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苔丝》中爱的缺失与异化_归化和异化的论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8:52 点击: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苔丝》是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中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讲述了没落贵族之女苔丝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帮助父母摆脱家庭困境,结果却被新兴贵族亚历克诱奸的故事。后来苔丝与牧师之子克莱尔相恋并结婚,新婚之夜夫妇互相坦白往事,苔丝却因旧日失贞遭到丈夫遗弃。几年后夫妇二人再次重逢,克莱尔已走出阴影,苔丝却迫于家庭窘境不得不与亚历克再次同居。似乎是阴差阳错,一对恩爱夫妇已无重聚机缘。在这种情况下,深爱着丈夫的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再次毁了她的生活,导致了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失败,故愤而将其杀死。苔丝也因此被处以绞刑,为爱付出了代价。
      在众多关于苔丝悲剧命运的评论文章中,用宿命论、人物性格与环境、巧合等对小说进行分析的文本不甚枚举。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这个写于维多利亚时期旧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实际上却具有深刻的现代性,真实地展现了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中爱的缺失与异化。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认为,爱的缺失与异化必然导致爱的失败。主人公苔丝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缺乏爱的荒原,她个人对爱的苦苦追寻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爱情态度,失败便成为必然。然而爱的失败并不代表爱的终止,相反却使人们更坚定地呼唤和追寻真爱。
      
      一、爱的缺失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人们必须通过用爱来交换爱的方式与他人结合在一起。女主人公苔丝就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她不仅缺乏来自家庭的爱,也缺乏真正的爱情。在工业化时代人们已经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爱的缺失也己已为一种普遍现象。
      苔丝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里。父亲只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母亲总想着依靠女儿的美貌攀上高枝以摆脱家庭窘境,丝毫不考虑女儿的感受,竞用算命全书来决定女儿的命运。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它包含一些基本因素,如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们共同形成了爱的特征(弗洛姆,24)。而在小说中,苔丝的父母对女儿缺乏基本的关心和了解,母女之间被认为“存在着两百年的差距”(哈代,15),而且母亲压根就不想了解女儿的真实感受,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母亲强迫苔丝去德德伯家认亲,一相情愿地希望她能嫁入豪门就是例证。在女儿失身回家后,母亲根本不了解女儿所遭受的沉重打击,不仅不安慰女儿,反而因为没有如愿攀上富亲而烦得快要哭起来,埋怨女儿“没设法让他娶了你”(哈代,67)。父母只想利用女儿过上好日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至于女儿是不是幸福,他们丝毫没有考虑。
      通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苔丝一步步走向毁灭的直接原因就是其父母不适的索取,困窘的家庭不断要求苔丝去付出,以便为家人赢得生活之资。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的通常方式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弗洛姆,20)。而在苔丝这里,我们看不到其父母对于女儿的付出,反之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索取。苔丝的父母也爱苔丝,但这种爱在苔丝无私的付出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就连恶棍亚历克都说:“我要认认真真地说这么一句话,做父母的如果把他们的女儿养大了,但却没能教她们懂得这个世界上有坏人设置了陷阱要害她们,使她们处于危险当中,那么不管是出于良好动机还是由于漠不关心而造成这种结果,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要不得的。” (哈代,263)弗洛姆认为“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弗洛姆,48)”,苔丝所缺乏的正是父母的关心与理解,因此当她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时是如此脆弱不堪,易受伤害。
      不仅缺乏家庭之爱,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苔丝与两个男人的情感经历也并没有使她真正获得爱,享有爱。亚历克,作为苔丝真正意义上的丈夫,对苔丝的感情只是占有,缺乏起码的尊重、关心和了解。亚历克对苔丝的爱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在他这里,爱变成了利己的手段。亚历克所做的一切都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不能看着你这样一个我如此疼爱的女子陷入困境而不想帮助你(哈代,295)”,然而这种疼爱和帮助都是有目的的,是占有意义上的爱而不是平等基础上的爱与关心。亚历克也曾设法给予苔丝物质范畴内的帮助和关心,然而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给予应该是“同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弗洛姆,23)”。亚历克所不能给予苔丝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爱和尊重,因此,他所谓的爱和付出给苔丝带来的不是爱和快乐,而是痛苦和愤恨。马克思对于爱的阐述与此颇为类似:“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马克思,207)。”亚历克并不懂得如何以爱来换取爱,以尊重来赢得爱,尽管他的小把戏使他两次占有了苔丝,但却从未赢得苔丝内心的尊重,从未让苔丝对他产生一丝爱意。
      相比于亚历克,克莱尔对苔丝的爱则多了一份尊重、了解和关心。在两人最初的交往中,他们都试着去了解对方。克莱尔将苔丝看作是“自然的女儿”,她纯洁善良,举止优雅并且勤劳能干。克莱尔认为自己非常爱苔丝,“爱的是她这个人,是她的灵魂,她那颗心,她的本质(哈代,136)”,并且“不喜欢让你留在任何一个没有我的保护和同情的地方(哈代,170)”,可见爱之深切。然而新婚之夜互诉衷肠后的克莱尔却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先前的温柔和体贴似乎一瞬间消失无踪,他变得冷酷而决绝,昔日的爱侣一下子变成了罪不可赦之人。在苛责苔丝的同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并且得到了苔丝的原谅,而是固执地认为“以前的你是一个人,现在的你是另外一个人(哈代,190)”。“我一直爱着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你这个摸样的另一个女人(哈代,190”)。由此可见,克莱尔对苔丝还是缺乏理解和尊重。假如他真正了解苔丝,他就应该用自己的爱来抚平她的痛苦,安慰她疼惜她,而不是责怪她抛弃她。“如果我爱她,我应该和她感到一致,而且接受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弗洛姆,26)”。克莱尔真正所爱的是苔丝的美与自然的和谐,是他心目中美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只不过是机缘巧合具体物化在苔丝身上而已。他还是不够了解苔丝,正如他不够了解自己那样。正如后来苔丝在信中所控诉的那样,“我从你那里没有受到过一点点公平的对待!(哈代,300)”同时,克莱尔也缺乏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尽管内心深爱着苔丝,他却依然冷酷地离开她远赴巴西。“爱人如同爱己”,连爱己都做不好,何谈爱人呢?!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苔丝由于其美貌和个性遭到了同性和异性的攻击和欺侮,这暗示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爱的缺乏和罕见。
      
