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刘邦模式”:反复上演的权力争夺战|政治权力分配模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8 04:59:02 点击:

      实践证明,后继者不仅在由刘邦开启的权斗模式上毫无新意,甚至连他们的面目都能在那场权斗中找到本源  电影《王的盛宴》中,击败项羽夺得王位的刘邦不断做着一个噩梦:我的一生中有两个最可怕的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他绝没想到的是,在他之后的两千年封建王权交替过程中,后来者毫无新意地重复由他开启的这个权斗样本:领导者(王)和他身边人(股肱、后宫、亲属、宦官、幕僚、卫士等)间发生的权斗游戏。
      如果问刘邦“什么叫王权?”他的答案恐怕是一声长叹:“不提也罢!”因为,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直到他逝世,8年时间,他的王权时刻处于生死存亡的严峻状态,他一直忙于扑灭此起彼伏的谋反叛乱,挑战者均是他昔日的股肱、后来的王侯。在此意义上说,他的王权观,就是没完没了地镇压身边人掀起的谋反浪潮。
      短短8年,刘邦手下重大谋反12次,平均每8个月发生一起,堪称“谋反浪潮”。在此期间,除了没完没了的流血镇压,他根本无法安心做其他的事,如此乱局在皇后吕雉摄政阶段也未彻底根除,直到汉景帝刘启采纳手下谋臣晁错的削藩策,一举荡灭“七国之乱”,才算大局落定,但是,局部骚乱依然死而不僵。
      在谋反浪潮中,功臣韩信的命运无疑最具标本意义。电影《王的盛宴》历史顾问、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说:“导演陆川之所以将‘韩信之死’作为《王的盛宴》最主要的线索来处理,是因为‘韩信被杀’这一过程可以被看成西汉王朝权斗中的顶峰。”
      “飞鸟尽,良弓藏”背后是封建王朝权斗模式的定型。刘邦前的君主是秦始皇,秦始皇的天下跟刘邦不同,他的天下是祖上传下来的天下,是血缘代代继承的家天下。在这种“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中,世袭皇权是政治权力的本源,皇帝如同家族企业的老板,他任命大臣,如同雇用职工。但刘邦以及以后的开国君王们建立的帝国多数是“共天下”的格局,君臣一起打江山,当然要一块坐江山。
      “如果不了解刘邦对‘王权’认知上的转变,而只是认为他个人素质出了问题,那我们就很难理解西汉发生的那场权斗真谛,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权斗规则都会陷于迷雾。”李开元说,自汉以后,封建君王们不断重复这种权斗版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如朱元璋滥杀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顺治清理鳌拜,乃至告别皇权时代后蒋介石与部属的明争暗斗,君王或领导者多数要思考如何对待权臣。
      学者杨丹甚至将这种自汉开启的新权斗解读为“刘邦样本”。“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经历中央政权更迭的君主,刘邦对权力冲突的处置给后世树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模式。”
      领导学的基本矛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矛盾,这在任何朝代都不足为怪。杨丹说,问题是,作为最高领导者的王怎样应对这个矛盾。尤其是,处于划时代事件中的领袖刘邦对这个矛盾的应对方式,会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显然,汉王刘邦不是一位高尚君主,他对“领导与被领导”矛盾的处置方式相当负面。如果刘邦是一位高尚君主,能够以更符合文明理性的方式应对,那么他对中国封建王朝后世君主的影响有可能相对积极。可以说,刘邦统一了后世数千年的权争坐标。可惜这是一个负面性较高的坐标,简言之:凡挡道者,无论敌友,杀无赦!
