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蛙泳抓水手掌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40:17 点击:

      过去的事情又躲藏在时间的深处   1960年10月,阿・茨维塔耶娃在老友索菲娅・伊萨科夫娜・卡甘的相伴下,终于踏上了寻找姐姐――玛・茨维塔耶娃――墓地的旅程。
      弃火车,乘轮船,一路奔波。复杂的心情和旅途,让人难以平静。途中的疲劳,对于高龄的阿・茨维塔耶娃够难的了,但是能找到姐姐的墓地,献上一束鲜花,捧一把泥土,也是她多年的愿望。这不是往日时面对面的深情交谈,听姐姐朗读自己的诗歌,楼道里响起脚步声,她拎着一点点的食品送来。现在,姐姐归于泥土,不会再发出动人的声音,她的诗歌变成了永恒的文字。船桨搅动卡马河的水,抛下一堆浪花;风儿携着秋天的气息奔跑而来,阿・茨维塔耶娃褪色的发丝被风一拨拨地撩乱。她还是不肯进舱休息,双手扶在船栏上,眼睛尽搜两岸的情景。一棵树,一条路,一座村庄,在她的眼中部有不一样的意义。当年姐姐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带着儿子踏上这段路途的,水路通往遥远,也是通往天堂之路。水鸟在水面上掠过,留下鸣叫,被水湿的空气浸染,镂透出一股忧伤的情调。它精灵般的嗓子,是不是在歌唱姐姐的诗歌?
      沿着凝滞不动的希伯来河,
      血红的痕迹,银白的痕迹,
      重叠在一起,流滴着――
      我温柔的兄弟,我的姐妹!
      多少年后,在这条叫“卡马河”的水路上,妹妹和姐姐的旅途重叠了。她们目的不同,结果也是不会相同的。叫一声“姐姐”好沉重,泣血的叫喊,是祭奠的供品。阿・茨维塔耶娃日渐衰退的身体,已被岁月熬榨走了激情和健康,再也经受不住撞击。想念和亲情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她必须登上去。这不是浏览风光、享受快乐的闲情,是责任,是使命。水鸟飞走了,天空静了,“哗哗”的水动声,漂来阿・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隐隐听到焦虑的呼喊。老年的阿・茨维塔耶娃的手指,微微地动了一下,风抽得眼角疼痛,但是没有泪了。
      2010年“十一”国庆长假,我躲在书房里,七天没下楼,从敞开的窗前,感受秋风的吹拂。这个长假,我推开了游玩的诱惑,在文字中度过了一天天。重读玛・茨维塔耶娃的诗歌,读她的自传,读她的妹妹阿・茨维塔耶娃写的回忆录。《自杀的女诗人》是1995年我在地摊上买的一本书。那时我四处淘书,冬天的风冷得透骨,天黑得特别早,离单位不远的街灯下,每天总有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辆地排车卖旧书。车上摆满了书,什么类别的都有,买者要一本本地挑选。当时阳信的旧书市闻名全国,早上他坐客车到那里收书,用麻袋背回来,晚上就在这里摆摊卖书。时间久了,他知道我需要什么书,每次总要留一两本。玛・茨维塔耶娃第一次、也是永远地闯进我的心中,我记住的不仅是她的名字,还有她的诗歌。书摆在书橱里,我试着读了几次,都不忍心读下去。阿・茨维塔耶娃的文字流动着忧郁的调子,最后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十多年后,我再读这本回忆录,跟随着阿・茨维塔耶娃走完了一段平常的、却不平静的旅程。
      窗外的天空,阳光灿烂,我的情绪无法适应这样的日子。合上布满沧桑的书,过去的事情又躲藏在时间的深处,它们不肯见阳光,我不知道。

      白色的平凡和黑色的神至

