇 济南出版社2001.10
      3、 《国际化:岛国日本的历史抉择》 胡令远﹑徐静波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
      4、 《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 王克非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2
      5、《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朱耀延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12
      6、《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 赵德宇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6

    推荐访问:要因 传统文化 成败 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