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浅谈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艺术内蕴】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29:09 点击:

      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以物哀精神的焦虑与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批评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物思想的特异空间演绎、发挥、引伸到难以企及的高度。本文试通过对《挪威的森林》的解读,对村上春树的创作风格,以及当代日本文学的潮流趋势做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悲情精神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其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而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因而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旗手。《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唯一一部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且影响最大的成功之作。这部小说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广受好评,不但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还一举打破了当时日本文坛的沉寂状态,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现象”。“他(村上春树)的出现代表了当今日本文坛的一个新的动向,给沉寂多年的日本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强烈的震撼。”
      仔细阅读一下《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就不难发现它的创作核心既传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精神”,又融入了西方现实批评主义的文学思想。在这部作品中,既有作者对美丽的日本自然风光的抒情咏诵,又有作者本人对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学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作者以戏剧般的描写手法对人物命运所进行的大胆奇妙地安排和布局,则达到了催人泪下、让人扼腕叹息和唏嘘回味的效果。通过作品主人公“我”的形象塑造,作者表达了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孤独、迷茫、绝望,以及对人生的一丝希望。尽管现实给人的感觉是处处不如意,且爱情像花朵一样的短暂、凋零、干枯和死亡,并使人陷入焦虑不安、寂寞、苦闷、矛盾、惊疑,甚至是麻木和绝望的精神状态。但在主人公“我”和曾经的恋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核里,都有“挪威的森林”这个梦幻中希冀和渴望的精神家园,且都是它的守望者。
      一 “物哀”精神的焦虑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并认为《源氏物语》对这一理念表现得最为完美。在这之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从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物心合一”,并以“哀”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然一体的感动情绪。可以说,“物哀”精神对日本文学影响至深。在众多的日本文学名家,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物哀”精神的痕迹。虽然,村上春树的作品受欧美风格的影响较深,并与日本传统文学的内敛、晦涩有很大的区别,但仍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学精神影响的痕迹,有着较明显的日本传统小说的审美个性。正如作品的中文译者所言:村上春树的作品形式尽管明显受到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但骨子里却透出东方古老的禅意。
      在《挪威的森林》中,“物哀”精神的痕迹可谓比比皆是,笔墨之强烈和厚重让读者叹为观止。首先,作品中的出场人物都透着浓烈的死亡气息。像渡边的好友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父亲的弟弟、直子本人和初美,都死于自杀。再有,绿子的母亲和父亲也先后病亡。虽然作者对此没有过多的笔墨描写,但通过绿子对“我”的叙述:“没什么,我们对死亡早已习以为常。”却可以看出日本传统文化对作者的影响。而主人公“我”也从自杀者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并领悟到“死并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即死本来就包含在人这一存在体之中,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世上所有东西都包含死,“我们吸入粉尘的本身就是死亡”。生的痛苦使孤独的人更孤独,而死的威胁又使无助的人更无助。
      其次,作品中对“我”的情绪描写,多是苦闷、忧愁的描写。如“我”因恋人直子的精神疾病而与其隔离的时段,开始和一个叫绿子的女孩交往,虽然和绿子在一起的日子里,“我”是快乐的,但是一想起直子,“我”的思想和感情便会处于十分矛盾、苦闷和忧愁的状态。当“我”获悉恋人直子自杀的噩耗时,悲哀的强大冲击力使“我”陷入异常痛苦的感情漩涡之中,“我”觉得一切都不如意,对社会和人生都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而“我”的思维也异化到一切都是非常丑陋的幻觉之中,“连樱花也像一堆烂肉”。悲哀使作品中的“我”总是流露出一种永远无法解脱、无可奈何的情绪。通过对“我”的情绪描写,作品“传达了现代人的寂寥、焦虑、苦闷、迷茫、困惑无奈、悲凉点化情感方式和生命态度”。
      再次,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在精神上也都是孤独、忧郁、脆弱的。如小说的主人公“我”,表面上看活得轻松潇洒,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孤独中挣扎着。“我”自认为是木月最好的朋友,可木月自杀的原因,“我”却始终没有想明白。“我”认为自己深爱着直子并会彻底地了解她,但直到直子死去,“我”也没能了解直子,甚至爱不爱直子,爱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我”已习惯了不理解别人也不让别人理解自己。在“我”表面的潇洒下面,其实掩藏的是无法言说的深刻孤独;而直子的孤独是痛彻心扉的,她的生命就像秋天树梢上的黄叶,脆弱得不堪一击,她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孤独的森林里慢慢等待死亡,对于时代强加给个人的命运,直子从来没有反抗过,自始自终她都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人。在整篇小说里,直子说了不下于二十次的“不正常”,她的这种自我定位已经注定了她悲剧性的命运;绿子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外表看上阳光、活泼、健康的人物:“全身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她语言幽默,性格活泼,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虽然对不公之社会也有怨言,但却从未表现出一丝的颓废之情。但就是这个似乎很健康的女孩,却在不经意间对“我”说到:“我觉得孤单,孤单得要命。”可以说,在《挪威的森里》里,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生是孤独的。