      “让我依依不舍的只有音乐和太阳。”音乐,阳光,在母亲的心中那么的重要,这是母亲临终时说的一句话。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中国著名学者和语言哲学家――萌萌,患了肺癌晚期,她给学生上了最后的一堂课。她再没多余的气力站立在课堂上,为自己心爱的学生们上完一节完整的课。阳光在窗外,有一缕穿越窗子,投映在地上。多少年后,田一坡还是忘记不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突然,她停顿下来。眼眶里涌出豆大的泪水,一直淌下她的面颊。然后她将头慢慢仰向椅子的靠背。她说:‘我看不见了。突然的黑暗。’”不久之后,萌萌踏着黑影走了,她的文字留下了。萌萌和玛・茨维塔耶娃的母亲一样,热爱阳光,留恋阳光。母亲在生命中最后一次给女儿演奏钢琴,手指挤满了病菌,琴声在房间中缠绕,松木板散发的新鲜气息和琴声纠扯在一块,留在玛・茨维塔耶娃的记忆里。1934年,她写下了《母亲与音乐》,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哎,母亲是多么操之过急呀,又是教我识谱,又是教我识字,还要我读《温迪娜》读《简爱》,读《安东・戈列梅科一家》;教我如何蔑视肉体的痛苦,教我敬仰神圣的叶莲娜,教我学会面对众人坚持己见,崇尚自我。”1892年10月8日,玛・茨维塔耶娃姐妹俩出生在莫斯科。父亲在大学教授艺术史,是有名望的教授,他是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具有音乐的天赋,身上流淌着德国和波兰的血统,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茨维塔耶娃姐妹俩是幸运的,来到了这样的家庭里,从一出生,艺术的爱神就与她姐妹俩相伴。音乐与普希金的诗歌,阳光和空气一般,滋养着她们成长的过程。阿・茨维塔耶娃和姐姐有同样的感受,她在回忆中说:“我们在阁楼上聆听着下面大厅里传来妈妈那充满音乐激情的美妙演奏入睡。通过妈妈的演奏,我们熟悉了所有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姐妹俩的童年,是在快乐和神圣的美中度过的,没有受到杂质的污染。普希金和鲁宾斯坦,诗歌和音乐上的两座高洁的雪峰,带来了太多的渴望。在母亲的目光下,她们姐妹敲响了黑白键盘,在音乐的旋律中度过了许多的美好时光。
      诗歌即命运,命运也是诗歌。玛・茨维塔耶娃对于诗歌,可能更有特殊的情感,她把普希金称为“我的普希金”。母亲的卧室里挂着的一幅油画――阿・纳乌莫夫创作的《普希金的决斗》――影响了她一生。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普希金纪念像是她们童年散步的地方,她和妹妹围绕着纪念像玩游戏,背诵普希金的《致大海》。这是她们姐妹的功课,每天必须进行,有时妹妹说:“让我们去普希金那里去坐一会儿。”玛・茨维塔耶娃坚决地纠正她的说法:“不是去普希金那里,是去普希金纪念像那里。”玛・茨维塔耶娃说:“普希金纪念像使我对黑色有一种疯狂的热爱。这种对黑色的迷恋伴随我一生,直到今天我也会因为那些偶然闯入我眼睛的黑色的东西而感到愉快。譬如,在电车车厢里或者在其他什么地方,只要我身边有黑色的东西,我心里就特别高兴。在我身上同时并存着白色的平凡和黑色的神圣。在每一位黑人身上,我都能体会出对普希金的爱,都能认出普希金的模样――我那启蒙前的童年时代,也是整个俄罗斯的黑色普希金纪念像。”1910年,十八岁的玛・茨维塔耶娃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初入诗坛就引起文 [ 2 ] [ 3 ] [ 4 ] 学前辈们的注意,但是死亡的精灵,在青春的季节偷偷地出现:
      基督和上帝!我渴盼着奇迹,
      如今,现在,一如既往!