      二、爱的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当代社会中爱的真正内涵已然模糊,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实践已偏离了爱的本质,爱与爱情于是有了不同的异化表现。在《苔丝》中,爱的异化的首要表现是苔丝与其家人、苔丝与亚历克之间的爱,表现为一种不成熟的共生性结合。共生性结合指的是两个不 同的生物有机体结合在一起,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实际上却是为了各取所需,各自得益。共生性结合最明显的例子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给予子女生命,而父母也因为子女延续了生命的意义。共生性的结合还体现在心理的相互依赖上。作为女儿,苔丝在经济上和心理上支撑着她的父母,帮助两个“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来维系整个家庭。而当她痛苦时,她的家也是她唯一的避风港,她的母亲则是她唯一的可倾诉之人,尽管她并未给女儿提供恰当的建议。苔丝与亚历克的关系更是共生性结合,他(她)们之间关系虽然密切,却是典型的各取所需。他们的结合使亚历克满足了自己的性欲,苔丝则可以帮助家人摆脱困境,仅此而己。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与亚历克生活在一起的苔丝只是一具美貌的行尸走肉,她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完满性和个性。而亚历克对苔丝的占有和控制也是要不得的,他对爱的理解和实践表明爱的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苔丝和克莱尔之间的爱情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真爱。克莱尔对苔丝的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爱吗?如果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就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弗洛姆,43)。”成熟的爱不会因故而终止,不会轻言放弃以致自我放逐。不少评论文章认为克莱尔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是“受了愚弄的老实人”的正常反应。然而克莱尔对苔丝的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偶像化”的爱情。在他眼中,苔丝是纯洁的自然之女,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理想化的妻子。我们毫不怀疑克莱尔对苔丝的爱,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克莱尔并不真正理解苔丝,他的爱“特别地倾向于想象和飘渺(哈代,161)”。“与苔丝对他的那种热烈的毫无保留的感情相比较,他的爱也许相当理想化和沉湎于空想(哈代,169)。”在他眼中,爱情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当爱情变成婚姻并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时,爱情就僵化了,爱情就有了条件。于是克莱尔通过把现时推移到过去或未来的方法来躲避爱情的现实,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反观一下苔丝。苔丝对克莱尔的感情更是一种偶像化的崇拜。“苔丝对克莱尔的爱几乎不带一点点世俗的欲望。在她信任和崇敬的眼光来看,克莱尔已经至臻至善(哈代,160)。”苔丝对克莱尔崇敬居多,在她心中,克莱尔是“像神一般美好”的爱人。由于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苔丝自认为是一个“没有达到产生自我感觉高度的人(哈代,92)”,因此她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这种爱是伟大的,然而从出发点来说,这种爱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苔丝伊始就将自己处于弱势,她失去了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了自我。而真正成熟的爱则是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满性。不可否认,苔丝错误的崇拜和一味迁就使得克莱尔高高在上,从而回避自身的问题,过度关注对方的错误和缺点,这也是她遭到抛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的共生性有机体和偶像化爱情无疑都是不成熟的爱,都是当代社会爱的异化和偏离。这种不成熟的爱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难以和谐,爱情和婚姻的失败便成了必然。
      
      三、爱的期盼
      
      尽管小说不时布满了乌云和阴霾,我们还是会发现爱的火花在闪烁,这表明小说主人公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与期盼。苔丝无疑是被歌颂和被同情的对象,她用自己朴素的情感诠释着爱的真谛,她爱己之所爱,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倡导爱,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人类活动,爱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一种能力。苔丝的一生都在单方面付出爱,她爱朋友,爱家人,爱爱人。她不顾自己的困境,强烈捍卫着家人和爱人的尊严。这种无私的爱让每位读者感动。与之相反,苔丝周围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爱的能力的缺乏。在逐渐走向工业化的后维多利亚时期,这种爱的能力的缺乏和丧失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苔丝却以清新脱俗的形象出现,为了追寻一份真爱锲而不舍。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弗洛姆,19)。所以苔丝才将自己的过去毫无保留地告知爱人,她就是想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达到与爱人的和谐统一。
      除了苔丝之外,三个女友玛丽安、伊丝和雷蒂与苔丝之问深厚的友谊也让人感叹,她们之间真挚的感情让身份“高贵”的上流人士汗颜。此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苔丝对爱的执著终于得到了克莱尔及家人的认可,最终换回了爱人的爱。因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家庭和社会生存的力量。爱的缺乏就意味着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这在小说中表现为苔丝的自我毁灭、亚历克被杀和克莱尔所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在小说结尾,克莱尔接受了苔丝的妹妹丽莎一路,“他们两人就直起身子,重又拉着手继续向前走去(哈代,336)”的形象暗示着苔丝的肉体虽已死亡,其精神却由丽莎一路和克莱尔继续发扬下去。小说告诉我们人们对爱的追求虽经历曲折但却依然会传承下去,因为爱是人类生活的能量和源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尽管人们普遍缺乏爱的能力,但人类对爱的期盼和渴望却永远不会改变。

    推荐访问:异化 缺失 苔丝