      最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者非常注意捕捉最感人心灵的悲哀、情调、情绪,如直子说的“黑洞”。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刻画人物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表现人物感情的柔美方面也独具匠心。如在描写玲子被外人误解的不幸遭遇和“我”真正认识玲子的章节。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围绕“物哀精神”,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作为创作核心框架,充填了刻骨铭心的个人体验和不同寻常的感受,使作品内容超越了普通意识。在小说中,负面灰色的感情,缠绕着每一个人物。如“我”对生离死别恋情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对生与死的审美幻象。这些都使《挪威的森林》凸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此外,“物哀精神”的释义中有一部分要素是与虚无主义、宿命主义相联系的,作者也将其巧妙地发挥在作品之中。如作品里飘荡着的浓浓的虚无主义和人生的绝望。又比如通往“阿美寮”的路途是分割阴阳的境界的暗藏隐喻,其涵义是彼岸世界中充斥着诡秘和阴森,即诡秘性、恐怖性、神秘性和奇异性。
      二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似乎总是充满了“物哀精神”的焦虑,其实,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是有一个绿岛的存在的,并且作为暗藏的轴心在表层反映出来。这个暗藏的轴心就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原本是甲壳虫爵士乐队(The Beatles)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乐曲。而在小说中,它成为了一个艺术作品化的东西,小说中的人物把它看作是理想的精神家园,是梦中的世外桃源,是天堂般的香格里拉,是梦幻的仙景。“挪威的森林”这首撩拨心灵的歌曲成为了小说中始终贯穿作者精神家园的文学创作道具: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铃子的吉他演奏中,主人公“我”都能听到它,并会在冥想之中,再次产生希望、希冀、渴望。“挪威的森林”是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家园,而“我”则是“挪威的森林”的守望者,即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歌曲“挪威的森林”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主线。如果浅析一下歌词内容,就不难发现它的自然纯洁。如“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照在大地”。面对现代化都市的负面所带来的诟病,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背离和冲突,“我”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渴望人类社会如自然一样“澄清,宁静,透明”,但现实却与“我”的理想完全相反。
      歌曲中的“藏着你不愿提起的回忆/(藏着你最深处的秘密)”的这句歌词,可以说是为作者和许多人抒写的。《挪威的森林》这部由《萤火虫》扩展的长篇小说,因包含着作者本人的亲生经历,是根据“极具私人性质的东西”描写出来的。所以,尽管是不愿提起的回忆,但是感情的洪流还是冲破了作者控制的域值,成为不得不写的回忆。
       “你说真心总是可以从头/真爱总是可以长久/为何你的眼神还有孤独时的落寞/是否我只是你一种寄托/填满你感情的缺口/心中那片森林何时能让我停留/或许我/不该问/让你平静的心再起涟漪/只是爱你的心超出了界线/我想拥有你所有的一切/应该是/我不该问/不该让你再将往事重提/只是心中枷锁/该如何才能解脱。”
      由以上歌词,我们可看出这首歌曲明显与爱情有关。而作者也已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我”二位一体。在“我”的回忆中浮现的曾经的恋人直子、绿子、铃子的面容,哪一个的眼神没有孤独时的落寞,没有感情的缺口,没有涟漪,没有心中枷锁,尽管彼此有过一种寄托,但是冷酷的现实却与理想大相径庭。因此,作者心中那片森林只是一种灵魂的希冀、渴望,而他也只是心中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由于作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来人,所以当年的一切都还记忆犹新。在经过十七余年的沉淀后,他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对时代的认识与分析,也已比较客观而冷静,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已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作家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更能体现其魅力:那瞬间的感受,那凌空飞跃的思绪,还有那潜意识的突现,用布局比较松散自由的第一人称叙事来表现,似乎更得心应手。”村上春树想通过小说表达一种对爱情欲罢不能,却又迷茫无绪的情感,想要倾诉一种爱情已远去的慨叹,并“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我本人的质而存续下去”。所以在作品中反复引用这首歌曲,更多地是他对于爱情的一种态度,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希冀。如果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没有虚伪,没有伤害,没有痛苦,那么,真爱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每个人的心中也都将有一块纯洁的圣地。也许,作者的这个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而“挪威的森林”也将永远只是一个虚幻的“精神家园”,但作者仍愿意做这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无疑是成功之作。它不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作者村上春树也凭借此作,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的顶尖级作家。虽然就作品内容的真实感,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迭宕起伏,以及谋篇布局的紧凑感而言,《挪威的森林》都可称作是异常出色的作品。但也许是作者对“高度发达文明背景下”暗藏的肮脏、丑恶,甚至发生的种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深恶痛绝的缘故,作品中的负面露骨的议论不免过多,而这在作者其他作品中也是常见的通病。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苏静、江江:《嗨,村上春树》,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俏岩、宿久高:《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4期。
       [4] 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5]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世性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陶箭,男,1962―,四川邛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村上春树 挪威 内蕴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