      啊,请让我即刻就去死,
      整个生命只是我的一本书。
      我爱十字架,爱绸缎,也爱头盔,
      我的灵魂呀,瞬息万变……
      你给过我童年,更给过我童话,
      不如给我一个死――就在十七岁。
      玛・茨维塔耶娃过早地闻到死亡的气息,这是她创作所关注的主题。死亡是黑色的大氅,隐身跟随她四处漂泊,直到有一天,披在她的身上,1930年,在巴黎的玛・茨维塔耶娃拍了一幅照片:她穿着黑色的短袖衣服,右手贴在胸前,手指间夹着一颗烟口她的眉微微地皱着,眼睛忧郁地注视远方,齐耳的短发,显示着个性的鲜明。摄影师捕捉到了玛・茨维塔耶娃的神情,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玛・茨维塔耶娃。
      1911年,在科克杰别利的家中,玛・茨维塔耶娃认识了谢尔盖・艾伏隆。1912年,他们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身份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玛・茨维塔耶娃的第二本诗集《神奇的路灯》出版,遭遇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以玛・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对诗歌的理解,她不会举手示降地、盲旧地崇拜,她有自己的普希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俄罗斯动荡不安的时期。玛・茨维塔耶娃与所有的人一样,为了一口食物、一点取暖的木柴,变卖身边的物品,在艰难困苦中活着。她无法摆脱身上的重负,只有诗歌使她暂时忘记一切。1919年寒冷的秋天,第一场雪还没来临,痛苦却急不可待地来到。送进库恩采夫育婴堂的小女儿,经受不住饥饿的折磨,没有和母亲见最后一面,在秋天阴郁的日子里死去了。过去的生活存在记忆中了,只是在诗歌中一次次重返,玛・茨维塔耶娃和大女儿为了生存而奔波。1921年,她出版了诗集《里程碑》,诗中写了对丈夫的思念,流露出对前途的困惑: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是那样亲近,仿佛一人身上的左手和右手……我们闭上眼睛,陶醉和温存,仿佛是鸟儿的左翼与右翅……可一旦刮起风暴――无底深渊便横亘在左右两翼之间。
      1922年,艾夫隆随着白军的队伍流亡国外,从此杳无音信。在思念中,玛・茨维塔耶娃矛盾的心理扯拉着她的每一个日子。在这乱世的时期,闭上眼睛,一切静下来,温存的幸福离她近了,似乎伸手可触。短暂的陶醉,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睁开双眼,只看到真实的在场。玛・茨维塔耶娃多方打听,通过各种渠道收罗丈夫的消息,终于得知他离开军队,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她的妹妹对此写道:“平地一声春雷,一下子既是幸福又是悲伤。玛琳娜得到爱伦堡从国外传来的消息;谢廖扎活着!他在布拉格即将大学毕业……她鼓起了翅膀飞到了我这里!”玛・茨维塔耶娃设计着美好的未来,想象着相聚时的快乐,被欢乐冲昏了头脑,她说:“我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卖掉,做路费去他那里!”她要重新找回心爱的人,积压的情感处于喷发的状态中。她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快一些办好手续。喜悦与行动,在脸上表露的一清二楚,她没考虑到妹妹的心情怎样。妹妹阿・茨维塔耶娃伤感地说:“在我们欢天喜地的节日般的日子里,只有一点没有想到:我,仍然留下了。重新失去玛琳娜!失掉了马夫里基,失掉了鲍里斯――也失掉了她……”阿・茨维塔耶娃没叫一声姐姐,而是用了“她”,这一个字的变化,有了距离,有了遥远的时间概念。阿・茨维塔耶娃为姐姐祝福,不敢去想将来的情景。
      阿・茨维塔耶娃不时地注视姐姐忙碌的身影,感到呼吸困难,心中积压一股滞重,竟然没有表达的语言。姐姐要走了,这次一别何时再见,也许今生也不会见面了。她情不自禁地说:“一张罗马少女的脸,好像一尊铜塑的侧面像,一双眼睛是那样明亮,富于魅力……留给我的遗产是她的四部著作:《少女沙皇》《卡扎诺娃之死》和两部抒情诗集《里程碑》《篝火》”。夜深了,这是真正的告别。在没有一盏路灯的街角前,玛・茨维塔耶娃把一枚戴了很久的戒指摘下,送给了妹妹,“瞧很好的……我戴了很久。你戴吧!”阿・茨维塔耶娃戴在指上,从此以后,它就如同姐姐一样相伴了。戒指一直随着姐姐,是她的心爱之物,她身体的温度、呼吸和作诗时的状态,都一一被戒指记住了。如今姐姐将要走向远方,在这样的时候,她将戒指送给妹妹,包含着深刻的意义。这不但是传送姐妹的情意,还有一种思念和爱的吩咐。不管分别多久,离别得多么遥远,只要一看到戒指,就会想起俩人在一起时的快乐。从姐姐的指上摘下的戒指,再戴到妹妹的指上,位置的转换,而且人也换了,人和戒指间的感情不同了。分别后的日子,在等待中,阿・茨维塔耶娃每一次亲吻戒指,都是在亲吻姐姐,想起她的诗歌。