      如此残酷的坐标中,“挡道者”是关键。刘邦以自己的实践昭示后世君主,所谓“挡道者”绝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敌,而是包括好事做过头的人、抢了君主风头的人、无意中踩了君主脚跟的人、过度接近最高权力的人。也就是说,任何最靠近权力核心的人,无论善恶都有可能成为君主眼中的“挡道者”,甚至亲生父母、手足兄弟、后宫嫔妃、皇亲国戚,无一例外。
      以韩信为例,他就是一位“抢了君主风头的人、无意中踩了君主脚跟的人、过度接近最高权力的人”。综观古史的相关记载,韩信本无谋反之心,只是太把自己的功劳当回事,日子一久,他成了让刘邦越想越不踏实的心病。问题是,要给韩信安上一个足以杀头的罪名,谈何容易。史料显示,甚至在夺天下尚未完成之际,刘韩关系的主旋律就是刘邦处心积虑逼反韩信,直至达到目的。总之,逼反韩信,刘邦放心——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了杀韩信的理由。
      凡挡道者,无论敌友,杀无赦。这种情况自汉开始,也不断在后世君臣关系中闪现。例如鳌拜,他的命运经历简直就是清朝版本的韩信。查阅《清史稿》有关记述,并无铁证显示鳌拜素怀谋反之意。但是与韩信一样,鳌拜也“太把自己的功劳当回事”,导致康熙认为鳌拜是怀有权力企图的“挡道者”,进而屡屡设局迫使鳌拜“被谋反”,然后遭灭杀。
      那么,忠心报国的权臣能否从“挡道者”名单中豁免?历史给出否定的回答。例如岳飞。杨丹在其研究中描述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南宋尤其‘经难念’。因为,赵构处心积虑要巩固自己来路微妙的王位,因此,对金政策的制高点是:主权必须为王权服务。然而,岳飞的政治觉悟显然不及他对军事的理解。赵构(康王)刚上台,岳飞就上书建言力主抗金;尤其糟糕的是建言中的‘勤王’一语,意味着要把被金国掳走的徽宗、钦宗二帝救回来,更是刺到了赵构的痛处:如果二帝回来,我就只能让位了!结果,建言被打入冷宫,岳飞也因为‘越职’被降职。这样,赵构从一开始就对岳飞有了成见:赳赳武夫,只知好战,根本不知朕的心事!”可见,岳飞是“因为忠心报国,于是成为挡道者”,至于赵构会找什么借口杀掉岳飞,只是技术问题而非原则问题。
      在这场对王冠的争夺游戏中,更多的还是追逐王权的狂热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新皇登基后发动政变取而代之的司马懿父子、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先叛明后又反清的异姓王吴三桂、功高震主、威胁新君的清朝顾命大臣鳌拜、架空两任皇帝的慈禧太后,这些不断在中国历史上闪现的脸谱,都能在他们之前的刘邦权斗中找到角色源头。比如,垂帘听政的武则天像吕后,吴三桂像先背叛项羽、后又对刘邦造成威胁的韩信;而嗜杀武将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鸟尽弓藏的汉高祖刘邦翻版。
      虽然在通往王权的路上成功者寥寥,身灭者众多,但当王的欲望仍旧驱使后来者前仆后继。
      杨丹在《王权的夺取和捍卫》一文中总结了自汉以来发生在中国宫廷内权斗的共性:这些挡道者甚至杀王者的身份多是君王身边人。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非正常死亡案例中,以股肱重臣为代表的君主周围力量(包括股肱、后宫、亲属、宦官、幕僚、卫士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数案例都与这些人有关;真正来自外国或民间(或称,天下)的暗杀,案例稀少、成功寥寥。换言之,对领导权构成最大威胁的,来自领导团队。
      相比广义“天下”,这些领导团队中的成员几乎每天都在君主身边,他们有动机、有能力、有机会发起软或者硬的权争运动。王位对这些身边人只有一步之遥,君主对他们早已不再神秘,特别是君主的缺点,早已被他们所洞悉。甚至在掌政理念上,他们也未必不如在位的君主;一旦夺取权力,他们完全可能把历史推向另外一条未必不成功的轨道。例如,李世民夺取了原本属于李建成的王位,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唐朝。这个版本的唐朝,未必就不如李建成心中那个未能实现的唐朝。
      激烈权斗也让“君主”成了一个高危职业,古今如此,中外一致。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帝王的平均寿命仅39岁略多。王权之争的血腥,令人惊心。君主的非正常死因包括:刀杀、毒杀、饿杀、淹杀、医杀、吓杀、淫杀、恶意气杀、被逼自杀等。死亡者从新生胎儿(未来可能的储君)到耄耋老人,无论男女一概不能幸免。某些情况下,交出权力的君主也不能获得可靠的人身安全。君主退位后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追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权斗结果绝非以君主的权力丧失为危机终结,而往往伴随着君主个人的生命灭除,甚至其亲友门人追随者等一并被灭除。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时有发生,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的故事内容,就是取材于欧洲版的“王权的夺取与捍卫”。在其戏剧《理查二世》中,莎翁干脆把将“王”的职业比作“死神驻节的宫廷”。甚至在今天,“王权的夺取和捍卫”也是永不退色的时尚话题,凡是以宫廷政治为主题的电视剧,必谈“王权的夺取和捍卫”。
      凡挡道者,无论敌友,杀无赦。为什么悲剧反复上演?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的观点是,正是由于封建王朝的政治结构相同,权力斗争不断出现类似情况也十分正常。

    推荐访问:刘邦 争夺战 上演 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