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韩寒办杂志 韩寒1988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3 04:48:03 点击:

      韩寒的商业冒险更显低调,他拒绝在“作家、赛车手”的头衔后再加上“企业家”这三个字,虽然在事实上,他已经开始了这场充满金钱和欲望的商业冒险  上海松江地区一套三室两厅的民房里,客厅墙壁上留着韩寒的涂鸦:“任何年份,5月1日之前不准关地暖,备10套睡衣!放在每一个能看见的地方!”据说这是因为韩寒在这里喜欢赤脚。这是韩寒和他的团队的办公室。阳台外是一小片花园,由于疏于修剪,草长得几乎有半人高了,草丛里卧着几只晒太阳的野猫。办公室内几个成员穿着拖鞋走来走去,一间摆着几台电脑的房间被称为网吧—他们在这里打游戏的时间一度超过了工作时间。
      一款App产品在这里诞生—《ONE·一个》。这个由韩寒主编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应用,于2012年10月8日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这款应用的内容和设计都相当精简,第一期刊载的作品是韩寒一篇名为《碎片》的文章:“什么都太繁多了,什么都太短暂了。我们做简单点吧。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见的《一个》。
      这也是一枚经过精挑细选的碎片。出版人路金波认为,这款应用体现了韩寒敏锐的商业直觉:“在有无穷多碎片的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多,而是做少,要有一个人或者商业机构做精选。”
      上线至今,《ONE·一个》的文章多为小说,也有一些非虚构作品。韩寒把用户停留在《ONE·一个》的时间设定为半个小时,稿费定在2000到3000元。
      这不是第一个叫《ONE·一个》的产品。它的前身,或者姐妹产品诞生于今年6月。韩寒接受了腾讯的邀请,推出了一个以“hanhan.qq.com”为域名的腾讯二级频道。韩寒团队提供内容,腾讯提供资金与平台。当时,腾讯希望借助韩寒的个人影响力,打造韩寒的个人频道,囊括韩寒本人的作品以及围绕他的各种资讯。
      但韩寒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够借助腾讯平台,做一个文艺产品。如果仅仅是韩寒频道,就会变成粉丝内刊,很难走到更大的天地去,韩寒说:“苹果手机如果叫乔布斯手机的话,可能就会差点儿。”
      网页版《ONE·一个》上线后,韩寒的团队加快了推出App版的速度。他们找到一家iOS 应用开发商合作,相当于技术外包,虽然成本高,但推进速度快。即便如此,第一期上线也被推迟了五六次,因为主编太忙,韩寒那一阵还在鏖战中国房车锦标赛,所以稿子一拖再拖。直到10月8日晚,韩寒被拖到办公室,在团队成员的监督下,用一台速度巨慢的台式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碎片》。
      上线不到24小时,《ONE·一个》就超过众多热门游戏与应用,冲到了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作为一个文艺阅读应用,《ONE·一个》还拉到了NIKE的广告。韩寒透露,NIKE并不是唯一想在《ONE·一个》上做广告的客户。
      如此亮眼的成绩,显然不是因为《碎片》的价值,而应归功于韩寒的个人影响力。团队成员并不讳言,当前传播这款产品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韩寒的个人品牌。
      不过,对于韩寒来说,《ONE·一个》的面世其实是出于无奈。原本他只是想要做传统的纸质刊物,要不是《独唱团》夭折,可能不会走这一步。
      创办《独唱团》不是韩寒的主意,而是出自聚星天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老板刘伟。4年前,刘伟希望与韩寒合办一本文艺类杂志,他提供了500万启动资金,希望韩寒操盘。韩寒起初兴趣不大,但经不起刘伟一再撺掇。
      当时双方制定了苛刻的分账机制:在收回成本前,刘伟与韩寒9:1分成,收回成本后1:9分成。韩寒说这个分账机制是自己提议的,当时他觉得做杂志花不了多少钱,只要在家里收稿子就行,对于一般新杂志而言,进入市场需要花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但对他而言都不必要。
      阴差阳错,2009年底聚星天华被盛大文学收购,其后一年间韩寒一直为出版事宜而奔波。经历几次推迟后,直到2010年7月6日,《独唱团》才正式上市。
      然而这就是《独唱团》的绝唱。2010年圣诞节后,在上海延安高架下的一家火锅店,韩寒向团队成员宣布《独唱团》停刊。包间迅速被一股忧伤凝滞的气氛包围,韩寒在包间里走来走去,小饭带头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大家齐声相和。
      虽然最终夭折,但《独唱团》除了让韩寒过了把主编瘾之外,也让他的商业才华锋芒初现。团队成员大部分都留了下来,没有散伙。“虽然杂志不能做了,但总觉得事情没有做完。”成员蔡蕾说。
      韩寒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那年冬天,他们常常窝在办公室里玩《使命召唤》。网吧之名,就是在那时候得来的。
      有韩寒的标签,外界对《ONE·一个》的关注度自然不低。
      办公室里,马一木捏着一张报纸,一篇报道称,《ONE·一个》编辑部将转型为互联网公司,而韩寒将成为互联网公司CEO。“我并没有说他将成为CEO,”马一木说,“我只是说可能,他也可以做董事长嘛!”