      姐姐向夜的深处走去,很快被吞噬掉。

      沃罗希洛夫街10号

      两位老人来到了叶拉布加,找到了曾经叫“日丹诺夫街”的老街,现在这里改称为“沃罗希洛夫”街了。时间改变了很多的东西,沃罗希洛夫街10号,租房子的房客换了一茬茬,在风雨中淋漓的建筑也旧了,只有一套住宅、一栋小平房的格局还是没有变化。仍然住着“布罗杰尔希科夫妇――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和他身材矮小、上了年纪的妻子阿纳斯塔西亚・伊万诺夫娜”。他们和玛・茨维塔耶娃做过邻居。老邻居们向阿・茨维塔耶娃讲述了她姐姐的一些事情。那是一个义务劳动的星期六,女房东回家,看到过道问的门锁得不太好,她费了很大的劲打开,里面的情景却让她大吃一惊。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玛・茨维塔耶娃用一根绳子,吊在横梁的钉子上,离开地板的距离,并不是很高。很多人推测,玛・茨维塔耶娃的死,与她儿子有很大的关系。她在1940年写道:“我掂量着死亡已经一年了。但现在还需要我。”玛・茨维塔耶娃的思想斗争了很久,她用了“掂”和“量”这两个字,表述内心的复杂。死亡那根绳子,左一道、右一道地缠绕,没理清,又乱了。为了儿子,玛・茨维塔耶娃什么都可以做。可随着儿子的年龄的增加,他骨子里遗传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他指责母亲没能力技到好的工作,养活他们一家的生活。玛・茨维塔耶娃的儿子,不理解母亲的心情,更不知道奔波的母亲为了他所付出的代价。他无情地说道:“是的,照我看,您没有别的路了!”母子俩的吵架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展开了,生活的艰难逼得他们的心不可能靠近。玛・茨维塔耶娃死的时候,锅里还有给儿子煎的一条鱼。死亡的阴影早已散去,女房东的讲述平缓,只是有些惋惜。阿・茨维塔耶娃和老友索菲娅・伊萨科夫娜・卡甘,这时已是老人了,长途跋涉来到了这座偏远的小城,为了寻找姐姐活着时留下的遗迹,为姐姐的孤坟献一束花、立一块碑石。她们的脚灌满了疲惫,衰老的身体里淤积了太多的思念。老年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它和年轻时的感受不一样,尤其是面对死亡。横梁上的钉子还在,露出斑斑的锈痕。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帮助一个伟大的诗人,结束了生与死的转换。多少年后,阿・茨 [ 1 ] [ 3 ] [ 4 ] 维塔耶娃面对小小的钉子,耳边响起的不是哭泣的声音,而是姐姐激情的朗读:
      我们是杨树春天的
      衣裳。
      我们是国王最后的
      希望。
      我们在古老的杯子的底层,
      看呀:
      那里有你的霞光,和我们的
      两道霞光。
      哦,把嘴唇贴近杯子,
      一饮而尽。
      在杯底,你就会发现我们的,
      名字。
      ……
      这首诗写于1913年7月n日,是玛・茨维塔耶娃献给妹妹的诗。诗中的姐妹是两道霞光,是初升的光,带着鲜润的色彩,她们手拉手,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当年老的阿・茨维塔耶娃站在姐姐出事的地方,注视着弱小的钉子时,一潮潮推来的悲痛,几乎把她淹没。一阵飘来的朗诵声,穿越时间和空间,她听出熟悉的声音,这是姐姐献给她的《致阿霞》。“我们是两姐妹”,诗的每一句,早已扎在阿・茨维塔耶娃的心中。她的目光一次次地向钉子奔去,想用苍老的光,融化冰冷的铁钉,将它化成一行铁水,滴落到大地上。她的身体中的激情在消失,没有疯狂的念头了,也不可能找到一把锤子,敲碎这颗钉子。
      一根细绳子,一颗钉子,一软一硬,它们配合得密切。绳子搭在钉子上,一场悲剧将要发生。写出那么多伟大作品的诗人,竟然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向世界告别,和自己的人生告别。门起着安全保护作用,有一天,突然被一只手关上,封闭的空间角落变得脆弱。那扇关闭的门,挡住了外面投进的光,也阻挡了过往人的目光,玛・茨维塔耶娃什么也不关心了,过去的事情成为记忆了。在门的后面,她的呼吸在空间飘荡,撞在门上反弹回来。她没有把门闩死,而是用细绳子一道道地缠住,这个过程藏满了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她在寻找安静,结束自己的思想,让情感的汁液,一点点地干涸。
