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一九四二》的民族史观 民族史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1 04:41:41 点击:

      1993年,刘震云完成小说《温故1942》后,还没拍过一部电影的冯小刚就想把它拍成电影。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两人成立采访组,多次沿着灾民逃荒、日军进攻以及蒋介石的活动路线走,采访了上百人。2012年11月29日,前后历时19 年的《一九四二》终于在国内上映。
      4条不同的故事线索,犹如1942年的4个横切面,展现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这就是《一九四二》重回1942后带来的一切。
      回到1942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这场灾祸中,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为了活命卖掉自己,有的人吃掉了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一九四二》的故事这样开篇。以地主、长工、佃户与媳妇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重现了1942年的那场灾难。
      1942年的河南正在饥饿中煎熬。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1942年,河南大饥荒造成300万老百姓饿死。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在1942年的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中写道:“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
      有人说,冯小刚在电影里不厌其烦地渲染了苦难,说“渲染”当然并不确切,事实上这些渲染比事实要温和得多。在小说和现实的调查中,灾荒时人吃人,但电影中,美国记者只是拍到了狗吃人。
      尽管如此,电影中的苦难,大约已是中国电影目前能表现的极致。没有吃的了,出门找吃的,叫“逃荒”。一切都是从饥饿而起,因为饥饿,灾民抢了老东家的家;一个月没吃一口米,瞎鹿要卖女儿;老东家的女儿星星把自己卖了五升小米,在妓院,因为吃得太饱,她甚至弯不下腰;老东家的媳妇饿死了,婆婆还想扒开她的衣服,“趁着身子还热,让孩子再吃一口奶!”这样疲惫不堪的逃荒人群,加上溃退部队的抢劫、日机的轰炸,沿路落下的尸体,被野狗跟随着……《一九四二》就是将这样一幅幅“流民图”再现1942。
      寻找《一九四二》
      有人这样形容:《一九四二》对冯小刚来说,是西西弗斯天天在推的那块大石头,也是圣者约翰·克里斯多夫背着过河去的那个小孩。
      的确如此,直到2012年年底,冯小刚才终于将这块大石头推上了山顶,终于将这个小孩送到了河岸。
      18年前,冯小刚和刘震云一同参加北京青联的会议,冯小刚向刘震云提出了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想法,刘震云拒绝了。刘震云说:“现在时机不成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仍然还只停留在它的表面,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是不能被省略的。”
      这一提高就是6年,2000年春节,冯小刚接到刘震云拜年的电话,同时也得到一份大礼,刘震云说,《温故一九四二》可以上路了。此后,《温故一九四二》开始建组,可因为种种原因,筹备都失败了。直到2011年1月,这部电影再次启动,经过10个月的筹备,5个月的拍摄,以及7个月的后期制作,《一九四二》终于面世。
      为了寻找《一九四二》的故事,冯小刚和刘震云带着一队人马,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之路。“河南、山西、陕西、重庆……路上这个故事在不断生长。”冯小刚介绍说,“走了以后才知道,‘喝口凉水都不饿’这句灾民的原话,不是我们在宾馆里就可以想象的。我们住当时蒋介石的别墅,也没想到会是那么简陋的。《一九四二》怎么变成电影,就是要在1942这个年份里寻找。”他认为,正因为有了这次的实地考察,才让剧本成型并愈加丰满,“电影不能让这300万人复活,但也许能让他们的死变得有价值。”
      刘震云坦言,用这种笨办法可能耗时很长,但人物和故事才能真正留下来,电影人物在创作中“慢慢生长起来、成熟起来”,这对创作者来说很有成就感。刘震云认为,无论是写作还是拍电影,寻找好故事已成为中国创作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焦虑,但他认为“有比寻找故事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培养人的见识。一个导演、一个作者能否讲述一个好故事,不仅是讲故事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的见识”。
      冯小刚说,他特别想拍出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刘震云曾解读:我们这个民族,通常会以幽默来对抗残酷。电影中,人们对待死的态度是:“死了好,少受罪!”“早死早托生,再托生,别托生到这儿来!”“早晚一个死,就想死得离家近点。”“(人)都凉了,别哭了。”在苦难和绝望面前,人们通常都是这样让自己麻木。
      以灾难反省灾难
      一向以来,冯小刚都是以独有韵味的现代喜剧著称。但近年来随着《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电影的上映,冯小刚也展现出自己的多元化风格。这次的《一九四二》同样也算一部冯小刚的“非常规”作品。冯小刚最早看到《温故1942》的小说是在1994年,“我的印象是一个下午,王朔给我一部小说,是刘震云写的。我看了小说之后,就萌生了要把它拍成电影的强烈的欲望。”
      小说让冯小刚产生了什么样的“欲望”?他解释说,他觉得拍这样一部电影,对我们认识自己是特别有价值的。“我们从电影里,可以找到我们的母亲是谁,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从哪儿来的。我们是谁呢?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灾难,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而非常缺乏一些对灾难有反省的作品出来。”
      谈起拍摄该片的初衷时,冯小刚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是灾民后代。我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愿意认识。这个电影是逼着大家来认识。它在撕开历史给大家看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掉进深渊里的人性温暖。”
      冯小刚表示,就《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而言,他最在意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其中所展现的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的是饿死的300万河南人的态度。刘震云说过的一句话很恰当地总结了这个特性:当一个民族遇到的灾难特别多的时候,你用严谨的态度对付严峻,严峻都会变成一块铁。当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严峻的时候,幽默就会成为大海,严峻就会变成一块冰,这块冰掉到大海就会融化了。”

    推荐访问:一九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