      韩寒自己要冷静谨慎得多,他既不想当CEO,也不想当董事长。甚至互联网公司这个提法,他都觉得有点虚无缥缈:“一个小小的应用,以后可能会发展成很多应用,但归根到底只是应用,它跟互联网公司的概念(差得很远)。”关于头衔,他只是表示,他对当产品经理很感兴趣,因为他对数码产品很熟悉,他自称几年前冒出一个灵感,就跟老婆和同事说了,结果几年后三星安装了和他的设想一模一样的应用。
      在商业上,韩寒总是会选择最稳妥、最有把握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最笨的方法”。比如做《独唱团》,韩寒就采取了“最笨”的方式,没有要一个广告,纯粹靠发行来赚钱。不过,在做《ONE·一个》时,他刊登了广告,因为采用了免费的下载模式,“我觉得人们对收费的东西会有更高的要求,而文艺作品是一个没有评判标准的东西,当你收费了以后,人们都会觉得你的文章达不到他的要求。”
      韩寒知道自己名字的价值,不会轻易去做任何有损这块金字招牌的事情。他尽量避免给公众利用自己的名气敛钱的印象,虽然办杂志、做App,但韩寒拒绝在自己“作家、赛车手”的头衔后再加上“企业家”这三个字。他自称不是一个合格意义上的商人,也完全没想过做个企业家。
      韩寒的好朋友,多年合作伙伴路金波则明确表示,韩寒正在试图给自己的冒险生涯多一个称号,那就是企业家。路金波的证据是“内部最近也招了几个人,在进行团队的建设”,他也给出了韩寒做企业的明确方向—“要成为一个媒体公司。”路金波说,“不要把韩寒理解成作家,也不要把韩寒理解成赛车手,不要把他理解成任何一个标签,韩寒是很复杂的。”
      对于和韩寒完全相反的说法,路金波解释为低调:“韩寒说一定要做出完美的产品,说我们都占了太多的媒体资源了,以后要保持低调。”
      面对这样的困境,韩寒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之道。现在他所能想到的是“去韩寒化”,把“韩寒”这个标签从产品上慢慢撕下来。韩寒知道,只有《ONE·一个》真正成为文化产品,才能吸引广告商,产生盈利能力,“没有一个大的公司会去投一个明星的粉丝刊物、官网,他投的一定是个产品”。对于韩寒来说,做纯粹的文化产品还有一个好处:不会触及政治或者红线,相对而言比较安全。马一木也赞同“去韩寒化”,他指出,韩寒个人品牌的存在,给产品带来很大的便利和关注,但如果生产不出来一个优秀的产品,或者影响业界的产品,那这个品牌就浪费了。他觉得韩寒最终的作用会像总统,“在不在其实一样”。
      在接受采访时,马一木提到了很多憧憬,其中之一关于那间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办公室,“一旦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肯定会搬到正儿八经的地方”。不过他显然希望,多年后人们回忆起这间办公室时,能将其和乔布斯养父家的车库与扎克伯格的宿舍相提并论。

    推荐访问:韩寒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