      面对杂乱的绳子,梁上的钉子帮阿・茨维塔耶娃捋清了烦乱。那一刻,她的心清亮了,向钉子疾速地飞去。
      玛・茨维塔耶娃拿笔写诗的手,精心地整理绳子。绳子在手中,不是一种象征,而是一个个动词和名词构成的诗行,她用钉子和绳子,写出一首诗来。一个人为自己设计一套死亡的陷阱,心是多么的静,没有一丝杂念,这是强大的勇气和力量。死亡在脚下蠕动,生在门外乘着风呼啸。她走进死亡的傍晚,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厌倦,把诗歌丢弃尘世间,让它随着时间的漂泊。阳光敲响诗句的钟声,在另一个世界,她不知道还需不需要诗歌和诗人。
      爱伦堡在写到玛・茨维塔耶娃一文时说:“我生平见过许多诗人,我知道,一个艺术家要为自己对艺术的酷爱付出多大的代价;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一个比玛琳娜更为悲惨的形象。她生平的一切――政治思想,批评意见,个人的悲剧――除了诗歌以外,一切都是模糊的、虚妄的。认识茨维塔耶娃的人已所存无几,但是她的诗作现在才刚刚开始为许多人所知晓。”爱伦堡的眼光先锋似地尖锐,有着先见之明。他的这段话不是吹捧,不是预言,而是真实的感受。对一个诗人,说了一句公平的评价。这话太沉重了,不是每个人都敢说的,也不是都说得出的。爱伦堡用五年写下了长篇回忆录,他说:“每当我重读茨维塔耶娃的诗作的时候,我都会突然忘记诗歌而陷入回忆想起我的许多友人的命运,想起我自己的命运一一人・岁月・生活……”一百多万字的回忆文字,他竟然选用了“人・岁月・生活”,做一本大书的书名。这是对玛・茨维塔耶娃的尊敬,也是对她的赞美。
      玛・茨维塔耶娃为了爱,追随丈夫到了国外,她不愿加入任何圈子。移民巴黎圈子里的文人们,视她为“异己”,她们之间很少来往。乡音和祖国的土地没有把流亡的她们团结一起,诗歌是玛・茨维塔耶娃情感的依靠。海明威指出:“一个在众人簇拥之中成长的作家,固然可以摆脱他的孤寂之感,但他的作品往往就会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寂中独自工作的作家,假如他确实超众,就必须每天面对永恒,或面对缺少永恒的状况。”海明威的深刻,一语道出了孤独写作的真谛。以玛・茨维塔耶娃的精神背景,她热爱的是普希金,她是在他纪念像身边一天天长大的。她生命中的诗歌,一旦爆发,势不可当。她不会同流合污。她的诗无处发表,她却没停止诗歌的创作;她远离祖国,思想却在那片土地上奔走。思念故土的痛苦,引发了诗歌岩浆的喷发:
      只要白昼尚未和它
      好斗的激情同时站起来,
      我要从潮气和枕木中,
      重塑一个俄罗斯。
      从潮气――和木桩中,
      从潮气――和灰雾中。
      只要白昼尚未站起来,
      扳道夫尚未采取行动。
      在雾霭还在博施爱心,
      沉重的花岗岩还在酣睡,
      躲藏在群山之中,
      棋盘似的田野也隐匿不风。
      从潮气――和鸟群中……
      乌黑的钢铁还躺着,
      传达变幻不定的信息。
      莫斯科还在枕木的背后!
      枕木的背后是遥远的地方,那一定是莫斯科,鸟群穿越钢轨,冲破潮气的阻拦,送来了祖国的信息。1928年在巴黎出版了诗集《俄罗斯之后》,移民的生活使玛・茨维塔耶娃厌倦了,她写道:“我移民生活的失败是因我不是移民,我的灵魂始终在那里,在我来自的地方(指俄罗斯)”。她的眼睛注视祖国的方向,思念久了,就变成了一股力量,而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利娅对母亲的理解却是:“妈妈两次为爸爸毁掉自己的生活。第一次是离开俄罗斯寻找他,第二次是跟他返回俄罗斯。”玛・茨维塔耶娃的女儿,从另一个角度,对母亲进行了解读。她不可能理解母亲的举动,也不可能明白故乡是什么。阿・茨维塔耶娃从姐姐的诗中,读出了她的心情和苦痛,站在姐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目睹不起眼的钉子,她已经没有眼泪了,有的只是怀念的疼痛。
      在世间的惟一任务是忠实于自已
      往事的回忆紧压我肩膀,
      在天国我仍要诉哭人寰,
      我俩再次重逢时我不会
      把旧话藏瞒。
      在天国,天使成群地下翔,
      有竖琴、百合花和童声合唱,
      一切都平静,我将不安地
      捕捉你的目光。
      独自在纯洁严峻的少女中,
      我含笑目送天国的幻象,
      尘俗而外来的我将要把
      人闯曲唱一唱。
      往事的回忆
      紧压我肩膀,
      时间一到,止不住泪汪汪……
      我们无需在何处再相逢,
      并非为相见才醒在天堂!
      1911年,玛・茨维塔耶娃写了《在天国》。她对生与死,早就有了与世俗的不同看法,重新读这首诗,回忆的往事压在心上。阿・茨维塔耶娃写道:“我们从一座坟走别另一座坟,弯着腰,怀着感情,用心猜测着,但它们几乎同样低矮、缄默,而且没有姓名。”阿・茨维塔耶娃倾听,她听到远处飘来的诗歌,闻到姐姐指间香烟升腾、扩散的烟气味。她的眼睛中积满了野草和泥土,她无法识别其中的哪一座是埋葬姐姐的地方。她想大声地呼喊,然后就是等待。也许在天有灵的话,姐姐会答应一句,让她沿着声音的小路,奔向姐姐的坟墓。
      坟墓的泥土生出杂乱的野草和草莓,经过春天的初生,夏季的成长,到了金色的秋天,一个更加 [ 1 ] [ 2 ] [ 4 ] 冷酷的冬天将要来临。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访,阿・茨维塔耶娃和她朋友的到来,打扰了安静,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墓地的空气中,漫着草和草莓叶的气息。两位老人放缓了脚步,恐怕惊动地下沉睡的人。阿・茨维塔耶娃努力地回想着看坟人模糊的说法,推理、分析着大概的方位。
      拖着沉重的脚步,从一座坟墓,奔向另一座坟墓。阿・茨维塔耶娃看到了姐姐写过的草莓叶。她和老友从坟墓上取下了一些泥土和叶拉加码头上的沙子,想回去后分散给姐姐的女儿和朋友们。她俩还分了一点坟地上的草莓叶,珍藏身边。
      卡马河的秋天,挤满了灰色的调子,鸥鸟追着行驶的船。船剪开河水,铁和水的撞击,溅起水花和白色的沫子。1941年8月玛・茨维塔耶娃自杀身亡,距现在十九年了,为了寻找安全和生存,那时她带着儿子也是乘船走的这条水路,从此以后,她没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多少年后,她的妹妹阿・茨维塔耶娃和老友,相互搀扶、鼓励,不顾体衰,踏上了寻找姐姐坟地的长旅。走遍了叶拉布加的街道,转了无数次坟地,仍然找不到姐姐坟的准确位置,这种结果,对于老人来说是痛上加痛。
      阿・茨维塔耶娃的怀中,藏着从姐姐墓地带回来的草莓叶,她想对着流去的河水朗读《一百年以后》:
      当我停止呼吸一个世纪以后,
      你将到到人间。
      已经死去的我,将从黄泉深处
      用自己的手给你写下诗篇:
      朋友!不要把我寻找!时代已经变了!
      甚至老人也不能够把我记起。
      嘴唇是够不着了!隔着滔滔的忘川
      我伸出我的双臂……
      诗歌伴着阿・茨维塔耶娃走了,走向远方,一个七十多岁老人的心留下了,她不想让姐姐再感受孤独了。在她寻找的十年后,“鞑靼共和国作家协会在叶拉布加坟场――在1930年我所认定的地点,给玛琳娜建了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纪念碑,铭文是:‘在坟场的这块地方安葬着玛琳娜・伊万诺夫那・茨维塔耶娃……’”这也是对有生之年的阿・茨维塔耶娃的安慰,毕竟这不仅是对姐姐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俄罗斯诗人的尊敬。时间不断地变化,阿・茨维塔耶娃对姐姐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她的诗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阿・茨维塔耶娃在回忆录的结尾写道:“我八十八岁了,今年秋天玛琳娜将满九十岁。”她的这段话,看似平常,实则蕴藏了太多的东西,玛・茨维塔耶娃说:“人在世间的唯一任务是忠实于自己。”她做到了;她的妹妹忠实于她,也做到了。 [ 1 ] [ 2 ] [ 3 ]

    推荐访问:在手 掌上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